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帷幕,全国940万考生奔赴考场。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成为了寒门学子们改变自身阶级的最佳途径,甚至近年来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是这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胜利者。
不过,近年来,很多人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一线城市的教育成本急剧上升,大量的课外投入,使得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已经逼近造一辆99A主战坦克。
而且,教育资源逐渐开始固化,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越来越集中,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进,所谓“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言论越来越热。
而今年,既是恢复高考40周年,也是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元年。
政事堂就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中国自古以来的高考与取材,是如何变迁的。
历史上普遍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在此之前,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照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这个有点像我们现在搞的高校的自主招生。
但是这种依靠人来选拔的模式,很快就会演变为阶级固化,最终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譬如“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与皇家司马氏共享皇权。那几百年中,王谢两家,权倾江左五朝。
历史上,推行这种制度的魏文帝曹丕和司马氏,一个是因为篡汉,需要获得大家族的支持,一个是因为司马睿光杆司令南巡江左,只能依赖于这些大家族。
这都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种制度初期还好,到了后期,不仅大家族垄断了朝廷的取材,庸才充斥于朝堂,而且还阻断了民间才俊进入朝堂,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对立。
而且,王朝晚期各个大家族都会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人口,进而夺取中央的财源,最终导致中央的衰落与贫瘠。
譬如“侯景之乱”中,才八千叛军,就把整个江南杀得遍地白骨。
所以,想要皇权稳固,那么皇帝就一定会积极推行教育与选拔机制的改革。希望“宰相起于州部 猛将发于卒伍”。这就使得国家,可以不再依赖于大家族提供的人才,同样大家族无法左右政府的政策走向。
所以,我们再看一下,历史上中国的科举的三个版本
V1.0版本,是隋唐,
V2.0版本,是两宋,
V3.0版本,是明清。
隋唐科举
当时的政治经济体系,就是围绕着大家族来的,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本身就是前朝手握重兵拥有封地。他俩自称的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都是这几百年来的顶级门阀。
所以呢,隋唐两朝的皇帝,他们怎么上台的,心里清楚,自然就深刻理解了制衡自己这样的大家族的必要性。
而当时,这些大家族拥有着海量的土地和财力,垄断着教育,因此,杰出人才自然也多从这里面诞生。隋唐科举,其目的,是为了开创一个渠道,让大家族的旁系子弟效忠于皇帝,而不是他们原本的家族。这点,和让勋贵子弟“上山下乡”脱离原家族颇有相似之处。
只不过,这种模式下,皇权和大家族之间的博弈会很激烈,山东门阀会眼睁睁的看着安禄山大军攻破帝都长安,大唐朝内的“牛李党争”也会长期的存在。
真正将门阀大家族送进历史垃圾桶的,依靠的是如文革般的底层革命。
侯景之乱,将“朱雀桥乌衣巷”的“王谢”屠戮殆尽。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起义,将门阀的经济基础全面摧毁。
最后,寒门李振策划,朱温将北方门阀子弟斩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使得门阀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趣的是,阶级固化最严重的英国,也有一段时间教育很公平,是因为希特勒导致的........
两宋科举
不同于隋唐皇帝本身就是门阀,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地主阶级,又出身于军旅,起家的兄弟们都是当年的将领。
所以,赵家的皇帝上台后,自然也就深刻理如何解制衡军头,并给地主阶级出路,大家一起发财。
因此,不同于唐朝诗歌和经义这种纯素质教育,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经典为主,极大地拓宽了取材面。并通过向地主阶级选拔人才,来制衡军人。
这使得自五代以来军人和地主阶级的联合体,中断了,王朝的一大威胁解除了。
但是,大量的小地主阶级充斥于朝堂争夺利益,而禁军的老军头们放弃军权后,经商越做越大侵占国家利益。两者形成“三冗”,不停地动摇宋朝的根基。
因此,王安石的改革,碰触到比灵魂还深的利益,自然而然就遭遇了极强的反制。而这,最终也使得两宋积重难返,皇帝逐渐“虚君”化,丧失实权,政令不出汴梁城。
明清科举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底层要过饭,深刻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知道底层闹起来多可怕。
所以呢,推行了最公平的“八股制度”,将考试格式固定,所有考生在一个起跑线上进行应试教育。
八股制度下,不管你背景多硬,才华多高,大明朝取士,拼的就是用功与智商。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清同时大力推行县学和私塾,进行教育普及。
随着人才选拔面的扩张,这使得明清两朝的皇帝,对地主阶级拥有极强的压制,皇权也开始迅速膨胀,到了大清朝,可以说迈向了中国中央集权的巅峰。
而大清朝被八国联军骑脸后,1905年废除科举,小地主阶级的上升之路被封死。
结果,广东的孙中山去搞社团运动,浙江的蒋介石去日本留学吸收革命思想,湖南的毛润之放下书本去当兵......
结论
不同于西方封建传统下,层层依附的制度。
中国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大一统带来收益,使得皇权和民众,对于门阀和地主有着自古以来的遏制力,在这一点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只要皇权稳固,就一定会出手遏制门阀和大地主。
在历史上,皇权的推动,与民众的自发,大量的官学和私塾,逐渐扩张,这使得贵族门阀甚至地主对于知识的控制力越来越小。
这就使得在文化的普及下,只要皇权足够强大,政府在选贤用人的时候,就不需要向门阀地主出让权力。而凭借科举制度,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材,既能更好的管理国家,又能给予底层民众阶级流动的机会。
这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宰相起于州部 猛将发于卒伍。
嗯,正文结束。
什么?你问我写这么多古代的科举有啥用?
难道,你家不用考虑买学区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