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当IC卡电话刚出现在街头时,凭着方便、快捷、安全性高的优势,成为诸多市民在街上打电话的首选通话工具。在繁华地段,高峰时候,IC卡电话亭前排队打电话是常有的事。
那时,许多人随身带张IC电话卡。而IC电话卡也随处可见售卖,无论是街头小店还是超市均可见其身影。
所谓IC卡,其实就是卡面上镶嵌着一个集成电路(IC)芯片,尺寸如同名片大小,比电话磁卡厚。使用时,将IC电话卡插入电话机读卡器,只有卡内有储值,就能够实现通话。
国内的首套IC电话卡,是中国电信1996年12月发行的黄河IC卡,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关注。
2000年之后,运营商为了相互竞争,推出了各种201/301/17908/IP卡。这些卡没有IC芯片,可以通过输入卡号和密码,进行消费,使用过程倒是不简单。
各类卡片的普及,使得
通话资费
不断下降。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IC卡电话逐渐失宠,直至如今几乎无人问津,公用电话亭也成了“摆设”。
由于 IC卡公话不是完全作为企业营利项目存在,它还承担着公益服务职能,是一座城市必备的公共设施之一——一来IC卡电话可以免费拨打110、119、120、122等应急电话,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应急;二来方便一些还没有手机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使用。
所以,即便IC卡公用电话的现状很尴尬,但它不会因利润大幅减少而被完全撤销。
此外,作为通信技术发展的见证者,这枚枚小小的卡片和传统电话磁卡一样,还撑起了“邮币卡”收藏市场的一片天。比如之前就有网友表示,花三千元收了三张面值共90元的电话卡。
那如果手里的IC卡还有余额,不想再使用也不想转卖,能否找运营商退款呢?
这事,可能还有点麻烦。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消费者赵先生反映,早些年他在中国电信购买了5张用于公用电话亭使用的IC电话卡,现在还有余额共166.5元。因现在需求不大便计划退卡,但没想到过程很曲折。
据悉,这5张中国电信的IC卡,日期显示是1995年12月至2001年11月之间,合计面值280元,卡面未标有效期。于是赵先生致电中国电信10000客服,被对方客服人员告知,中国电信发售的IC卡可以退卡,把对应的费用结算完,剩余的钱在营业厅结算退回,“退回方式以营业厅受理为准。”
然而,待其去了某中国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却称只能更换新卡,不能退费到固定电话余额中或直接退款。
换卡对其毫无实际意义,无奈之下,他只得通过12345热线投诉。
随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通过平台回复:“目前IC卡业务并未退市,由于您手中的卡已购买多年,卡内具体金额已无法核实,故电信予以申请等额的201卡,原IC卡回收处理,已联系您说明。您直接退卡的要求无法满足,双方未达成一致处理意见……”
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前后说法不一,令消费者赵先生十分疑惑:“之前中国电信客服人员跟我说去营业厅可以办理退费,折腾一圈下来既不能查余额,也无法换到固话中或退款。如果不能查询余额,那消费者在电话亭打电话时如何计算费用?扣款和所剩的余额又该怎么计算?”
那IC卡余额是真的无法查询了吗?实际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