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北大三大标志性地点之一。它的兴、修、改、建,无一不牵动着一代代北大人的心弦。
图书馆旧貌(来自北大图书馆官网)
图书馆东楼在北大百年校庆之际竣工。落成之初,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5.1万多平方米,阅览室座位达4100多个,独体馆舍在当时成为亚洲第一大图书馆。
在近20年的使用中,东楼空间紧张、设施老化问题愈发突出:有脚印的墙面、老式的中央空调、卫生不佳的厕所、老旧的桌椅……此次都会一一修整、更换或改造。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介绍:“可以说东楼几乎就剩一个钢筋水泥的框架,其他都要重新来过。”
自去年11月起,东楼馆藏已陆续移至它处。
图书馆的开架区
哲学系2014级本科生康维阳喜欢去图书馆的开架区闲逛,“有点类似商场逛街window-shopping的感觉。”在他看来,每本书背后都承载着“非常有趣的未知世界”,有趣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装帧、排版、印刷。他曾在宗教西文书部分看到各种语言的《圣经》: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甚至还有一本希伯来文的《旧约》。“翻这些完全看不懂的书籍,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这种“误打误撞”的相逢,是他最喜欢图书馆的一点。
东楼的开架图书已大部分转移至闭架,只有少量仍在西楼作为开架。康维阳想要放松时可以去“逛街”的地方变少了。
杜蓉在闭架借书处工作已十年有余,下个月退休。由于大修调整馆藏位置,中文的理科书籍和所有西文书籍均进入闭架书库,闭架的书籍数量急增。为了摆放这些书籍,原来9层、10层的期刊被运送到了昌平储书库,其他各层也是书籍积压、摆放密集。
杜蓉明显感觉到了工作量的增加:在东楼开架没有移入前,闭架借书处一天大约借出两百多本书,而这个数量现已达到了四五百本。原东楼的部分馆员也进入了闭架工作,但每天工作下来还是会“感觉身心疲惫”。
北大图书馆于1979年成立自动化研究组,是全国首批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的高校图书馆之一。书籍贴上磁条后,过去用来分类、检索图书的卡片目录柜便鲜有人问津。康维阳曾因好奇翻看过这些卡片,“感觉它们像一个时代的弃儿,又突然被一个人发现了,很奇妙的感觉。”在图书馆的重修中,这些卡片目录柜会保留一部分作为纪念。
19年来,图书馆东门迎来送往一批批合影者,是北大集体照的标配背景。不论是图书馆的外景还是内设,都是每一届毕业生们不会错过的留影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