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新闻广播  ·  河南文物之窗︱这里出土的千年谷粒竟然还能发芽! ·  17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2025元宵奇妙游”节目单官宣!今晚不见不散 ·  17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一看一个Amazing!神仙级大展我先冲为敬 ·  昨天  
河南新闻广播  ·  破150亿! ·  2 天前  
896汽车调频  ·  陕西今年将建成1条高铁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亚评论

“年轻人赶紧去生二胎,要不然以后老人谁来养?”

东亚评论  · 公众号  ·  · 2021-01-10 0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循迹晓讲(id:mylifeano)

作者丨 谦逊好学盛老师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前段时间,“人口出生率”问题又一次登上了热搜。


|《中国出生率创新低破纪录,2021年有望全面开放生育政策》 图源于网络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2019年出生人口比18年减少了54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2000年以来最低,降到了1.048%,总和生育率也已经突破了警戒线,如今已经无法达到生育更替水平。


当一个社会中,中青年群体逐年萎缩,不但影响社会生产,而且影响消费。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老年群体就会逐渐扩大,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差,还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最终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市场越来越小。


|官媒海外版《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图源于网络


因此很多专家发出 “生孩子是家事,更是国事” ,呼吁大家要多生孩子,甚至有人提议放开三胎政策以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危机。


甚至有著名媒体人呼吁:能生二胎的赶紧去生,这是大家的社会责任···再过两年,你们就该养不起我们了。


|某著名媒体人的呼吁  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从现有的效果来看,光靠放开生育并不能解决问题,最多是延缓出生率的进一步下滑。


因为在13年放开单独二胎和15年全面放开二胎后,虽然生育率暂时有所回升,但第二年就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到了18年就开始断崖式的下降。


如果不能真正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就算放开四胎五胎甚至完全放弃计划生育政策,靠“有条件”的家庭提升生育率,无疑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01


生不起的孩子



对于现在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现象,父辈们永远都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指责年轻人无非是这一套: 不愿吃苦,不愿承担责任,像我们年轻那会虽然穷,谁家不是四五个孩子 ,也都养大成人了。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养两三个孩子根本不成问题···巴拉巴拉。


| 图源于网络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里,杂粮粥里多加勺水就能多养活一个孩子,而且孩子只要长到五六岁就能当“劳力”,养孩子全是放养型。


当下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主要原因在 当下想要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经济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阶级固化、上升通道愈发狭窄单一的当下,现实逼着每个人都不得不参与这个游戏,这也导致生育策略从过去的“多子多福”到现在集中一个家庭全部资源进行精英教育。


具体来说,刨去直接的养育成本外(衣、食、住、行),如果想让孩子不落后于大部队,单就教育方面,辅导班、兴趣班、学校等一系列的投入就要一笔不菲的投入。

|在上海养一个娃,保守估计大约要82万(不包括学区房) 图源于网络


这还是在普通城市,要是在一二线城市想要获得优质教育,昂贵的学区房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年轻父母的身上。


如果夫妻双方的公司属于996、白加黑的覆盖范围,或 许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教育孩子。这项重任要么落在家里老人身上,要么选择保姆或是全托。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四脚吞金兽”,“打工人”父母拼命赚来的钱基本供给房贷和孩子了,哪怕年薪百万也只能过紧巴巴的生活。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分析数据来看, 一般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就有七十多万,而生活的城市越大成本随之越高,到了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培养孩子的平均成本就要超过200万。


这足以消耗掉一个普通家庭的大部分财富,如果生两个孩子估计殷实的中产家庭都会吃不消。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会问,培养一个孩子怎么会花这么多钱?


|1V1教学钢琴课 图源于网络


笔者举个亲眼所见的例子,在上海学钢琴, 如果想要一个业内有些名气的老师辅导,一节课就要一两千 ,不说上海,就连在十八线小县城里,上个高中辅导小班一暑假就要两三千。


|高中课程一节课需要约44元  图源于网络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大城市中产阶级担心下一代可能出现阶级下滑,小城市打工人希望将下一代培养成精英,实现阶级上升,那么, 大家唯一的选择就是在下一代上不断加码,最终导致父母的经济压力愈发增大,孩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甚至可以悲观地说,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孩子或者孩子的父母就必须为“未来的体面生活”或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买单,这对双方而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有精神上的焦虑。


除了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持续走低以外,大家潜意识里“很能生”的农村人口,现在同样也面临着“生得起养不起”的困境。


不论是城市里的土著,还是定居城市的外来人口,他们都要面对结婚生子后的巨大经济压力, 这种压力成为天然节育器,让他们不想结,不敢生。


而对那些缺乏技术、知识生活底层中的人群,他们光是活下去就已经非常艰难,结婚生子这种事往往就成了一种奢望,且不论能否找到合适的配偶,就算找到很多地方光是彩礼就能让他断绝结婚的念头。



