专栏名称: 社会CJS
编辑部和作者、读者沟通交流,查阅稿件,发布相关信息。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CJS

目录 |《社会》2024年第4期目录

社会CJS  · 公众号  ·  · 2024-07-27 18:51

正文

专题:文明比较与互鉴

边缘人与始迁祖:吴景超与潘光旦论迁移

杜月

本文从空间视角入手 讨论中西方社会学思想传统中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两种想象 齐美尔勾勒的空间与个体人格之间的内在关联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芝加哥学派在此基础上构造的 边缘人 概念构成了社会科学对于西方现代人人格的基本设想 也构成了以吴景超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社会科学学者对于迁徙与城市化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潘光旦移民研究的梳理呈现了一种不同于 边缘人 的人与社会的空间关系 :“ 始迁祖 的迁徙使其血系脱离了过度狭隘的家族制度与僵化的阶级制度的反选择作用 培育出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成员 最终改变了一地的社会风气 本文认为 ,“ 始迁祖 构成了与 边缘人 相对应的理解城市化等重要社会过程的基本理论概念 二者之 退 的空间观念差异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学思想对于人 社会 空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和特异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 边缘人  始迁祖  迁移  血系  吴景超  潘光旦

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

余秀兰、云如先

优绩主义陷阱实质是个人主义归因偏误 能力 + 努力 = 成功 掩盖出身和运气的影响 其在西方制造出 精英的傲慢 底层的怨恨 ”, 最终导致社会撕裂 在中国 高考作为典型的优绩制 学生们对高考分层的归因能够体现优绩主义陷阱在中国情境中的表现 通过比较城市籍精英学子和农村籍二本学生这两类群体在归因自己和对方的高考结果时所运用的图式 本研究发现 ,“ 上下有别 的归因现象虽部分印证了优绩主义陷阱的理论假设 但是 谦虚 心理可能部分缓解了 精英的傲慢 ”; 不同于西方的是 两类群体都持有 先赋应得 观念 认为天赋 出身等作为非个体可控的因素 是不置可否的或者具有正当性的 。“ 先赋应得 观念与罗尔斯正义论中的 反应得 原则不同 它反而和优绩主义形成强功能关系 缓冲了优绩主义陷阱在中国可能产生的类似于西方的社会后果 然而它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陷阱 鉴于此 应将优绩主义嵌入中国情境中进行分析 而非 脱嵌 地迁移现有理论进行解释
关键词 优绩主义  上下有别  先赋应得  教育不平等

专题 : 农业 社会学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剥离 —— 基于稷县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

梅晶哲、戴优升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技术应用困境角度切入 探讨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民与农业技术的关系变迁 基于对河北省稷县植保技术推广的案例考察 本文指出 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运作推动了农业技术从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移 通过重构农民的实践技术和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获取门槛 实现了专业知识对实践知识的替代 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不断挤压以互助互惠为核心的熟人服务的生存空间 实现了技术服务中经济关系对社会关系的覆盖 农业技术的知识性剥离与社会性剥离 导致技术本身和技术服务与农民的双重脱节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小农群体的现代化 应当重视小农户的技术需求 重构以小农户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最终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技术剥离  农业转型  技术转移  技术嵌入  农业技术推广
从农场宿舍到村寨共同体:一个老挝中资橡胶农场的雇工管理个案研究

何海狮、韩佳咪

本文讨论了一个老挝中资橡胶农场的本土雇工管理实践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 在胶工与农场的互动博弈下 农场宿舍逐渐被赋予老挝传统社会文化意义 转变为村寨共同体 村寨共同体与农场的叠加和互构 促使胶工对村寨的情感认同向农场及其劳动 转移 ”, 为农场获得稳定且可靠的劳动力提供了保障 同时 借助村寨共同体的属性 农场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柔性劳动力监督与管理机制 进一步稳固了劳资关系 该案例表明 本土劳动力将家庭与村寨等传统社会结合方式嵌入到现代劳资关系之中的倾向 能够引发劳资关系的结构性调整 因此 深入挖掘本土劳动力的社会结合方式 有助于推进中资企业更为良性和稳固地扎根海外
关键词 宿舍  社会结合  村寨  老挝  橡胶

专题 : 英国社会理论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亚当•斯密论现代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朱华辉

斯密的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 理论常常被视作解释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范式 一般认为 该理论的要点在于远途贸易与商业化作为 看不见的手 引导欧洲经济自发地走向现代 但在斯密的历史学中 远途贸易并不总能带来经济的现代化 卷入其中的非西欧地区就没有形成自我强化的经济发展正循环 实际上 贸易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需要放置在特定的社会 政治关系下来认识 斯密认为 资本必须固定在土地上才能够冲破经济停滞的罗网 而稳定平衡的现代经济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农业投资 因此 在贸易经济和政治角逐背景下封建土地关系的瓦解是西欧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制度前提 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欧洲的经济发展才呈现出了 非自然与倒退 的特征 基于这一历史教训 斯密支持在英帝国联合的框架下实施有力的封建制改革 以实现苏格兰高地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 亚当 · 斯密  富裕的自然进程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  封建制  经济转型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向维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 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 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 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 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 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 为此 沙夫茨伯里借助神圣秩序观念 为自由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 随后 沙夫茨伯里提出了一种以自然情感为第一性的人性观 进而经验性地澄清了人性中自然而固有的那种 非自爱的社会性 ”, 为社会本身的自足性提供了有力辩护 最后 经由共同感和道德感官的社会心理机制 一种道德秩序的可能性便在普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得到了说明 在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之外 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 一个充分自由 宽和的公共领域 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是极为必要的 沙夫茨伯里的道德哲学为后来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英美社会理论确立了一种以 社会 逻辑来安顿个体 构造秩序的理论基调 其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多方面价值
关键词 沙夫茨伯里  道德哲学  道德秩序  人性论  自然情感  社会性


论       文

社会凝聚及其演化:葛兰言的历史社会学

张雨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