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45°时交立夏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前后。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炎暑将临,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古代养生讲究“顺四时而适寒暑”,因此立夏时节,同样要顺应春夏交替。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立夏节气,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因夏季五行为火,故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佩朱色玉佩,马匹、车旗也都为朱红色,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南方地区流行立夏“称人”,即立夏当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称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称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尝新,就是在这一天要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南方很多地方会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立夏饭。
从立夏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宝宝会有身体疲乏、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中医称之为疰夏。
相传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于是,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谓之“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立夏时节是宝宝发育最快的时候,但随着夏季气温渐高,宝宝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身体困乏,即苦夏。夏主火,心在五行中属火,心气通于夏。所谓“春夏养阳”,养阳也要注重养心,从立夏开始,整个夏季要重视心的调养。
苦味食物多入心经,具有清热解暑、泄热养阴的功效,所以宝宝可以适当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芥蓝、荞麦等。容易上火的宝宝经常出现面红、性急、大便秘结、尿黄的情况,更应适当吃些苦味食物。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宝宝出汗明显,丢失的水分增多,必须及时补充。除了日常要多喝水,还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比如西瓜、西红柿等。西瓜性凉,含有丰富的钾盐,能弥补人体大量流失的体内钾盐。西瓜最好吃常温的,即使放入冰箱冷藏也不要超过 3 个小时。西红柿性微寒,味甘酸,中医认为有生津止渴、凉血养肝、清热解毒的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磷、锌、铁等矿物质。
进入夏季后,由于天气炎热,宝宝常会食欲不振,而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立夏之后,可以做各种营养保健粥给宝宝开胃,如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热的功效,也可以用山药、红小豆、银耳、百合等食材熬粥养胃。宝宝如果上火明显,可用丝瓜、冬瓜、黄瓜、生菜等熬制蔬菜粥。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立夏以后白天渐长,人们要顺应气候变化,每天早上应早点起床,晚上睡觉时间可比春季稍晚些,以顺应季节阴阳变化。但晚睡早起,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夏季是宝宝发育最快的时候,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很关键,所以,还是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而且不能太晚睡。
古代养生认为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中医认为心“在液为汗”,有“主神志”的功能。而小儿心常有余,容易出现惊悸、睡眠不宁、夜啼等。入夏后,天气炎热,宝宝更容易出现心火。所以,立夏后一定在注意调节宝宝的心境情绪,保持情绪宁静,开心愉悦,既可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也可避免宝宝上火。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会伤及心气,应避免烈日下的活动,防止汗液过多丢失。
立夏过后,正好适宜宝宝进行三浴锻炼,即每天多通风,让孩子多进行空气浴;户外进行日光浴,夏季在每天早9点左右为宜;适当进行水浴,注意水温要保持在35℃左右。
夏天细菌容易滋生,如痢疾杆菌,宝宝抵抗力和免疫力相对较差,因此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用品、玩具经常消毒,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另外,立夏时节,南方气温有可能达到30℃左右,但北方气温波动及昼夜温差比较大,应注意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尽量避免宝宝患病。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杂志 编辑/覃静
微信编辑/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