02


社会发展的必然



当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 这个社会中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意愿就会越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 因为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就意味着生育年龄的不断推迟,传统社会往往十四岁就结婚生育,而教育程度高的社会群体往往到二十七岁才从学校毕业, 再经过几年的事业发展期,起码到三十多才能结婚生育,这个年纪传统社会里可能都有三四个孩子了。


|1960-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人)  图源于网络


从近五十年的历史来看,中国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s, TRF)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总和生育率是指育龄妇女生育数量,育龄妇女一般年龄范围为15-49岁)。


中国人口普查生育率在1965年曾出现报复性生育高潮,高达6.08人,到了2015年1‰人口抽查结果仅为1.05人,生育孩子数量大幅度下降。


|中国人口数量(亿)和增长率(%)  图源于网络


其次,在发展程度高的社会,人们思想更加多元化, 人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中, 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放弃传统的轨迹,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这一点从很多发达国家就可以看到。


所以在生育率暴跌的同时,结婚率同样屡创新低。


据统计2019年我国结婚率创近十年新低,共计947.1万对, 而90后结婚率不到10% ,与此同时单身人口已达2.4亿,平均每6个人中一个人单身,截至2018年 我国独居人口已超过7700万 ,预计到2021年我国独居人口将达到9300万。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青少年群体在人口占比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1990年,中国 0-14 岁的青少年占比27.7%,2017年青少年占比下降至16.78%。 而2012年末,我国大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


|中国人口结构和抚养比  图源于网络


可以说,现在青年群体连恋爱都不愿意谈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生育率节节攀升才是反常。


究其原因,很大部分也是由于经济和生活压力,在全民焦虑的今天,结婚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会严重拉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而从女性角度看,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传统女性生育、照顾家庭的身份定位已经被淘汰, 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女性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中国主要结婚年龄未婚比例逐年攀升的趋势 图源于网络


这些女性有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方向,靠着自己的努力达到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不需要成为任何人的附庸,她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对传统家庭主妇深恶痛绝并坚决抵制,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断推迟生育年龄。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近二十年中, 除15-19岁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略有下降,19 岁以上所有年龄组的女性未婚比例均明显上升。


尤其是20-24岁与25-29岁组,其未婚比例分别从2001年的 57.9%和9.6%提高到2016年的73.5%和26.5%,升幅分别约15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03


如何走出低生育陷阱?






结合以上这些原因,就可以看出生育率降低是多方原因的产物。


从1949年以来我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分别为1949-1953的鼓励生育阶段,1954-1977的提倡计划生育阶段,1978-2001的严格收紧生育阶段。


| 图源于网络


按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自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年来, 全国约少生4亿人。


与此同时,我国又将 面对低生育率产生的劳动力不足和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据统计显示我国从2000左右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8.1%。


|2014-2019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图源于网络


国际上一般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称为“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0%,称为“超老龄化社会”。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目前有6个省市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辽宁省、上海市、山东省、四川省、重庆市和江苏省。


|2019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人口数据  图源于网络


从上面数据来看, 我国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


直到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到了2015年10月,终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部分地区甚至放开“三胎”政策  图源于网络


可是,想要通过“计划”来彻底扭转现在的困境基本是不可能的,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其实际效果是不容乐观的。


例如,2016年,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该地方性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明确了除少数民族和特殊家庭之外,边境城市人口也可以生育三胎。


但以黑河为例,据黑河市公安部门统计,2016年末,全市总人口162.8万人。城镇人口99.8万人,乡村人口63 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5.4‰,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0.4‰。而到了2019年,全市总人口158.1万人,人口出生率3.9‰,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1.4‰。


三年间, 黑河 城镇人口下降了7.2万,三年人口下降7%(人口外流因素也包含其中)。


而从全国来看,自2004年到2016年,我国的二孩生育率上升约0.2%,三孩生育率上升约0.5%, 但同一时期的一孩生育率却从2.6%降至1.6%,下降约1个百分点。


|形势不容乐观  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如果光靠行政干涉,空喊口号无异于扬汤止沸。


而想要让人能生敢生,就必须解决最主要的经济问题, 必须有决心拿出真金白银作为政策补贴去鼓励生育,同时建立社会化托育机构照顾孩子,增加公立教育资源的投入,去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


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管理者对生育政策是放宽还是从严,在人口惯性增长消失后(大约在2025-2030年之间),在可见的未来, 中国人口都将会呈现下降趋势。


更严峻的是,由于生育率不可能上升到更替水平以上,未来中国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都将是持续加速老化(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在23.7%-27.8%之间),中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