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富的传播者,
一
路同行,一起成长
跟一位读者聊天,她抱怨起新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
晋升通道狭窄,老板吹毛求疵,薪水不上不下勉强维持着月光,还得应付办公室的复杂政治。
她叹口气:听说塞到我们部门的大多数都是关系户,人家有靠山的每天怎么混都没关系,倒是我,整理一份文件连即时贴的颜色没贴对都要被老板一通臭骂。
我劝她:你就这么确定人家都在混?说不定别人有什么省时省力的高招呢。你才入职五个多月,还是先别带着有色眼镜给别人贴标签了,看看有什么自己可以学的地方才好。
她乖巧的应了声是,很久都没有再找我吐槽,近半年过去,我已经把整件事抛诸脑后忘得一干二净,前两周她又在微信上找我,开口就说:
姐姐你还记得我之前跟你说,我们办公室有人走后门的事吗?我总算弄清了,我们部门六个人,一个是财务总监的侄女,一个是研发主管的弟弟,一个好像是老总的小三,还有一个是我们年单大客户的亲戚。
就上个月,23个工作日,他们只有不到5天按时上下班,剩下的日子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来了也不好好工作,就走来走去的聊天或者上网逛淘宝。我已经加了好几个月班了,可是上个季度的绩效奖也被老板偷偷拿去做了人情。
我有点好奇,问她:你是做人力工作的吗?怎么对别人的背景,出勤和奖金知道的门清儿。
我就坐在门口的位置啊,她说,他们每天上班和下班我都会看一下表。奖金的事也是我偷偷找财务部的姐姐打听到的。
至于他们的靠山,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她有几分得意的说,我假装跟他们聊天拉近乎,多问几句就套出来了,有时候偷偷跟着他们下班,看看他们最后都跟谁见面。我还破解了老板的锁屏密码看了他们的简历,有的人连大学都没上过呢…
细致精准又隐秘,仿若福尔摩斯在破案。
然后她用一句并不让我意外的感慨总结了这段时间的调查:人生怎么这么不公平啊。
我中途屡次很想打断她,问一句:那你准备怎么办呢?却始终没有机会,而当她给出这句结论之后,我才忽然发现,从头到尾,她并不是来找解决方法的。
她很丧又很愤怒,可是却也只有丧和愤怒,绞尽脑汁去证明别人有靠山也好,别人学历和业绩都多差也罢,并不是为了反击或者改变,而是为了强化已知的一个事实:
这世界不公平,这人生糟透了。
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费尽心力证明了世界的偏颇与人生的糟糕,然后却放任自己将错就错。
我刚工作的时候,亦是每天将眼光和心思放在别人身上,逢人便抱怨:
XXX今天又巴结老板了,像我这种不会拍马屁的人总是被排挤;
XXX跟财务主管是亲戚,他每次报销都把自己的私人开销加进去;
XXX整天迟到早退还没人批评他,肯定有背景;
这抱怨所向披靡,听到的人往往会出于礼貌而感概一句:真是的,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
有次跟一位姐姐约饭聊起工作,我又开始旧事重提,她还没等我说完第一句便毫不客气的打断我:
对啊,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那你怎么办?那你怎么办?要斗还是要走,阴谋还是阳谋?有没有本事跳槽到更好的地方去?
我被她问的目瞪口呆,这些问题,我从来都没想过。
收集这世界不够好的证据太简单了,它会带给人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工作/生活这么差劲,我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
这是我们无意识中选择的防御现实的方式,一边明知这世界不够好,一边绞尽脑汁搜集所有证明不够好的证据,然后放任自己陷入“愤怒-丧-无力-愤怒”的循环。
李松蔚老师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个人从面对事实,到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个事实的存在,还需要度过或长或短的一个时期。有一些人面对问题,会卡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怎么可以有这种人?”好像在跟命运讨价还价一样。
他们把绝大部分的能量放在自己的委屈上。
这是一道心理上的护城河。他们先是树立了一个规则:“这件事是不应该的/不合规矩的/人神共愤的”,然后借着这份委屈反复地强调和维持这个规则。仿佛有这个规则存在,他们心里就可以保有一份安定和可控感。
可是那虚无的可控感,跟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依旧是不一样。
而每每我再想要开口抱怨时,总会想起这句反问:
那你要怎么办呢?
