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举报学校提前开学遭“回怼”,是对违规的纵容 ... ·  16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行囊改变 温情不变丨金台随笔 ·  昨天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中国房地产,走的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 ...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中国房地产,走的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双十一那天,吐露港山城硝烟四起 |微思客-读者回信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11-26 08:00

正文

编者按

上一周,微思客推送了编辑宗城的一篇采访《 一位港中大内地生的心声 渴望互相理解,而不是撕裂与对立》。文章中的采访对象,肖瑶也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就在逍遥写完这篇文章不久,11月12日港中大因为有示威者与警察对峙,陷入了“封城”困境;11月13日大学宣布第一学期结束;11月16日示威者撤退;11月25日,港中大恢复校园运作,一砖一瓦,重新出发。

肖瑶笔下的一个个关于香港、港中大的碎片,拼凑出了ta感知的11月香港。这些碎片对于很多从未在香港生活过的人来说,或许能呈现不一样的视角。哪怕你感知到的香港跟肖瑶以及其他人感知到的香港不一样,正正是这些差异给我们提供了自我检视的可能。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穿越硝烟,和解相见。

我们坚信且提倡理性沟通,欢迎大家就此问题发来您的讨论文章。

假如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我怎么能说道路就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的一串串眼泪

难道你以为滚出来的就真是星辰


——《我不相信


肖瑶 | 自由撰稿人


双十一已经过去了,更闻桑田变成海,纸上得来终觉晚。


在内地,做着一个新媒体作者该附庸的日常,满眼讯息洪荒离不开热点话题“双十一”、“狂欢”、“剁手”之类的臃肿盛况,也少不了不少冷静而体面的社会科学性反思。


FPX进博会,褥羊毛李佳琦,流量小星的特稿和某某眼熟企业的上市。日复一日上演的变动和失序是另一种稳态,熟悉而陌生的环境在不断练习喧嚣,生怕孤寂。


这个世界一如既往平静而疯狂地流淌着。


就在同一日,一境之隔的另一岸,我的大学同学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表露状态。作为一个上大学才开始使用微信的“新互联网人”,我的微信好友里,大学同学占了半数以上。日例式地刷朋友圈,动辄连续三五条近况连载,不用和任何一个人私聊,也大概看完了今时今日母校及那座城市的全貌。


这个多事之秋从夏季就开始酝酿,至今甚至业已成为麻木的循回,对于城市,无论如何都算是一种混乱,而城市中的人,用一部分的自我嘲侃而言:忙着逃亡。


“逃亡”固然夸张,而港铁停运、餐厅关闭、连续停课,是不争事实。


(图源: pixabay.com)


双十一前夕,一部分内地朋友开始在某宝和某东热身血战时,另一部分纷纷开始互传情报:哪里能吃到饭。


后者所经历的“血战”并不是第一天上演,一部分早些日子“躲”到深圳,但学校终究得回去,各式鱼龙混杂的媒体报道成了唯一消息来源。


在那些不加甄别的煽风点火里,母校成了墓地,“同学”——如果前些年我们还坦然这么称呼的话,大都成了亡命之徒。


这天之前不久,是鄙校另一个重要的日子:毕业典礼。


曾在刚过去不久的一场舆论风潮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发表毕业致辞:

“身处这困境,你必须更主动深入了解及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认知自己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身处的位置。”

(图源: 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相比起以往屡屡被认为的“无为”,这次言论搏得内地学生一派刮目相视。


从四年前进入港中大就读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终于到今年自己毕业,虽未能亲临现场参加典礼,却在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本院的香港同学戴着学士帽、黑口罩,站在典例台上高举标语:“我们不惧他们的枪口,他们却怕我们的镜头。”


和几个月前弥漫校园和社会的空喊诉求相比,这类口号显得更有“针对性”和“威慑性”,明言就是要用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对抗“敌方”。


半小时后,新闻很快传来,中大宣布因特殊情况而取消颁授各类奖项、提前结束典礼。


刚从研究型硕士(注1)毕业的吴岩(化名)来到校园本部典礼现场,毕业生黑色的毕业袍和示威者约定俗成的黑色T恤不约而合,颇有种混淆视听的荒谬感。


(左为星云大师,右为沈祖尧校长;图为香港中文大学50年庆祝活动,来源香港中文大学)


