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和周三的成交量基本持平,市场轮动速度加快。看图形的选手比较担心指数在这里开始下跌,但对于交易型的选手,更多还是看成交量和结构。从交易结构角度来看,最近的催化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数据向、外贸向都有增量政策,前几天走得也还可以,今天看国新办吹风会是否会披露更多信息。
国资委昨天披露的理论研修,指向也很清楚,要提前面向十五五做工作,突出三个集中,尤其是向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同日工信部圆桌会披露的信息则是要夯实关键技术底座。这种一惯的方向性在近期还是加强的,整个国家的核心资源向科技向投入,会贯穿整个中美博弈的关键期。
市场方面港股最近有点分化,老外认为消费不及预期,所以整个港股就不及预期,所以他们有持仓的方向就被做空。比如阿里的业务整合,从咱们的角度看挺好,但外资依旧是做悲观反馈。但是一些AI向,南向资金和路径依赖的老外能共振的,就涨得还行。昨天盘面的波动,一定程度也受到港股的影响,即使不交易港股,盘中还是要看一眼的。
老外只看消费是他们的路径依赖,实际上咱们的框架是两重两新,两重是【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我们看到9-10月社零拉动,里面有很多是两新的贡献,从目前推进状况来看,11月数据也不会差。展望来年两新的规模,按照当前的市场推测,存在翻倍投入的可能。如果消费电子、家电、汽车等等能继续按照1:6-1:7的比例拉动,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设备更新的部分,还会有中长期低息贷款等政策配套,对于我们新一轮的企业降本和生产效率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后续产能出清的背景下,有效订单会向技改到位的企业集中。至于两重的部分,和地方债置换、化债的进程关系密切,地方财政越早恢复,两重效果越好。
如果市场下一阶段要健康,就应该回到以我为主的思路,交易两重两新。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又被预期操弄。
【消费要强刺激了---啊?消费不及预期】【赤字要大幅提升了--啊?赤字不及预期】,已经被老外这么玩过好几次了,别回回都上当。我们的政策核心是两重两新,多学习两重两新。
半导体领域,昨天有个重磅信息,意法半导体决定和我们的第二大晶圆厂合作,将40nm的MCU生产在中国本土化。China for China后续会成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选择。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看也很简单,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采用海外其他地区生产,其节奏无法匹配中国客户对效率的要求,因此将生产环节,至少是中国本土业务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一点以往还只在汽车业,未来会越来越多在半导体企业出现。成熟制程贴合中国制造产生的供应链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其他还有不少板块有意思的,篇幅所限,就不写了。今天主要阐述的是两重两新,再强调一次,不要被老外的预期操弄牵着鼻子走,多理解政策的核心,上次潘行长发布会也说得很清楚,且把两重和两新分成了两条说的。
先码这么多,错别字不改了。
国资委昨天披露的理论研修,指向也很清楚,要提前面向十五五做工作,突出三个集中,尤其是向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同日工信部圆桌会披露的信息则是要夯实关键技术底座。这种一惯的方向性在近期还是加强的,整个国家的核心资源向科技向投入,会贯穿整个中美博弈的关键期。
市场方面港股最近有点分化,老外认为消费不及预期,所以整个港股就不及预期,所以他们有持仓的方向就被做空。比如阿里的业务整合,从咱们的角度看挺好,但外资依旧是做悲观反馈。但是一些AI向,南向资金和路径依赖的老外能共振的,就涨得还行。昨天盘面的波动,一定程度也受到港股的影响,即使不交易港股,盘中还是要看一眼的。
老外只看消费是他们的路径依赖,实际上咱们的框架是两重两新,两重是【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我们看到9-10月社零拉动,里面有很多是两新的贡献,从目前推进状况来看,11月数据也不会差。展望来年两新的规模,按照当前的市场推测,存在翻倍投入的可能。如果消费电子、家电、汽车等等能继续按照1:6-1:7的比例拉动,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设备更新的部分,还会有中长期低息贷款等政策配套,对于我们新一轮的企业降本和生产效率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后续产能出清的背景下,有效订单会向技改到位的企业集中。至于两重的部分,和地方债置换、化债的进程关系密切,地方财政越早恢复,两重效果越好。
如果市场下一阶段要健康,就应该回到以我为主的思路,交易两重两新。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又被预期操弄。
【消费要强刺激了---啊?消费不及预期】【赤字要大幅提升了--啊?赤字不及预期】,已经被老外这么玩过好几次了,别回回都上当。我们的政策核心是两重两新,多学习两重两新。
半导体领域,昨天有个重磅信息,意法半导体决定和我们的第二大晶圆厂合作,将40nm的MCU生产在中国本土化。China for China后续会成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选择。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看也很简单,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采用海外其他地区生产,其节奏无法匹配中国客户对效率的要求,因此将生产环节,至少是中国本土业务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一点以往还只在汽车业,未来会越来越多在半导体企业出现。成熟制程贴合中国制造产生的供应链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其他还有不少板块有意思的,篇幅所限,就不写了。今天主要阐述的是两重两新,再强调一次,不要被老外的预期操弄牵着鼻子走,多理解政策的核心,上次潘行长发布会也说得很清楚,且把两重和两新分成了两条说的。
先码这么多,错别字不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