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人說
听旅人说故事,随旅人去远方。 世界终须自己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旅人說

有一种名为大阪的味道,就在街头巷陌的烤物香气里

旅人說  · 公众号  ·  · 2017-08-05 21:49

正文


有一种名为大阪的味道

就在街头巷陌的烤物香气里

图文| Lam


今天的文是在电竞馆写的。被外星人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包围,饿极的情况下,特别想念大阪香酥的炸串。老板,来一串蘸伍斯特辣酱的炸年糕配生啤!

——Lam


喜欢大阪的街头美食恰恰 是与一般意念上精致讲究的日本料理概念背道而驰的。


别具一格爽朗有趣的大阪风土人情,就连小吃也沾染上不一样的生动。熙熙攘攘的道顿堀一条街,横平竖直的巷陌里溢出的烤物香气,就这样被一丈暖帘、昏黄灯光掩映出关西风情。



孤独的美食家里,形容大阪这个地方“人说话的声音大,连各处看板招牌都大”,就连上桌的街头小吃,分量也相当惊人。大阪烧、章鱼烧、炸串、狐狸乌冬, 平易近人的“B级”美食,大可不必过多介怀礼节,安心大快朵颐。


无论酷热的夏,或是寒冷的冬,炸得酥脆的炸猪排加卷心菜永远不会缺席供应。更不必提铁板上扑鼻而来的被铺开的面糊的香气,以及小小居酒屋一隅新鲜捞出还吱吱冒着热气的各种炸串。只要想吃,总是吃得到。



总之,大阪的街头食物,直接,坦率,带着微妙的安心感和轻松感。掀起暖帘钻进吵杂幽暗的店面,关西腔的小哥爽朗地招呼着在案板前入座。环顾挂在墙上的写着菜名的木牌,点菜,然后只要放开肚皮,一杯生啤,大口开吃就对了。




炸串:禁止二次蘸酱!

串カツ:ニ度付け禁止!



在通天塔附近的小巷里循着香气,来到了门口挂着大大的“串カツ”看板的炸串店。掀开暖帘,还未抬眼就听到了店内传来充满元气的招呼声。


坐在狭长局促的小店,鼻息间满满是油脂的芳香。炸物下锅,刺啦一声,热油沸腾里窜出绵密的气泡,轻轻地爆破开来,听在嗷嗷待哺的食客耳朵里,无异是最甜美也是最残酷的乐章。



炸串,可是和大阪烧并列为大阪面粉料理界的代表。 新鲜食材裹着轻薄的面衣,滑入滚烫热油里,一鼓作气逼出食物水分的高温,立刻锁住食材的鲜美。


不顾热气用牙齿破开食物的金黄外衣,“咔嚓”,饱满的食感立刻充盈口腔,油脂的芬芳真是美不胜收。


虽然有一句戏言“万物皆可天妇罗”,而炸物又是完全不等同于天妇罗的食物,但同样套用这样的句式,“万物皆可炸串”似乎也并无不妥。



端上炸串的爽朗姑娘笑意盈盈地端上炸串,炸好的莲藕、年糕、蘑菇、生蚝、猪五花韭菜卷,堆在滤油的铁案上,一旁方方正正的大肚子铁器里盛着满满的深棕色酱汁。


姑娘提醒着“食物很烫哦”,顺带着念出吃炸串前的咒语, “ニ度付け禁止”


只许蘸取一次的伍斯特酱油,取来一支炸年糕浸没。入口的瞬间,炸物酥脆口感外的油腻被酱汁的轻酸微辣中和,变得轻盈可口起来。深深地咬一口,一边被烫得呵气跳脚一边又忍不住咬下第二口。再追加一口生啤,啤酒花的麦芽香气也在破碎的细小泡沫里面盈满口腔。


年糕的软糯柔韧,猪五花的嫩滑柔润,莲藕的爽脆,蘑菇的浓郁,生蚝的肥美,都因为黄金面衣的轻薄香脆, 因为对比强烈截然不同的食感,成为了超越食材新鲜的美味。一种名为大阪的口味,随着下肚美味融入血液。


更别提在伍斯特辣酱油的衬托下,这奇妙的口味莫名让人想起了广东早茶里炸春卷牛肉球必不可少的喼汁。而或许对于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小囡而言,那就是沪式西餐馆的炸猪排配辣酱油。


这起源于英国伍斯特郡的奇妙舶来辣酱油,竟然让人在大阪的街头小店,找到了童年味觉的共同回忆。 大阪的味道,实在是亲切极了。




大阪烧

碳水化合物爱好者的天堂



道顿堀上的美津浓大阪烧店门口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无论经过多少次,还是忍不住回味焦香的口感。


食客一溜在案板前端坐,主厨小哥忙碌地从邻座客人一直料理到我们面前。当然,第一道是从招牌的美津烧开始。 近乎奢侈的大块贝柱、虾子、章鱼在灯光闪耀着新鲜食材独有的光泽,以及可预见的由新鲜带来的Q弹触感。



油脂绝对是海鲜的好朋友。要将带子煎得香嫩不易,油温和时间一旦过度容易焦散。


只见主厨手势纯熟将贝柱滑过,铁铲翻滚煎出两面棕色,又有条不紊地将充分搅拌的面糊摊平成薄而圆的饼状,成型后堆上花纹漂亮的粉色薄切豚肉,满满的卷心菜丝,大把的鲣鱼片。



面饼渐渐出现漂亮的深金黄色,在一旁案板打下完美的太阳蛋。蛋白开始凝固时,铲起覆上面饼。


面前的案板就这样声色兼备地逐渐成型一个大阪烧,空气里满扑扑的都是面饼和食材的香气,让人几乎迫不及待地举起小铲子将它分食。



然后直至结尾刷上一层浓稠的大阪烧酱汁,挤上满满的美乃滋,油脂油润地融入面饼,散发出诱人甜蜜的光泽,再最后撒上海苔粉,海边岩石上的鲜苔被晒干磨成粉末,浓缩的清新海水味道被热力蒸发出香气。


空气里弥漫着昭和时代迷人的复古味道,完全池波正太郎书中描写的浮世绘里赤脚的孩子举着铜板,热烈追捧的“一钱洋食”的气味。



切开分食,面皮外表焦脆内里绵软,熟度煎得刚刚好,口感厚实而有满足感,一口食材里包含了陆地和海鲜的鲜味,有面皮的松软,贝柱虾子的弹牙,还有猪肉的嫩滑。口腔混合了美乃滋和海苔的香气, 没有什么比碳水化合物加油脂更完美又更罪恶的复杂满足感。



更惊人的是,大阪人的大阪烧套餐里,完全是碳水化合物的铁人三项赛。


酱汁、食材、炒面,碳水化合物组合的面饼,竟然是大阪人最佳的下饭菜。其实想想,无论是口感十足的山芋烧,还是葱段分量满满的大葱烧,无论是绵密细腻的口感,还是葱身焦软甘甜的口味,都是米饭的最佳伴 侣。




大阪的生命力

是庶民美食的胜利



大阪的街头食物,更像是会照亮忙碌工作一日后疲惫职人的夜里火光,或是餐桌上令食物更有滋有味的调味的盐。


饱餐一顿,满满的食物分量果腹,再与擅长幽默一刀的大阪陌生人谈笑闲聊几句,即刻利落爽朗回血。



在大阪的街头吃饭,并不像在日本其他任何地方就餐那样,不必清和寂静,反而充满了生动的声光音影。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用餐体验,大概就是平民美食的胜利,也是大阪城市的魅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