要忍,要争,要走出泥潭,还是要落荒而逃?与其对别人用心,不如对自己用力。
改变自己总是痛的,但这痛,远比麻木值得。
自律的正确姿势,是抓住努力时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钟去努力,最后拖垮了身体。顶级的自律,并不是拼尽全力,而是节制自己。
只是想去超市买袋洗衣液,最后差点儿把整个超市都搬回家。
@雪梅
说好减肥用的跑步机,现在变成了晾衣架。嗯,最近又胖了。
@琳琳
想周末多陪老婆,朋友一个电话酒局不得不去,最后成了老婆照顾喝吐的我。
@鹏飞
我们好像总是这样,买东西也好,交朋友也好,明明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却不小心弄得一团乱麻。
自律的正确姿势,是抓住努力时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钟去努力,最后拖垮了身体。
康德曾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想要一件好看的衣服,还是想要美丽。
想要各种聚会,还是想要一个高质量的朋友。
可能大多数人,真正想要的是后者,却一直在循环往复的选择前者。
好看的衣服,不能带来真的美丽,自律才可以。
不停的参加聚会不会赢得高质量的朋友,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才可以。
丽丽是一位让我印象很深的通过社群交流认识的读者,人到中年事业遇到瓶颈期,她积极参加各种聚会,渴望通过人脉开辟另一条晋升的道路。
可非但事业没有上升,因为疏远了正在青春期的孩子,孩子早恋不说,老公也对她颇有微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好的人脉≠大量的无效社交。
“我之所以想晋升,不就是为了多赚点儿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吗?为什么都不理解我。”
其实,比起更好的物质生活,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陪伴。
况且事业就像爬山,为了登顶越往后越难。
与其想换一条路走,不如咬咬牙在原来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半年后,我照例对丽丽进行了回访。
她说自己放弃了无效社交,每天回家就和儿子一起学习。
儿子准备中考,她看业务案例。甚至很多时候,她比儿子都睡的晚。
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学习的态度好了许多。她也因为业务能力突出,终于在年中的时候升职为部门主管。
她说,比起原来的推杯换盏,她更喜欢现在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
不断选择抛弃哪些不必要的东西,内心才不会被遮蔽,光照进来,才能看清自己内心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真正的幸福不是靠加法,而是靠减法,减去对你不那么重要的事物,减去低质量的社交,减去......
生活从来都是越简单,越幸福。
自律,是你得到成功的保证;而健康,才是你享受成功的前提。
拥有健康的时候,你未必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才会恍然惊觉,它是多么可贵。
很多优秀的人,都像徐总这样,严于律己,疯狂打拼,仗着年轻力壮,不顾惜身体。
可是,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站到了生命的边缘,而漆黑冷酷的死亡,就像悬崖下的深渊,展现在脚底,那时你就会发现,曾经执著的一切,都是浮云,都是空虚,唯有健康,才是最实在的硬道理。
能保证健康的自律,才是最好的自律。
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却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还记得禅宗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去沙漠寻宝,可宝藏没有找到,水已经喝完了,他只好躺在地上等待死亡。
这时佛出现了,给了他许多水,足够他走出沙漠。
就在走出沙漠的路上,他遇到了宝藏。
他贪婪地把宝藏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还背了重重的一袋子。
可是此时他又没有多少水了。他带着宝物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金银珠宝。
他一边走一遍扔,后来不得不把身上所有的宝物都扔掉了,却依旧渴死在快出沙漠的路上。
《菜根谭》有语云:
“才就筏便舍思筏,方是太平道人。
”
意思是在过河之后,想到放下船继续前行的,才能成为不为外物所累的道人。
人世间爱恨嗔痴,皆为牢笼。
断绝无意义的烦恼,
舍弃多余的东西,
离开对欲望的执念。
放下,人生才能走的更远。
前阵子有本叫《断舍离》的书很火,教大家舍弃不必要的东西,从而过上简单的生活,获得内心的平静。
许多人书都没读完,就开始一顿乱扔,几乎把家要扔空了。
看起来是轻松畅快了许多,可往后才发现扔了许多还需要的东西,又要重新买。
如果断舍离等于扔东西的话,我相信每位商家都愿意免费在大街上发这本书。
毕竟扔扔扔,才能更好的买买买。
其实,真正的断舍离,不是盲目的扔东西,也不是胡乱的断绝一切社交关系。
是学着用“断舍离”的思路,转变自己看问题的态度和想法。
不需要的东西,不会因为跟风或虚荣心就购买。
毫无意义又浪费时间的聚会,不会为了“合群”参加。
人在经历多次断舍离后,最后留下来的事物往往有两种:
从一开始就珍惜的事物。
回过头才发现,一直在你身边却被你忽视的事物。
断舍离的意义,是发现生命的本真。
道理总是嘴上说着简单,真正做起来难。
人类本性的贪婪,与进化过程中塑造出的对“物质匮乏会造成死亡”的本能恐惧,导致我们下意识会想要拥有更多。
去年双十一囤的生活用品还没用完,今年618打折又没忍住买了一堆,好像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而比囤积物品更难被察觉的,是“囤积关系”。
喜欢囤积关系的人,几乎不会和别人单独吃饭,而是积极参加各种聚会。
可就算微信通讯录有几千个好友,难过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越囤积,越孤独。
囤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内在的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