回想起四年前的本科毕业礼,那个秋天也如现在一样炽热如夏,黑压压的人群掩不住饱和度过高的明亮校园,他听到彼时校长沈祖尧致辞: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的挑战,你也不会离弃香港,不顾而去。你会尽你的责任为香港创造未来。

地处新界山区的中文大学并不是重灾区,众所周知,香港几大所专上(高校)在同一日举行毕业礼,而藉日成名的,是远在九龙清水湾的科技大学。


科大毕业礼下午举行,典礼开始前,已有数十名学生在场外默站抗议,并向展示单张,内容讲述科大学生周梓乐堕楼事件(注2)的疑点,要求彻查事件真相。


对于在香港的内地学生而言,这些天的所见所闻都不算新鲜:香港学生戴上「V 煞」面具、头盔、口罩等,高举「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等横额,校内校外,一路高叫。


(图为香港科技大学,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十一月,香港还未入秋,时值盛午甚至骄阳似火。前几个月被媒体称作“暴突”、“废青”的学生有了新名字“黑小将”。直观可见的事实,是校园道路的堵塞,设施的破坏和声势浩大的阵仗。


仅占不到三成的内地生在整个毕业礼的参与样本里必然属少数,震惊,惶惑,失望和痛心都只能流露到社交平台上,但“内地生”的身份之余,更重要的身份是“学生”。


同届内地毕业生有到场者,或偶得适时,见缝插针拍照留念,成功拿到毕业证,港校的毕业证书足有A3纸张大小,重量却轻薄,或许今年它的分量变沉了,拿在手上有股沉甸甸的怅然若失。


但也有学生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没能到港,隔屏看着照片里嘈杂混乱的现场被灿阳染得金黄,内心也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


(图源: pixabay.com)


早在毕业礼这日前,校园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课照上,试照考,教室内外,两副图景。


内地同学往返深圳的频率高了,却要随时警惕,会不会哪一日港铁又被停运了。


中文大学地处新界沙田,唯一一条贯穿新界北的东铁线从学校通往口岸时程仅20分钟,是本校学生一直引以为豪的“便利”。


还记得大一大二时我曾对其溢辞抒怀:暂且撇去港深两座城的冗杂和陌生,深圳河两岸,均都在坐上往罗湖/落马洲的东铁线那一刻变得熟悉和亲近。


有同学前阵子逃出学校时亦逢乱势,追赶末班车时她无奈形容“跑出了日剧跑的气势。进城的感觉真好。”


数众看似琐碎细小而真实的吐槽近月连连接踵,“港铁不开,我要饿死了。”


然而,学校偏僻的地势也导致出行方法几乎全部依靠港铁。唯一一条路过的东铁一旦停运,意味着全校师生进出困难,而纵观全城,偏“安”一隅的中文大学又似乎是唯一维持宁静的,外面的人想进来避难,里面的人却被惶惑和饥饿所困。


没有城墙的校园变成围城。

(图源: pixabay.com)


一年半前,一位本院师兄曾撰题为《迷宫里的中文大学》的短文,针对的是校园和政治,鞭辟入里的分析背后他痛心地慨叹:在语言的夹缝和政治的漩涡中,愿中大一切好。


毕业半年,促使我们不自主去关注母校近况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远走异国他乡的也不得不为这持续未停歇的“近况”噤声而痛惜。


有已在港参加工作的内地同学在这两月被迫停工数次,今天他们直播校外景况,港岛偏中心的区域,数月前的一些熟悉片段重现,争打斗殴已不罕见,届次又添焚烧甚至自燃等荒诞现象。


身处境外,所闻所感固然片面。硝烟味道从厚如城墙的微信端传过来,再可信也失了质感。


部分自媒体和学界论坛交替互补地呈现事实、发表意见,在中大、科大相继“成名”后,更多意旨围绕“校园岂容一个课桌”等为中心发表愤慨。


“大公报”如是报道:大学毕业礼继续成为暴徒学生捣乱的舞台,搞事学生高举示威标语、高叫乱港口号污蔑仪式。


传统上立场中立的《星岛日报》也一语述之:“部分激进本地学生以暴力排斥内地生”、“……破坏之深,将难以弥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