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为什么思维方式决定人生?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7-25 20:30

正文

作者 | 小楼老师

来源  | 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01

 

男人当天要见一个重要的客户,所以早早就起床了。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套西装,然后坐在餐桌前吃早餐。一边吃,一边想今天要和客户说什么。


因为想得太专注,所以连女儿叫他也没听见。


女儿叫了好几声都不见爸爸回应,于是从座位上起身,隔着桌子去拍爸爸。谁知起身不小心打翻了一杯牛奶。牛奶一半洒在了桌上,一半洒在了男人的西装上。

 

男人看见自己精心挑选的西装被洒上了牛奶,气坏了。对着女儿大吼:你在干嘛?怎么那么不小心?


女儿看见爸爸这么生气,被吓哭了。女儿一哭,男人更加生气,说:看你把爸爸的衣服弄成什么样了?你还哭?

 

听见饭厅的吵闹声,女人从厨房里出来,问:怎么了?


男人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女人吼道:孩子吃饭的时候你跑哪儿去了?也不知道看着,你看把我衣服弄什么样了?


被丈夫莫名其妙发了一通火,又看见女儿在哭,女人也气坏了。对男人说:什么时候都要我守着吗?孩子是我一个人的?


男人一边嘟嘟囔囔,一边跑进卧室换衣服。在衣柜里翻了半天翻不到一件合适的衣服。又对女人吼:我有一件西装你放哪儿去了?女人正在气头上,说:不知道!

 

男人无奈又只有自己找,终于找到了一件匆忙换上。一看时间,已经晚了不少。于是丢下哭泣的孩子和气呼呼的女人,匆忙离开家往公司赶。走到半路,才发现走得匆忙一份文件没有带。一看时间已晚,男人给女人打电话,想让她把文件送到公司。


女人一看是丈夫电话,以为他还要和自己吵,也不想接,干脆关机。男人没办法,只好自己回家拿。这样一折腾,到公司已经迟到。

 

到了公司,老板和客户已经在会议室等了半天,看见他来一脸怒意。因为匆忙,本来想好的一些话也忘了,加上看见老板和客户都黑着脸,男人更加紧张,连产品介绍都开始结结巴巴。


本来是一个志在必得的合同,结果会谈结束时客户只是冷冷和他们握了握手,说还要再考虑考虑。老板很生气,会后将男人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然而这还没完,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妻子不想和男人说话,女儿也不想理他……

 

牛奶洒在衣服上,是一件意外的事。但是这件“意外的事”未必一定会导致“坏的结果”。只要男人在意外发生时,换一种反应,一切都会不同。

 

当女儿把牛奶打翻的时候,如果他不是急着骂孩子,而是把牛奶杯扶起来,对女儿说:“抱歉爸爸刚才没听到你叫我。现在爸爸衣服弄脏了,要去换一件,换好了和你讲好吗?”


这么说的话,女儿不会吵闹哭泣。此时他和妻子没有任何冲突,可以让妻子帮忙挑选一件新的西装。


当他时间更从容,就不太可能忘记文件。


即便忘记了,妻子也很可能帮他把文件送到公司,不会因为赌气而不接电话。他和客户的会议不会迟到,也不会因为匆忙忘记要讲的话,这个合同可能当天就能谈下来。


他开开心心结束一天的工作,也会把好心情带回家。


02

 

人生每天都可能遇到“牛奶被打翻洒衣服上”这样的意外事件,但是未必会一定导致坏的结果。


事情本身可能没有好坏,但是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却可一分为二——可以看到它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


杯子里有半杯水。


  • 有人说:不好了,只剩半杯水了。

  • 有人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

 

同样是半杯水,有人关注没有的,有人关注拥有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才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为什么当一件事情发生后,有人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有人看到好的一面?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小就在受周围人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激励的方式,就是影响孩子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听到的“激励”话语就在引导他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


这种引导会成为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想要激励别人的时候,我们会采用两种激励法——一种是负向激励一种是正向激励


负向激励是让人们看见不采取行动会产生的“恶果”,正向激励却是让人们看见采取行动后会产生的好结果。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训练孩子去看到“不好的一面”。


打个比方,当孩子赖床的时候,为了催孩子起床,父母会说:你再不起床我要生气了!或者,你要是迟到了会被老师骂!


这时孩子会想到的就是:父母生气,或者被老师骂。


为了逃避这些不想要的“恶果”,孩子可能最终会按照父母意愿行事——起床。

 

虽然表面看上去是达到了目的,但是让孩子行动的动力却是“恐惧感”。

一个人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为了降低“恐惧感”,为了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他的思维就会趋于悲观。


因为他会习惯性的看见事件“不好的”一面。

 

如果父母用“正向激励”又应该是怎样?


当孩子赖床的时候,父母说:如果你现在起床,就能悠闲地吃完早餐,也不用急急忙忙赶去学校。早点到学校,还能提前准备一下功课,和朋友聊天,老师也很喜欢看到你们上课前就做好准备。

 

正向激励帮助孩子把焦点转移到“如果这么做就会发生的好事”上。

 

正向激励的焦点是人们想要的好结果,这种结果会促使人们主动采取行动。


和“负向激励”造成的恐惧感不同,正向激励也让人们在行动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


03


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负向激励”?


因为“恐惧”造成的动力往往比“愉快”大,所以负向激励的短期效果可能会比较好。


负向激励当下可能“见效”,长远的负面效果却很大。


当一个人习惯了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他眼中会总是看到不好的事情。他的世界将缺失了“好的”那一半,思维也将缺失“正面解读”的能力。


生活中总有意外发生,而他一直习惯“负面解读”,人生就会越来越消极。中性事件也可能变成负面事件。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处于恐惧中,逃跑将成为他习惯的行为。


当你想激励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先想一想,你是在用制造“恐惧感”的负向激励,还是在用制造“想要的结果”的正向激励。


调整你想看到的未来,再去激励孩子。


···


作者简介: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个人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分享心理学知识在婚姻家庭、儿童发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