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冲锋号
传递军营资讯,提供原创评论,展现军人风采,缔造属于军人、军属、军迷及关心关爱国防建设者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中国空降兵十三年前的军粮是什么样的? ·  1 周前  
战略前沿技术  ·  综合桅杆: 传感器的最佳位置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冲锋号

当下部队新闻舆论工作怎样干?就俩字:创新!

冲锋号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2-21 17:52

正文

  2016年2月19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他嘱咐新闻工作者:要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到今天,习主席的这些指示已过去一周年。

这一年,媒体融合式发展一日千里,新媒体异军突起。而我,离开军区机关到福州,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工作一年有余。

这一年经历的事情不少,尤以刘景泰、张浩王晓冬的报道最为难忘。作为一个目击者和记录者,当下的新闻舆论工作怎样干?我在思考,也在摸索……

1.“设置议题”

回顾刘景泰报道的过程,深感要让作品“飞”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善于“设置议题”。

“议题”设置的好、设的准,才可能引起网友的关注、互动和参与,使之推动工作进展。

拿刘景泰失联后的第一条稿子来说,除了在标题上注明了“接力寻人”外,还在文末写清了部队联系人姓名,手机号和办公室号码。听值班人员讲,后来接到千余个电话和短信,告之发现的线索。

互联网思维,说起来很玄妙,但也很难驾驭。运用不当,上线的稿子就会泥牛入海,迅速沉底。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大胆尝试。

其实,我们的舆情观念也是在被“倒逼”中接受,一点点尝试着前进的。

如第一条稿子上线后,我们及时关注网友留言,发现当晚网上飞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刘景泰已在下游被救起,送到医院抢救,目前情况稳定。”网友关注什么,就该回应关切。第二天凌晨4点多,我撰写了《景泰,你一定要挺住!我们等你回家》一稿;

去年7月11日一大早,舆情又有变化,闽清县在洪水中受灾严重,不少群众失踪,有人吐槽:部队失联一名战士,成千上万的军民去搜救,灾区都没人管了。

事实并非如此。中午,我们抓紧撰写出《刘景泰所在部队160名官兵,挺进“孤城”坂东镇奋力抢险》一稿,报告准确信息。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四版专门刊发了这条消息。

刘景泰失联第六天,网友们都觉得希望渺茫。景泰母亲说:“别再搜了,去烧头七吧!”这句话报道后,击中了大家的“泪点”,英雄母亲的形象,刹那间刻进人们的脑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找到感觉后,接连发布的消息都有正面导向,汇聚成抗击洪灾的强大能量。

据统计,刘景泰失联前三天,相关报道的阅读量突破了3.5亿次。

说起来,若战区陆军领导没有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的决心,没有网上“设置话题”的意识和能力,也许刘景泰事迹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响。

信息争夺白热化的当下,怎样抓住眼球,窍门有很多。我觉得: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只有充分考虑网友的特点需求,达成共鸣,才能让报道形成“风暴效应”。

2.“走心”

今年1月19日晚,某陆航团一架直升机坠毁,一时间网上信息飞传、“秒拍”不断,更有不少“喷子”攻击我飞行员能力水平。

军委陆军、东部战区陆军第一时间派出了工作组,赶至现场调查,处理相关事宜。可事关重大,结论至少要几天后才能出来,而当时舆情汹涌,该怎么应对?真是个严峻挑战啊。

回头看,舆论走向大致是这样发展的:

1月20日,军报微博率先发布官方消息《祈福!陆航某团1架直升机夜间训练坠毁!2名飞行员失联》,加上标点符号共192个字,告之权威信息;

1月23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飞行员张浩、王晓冬牺牲!请照亮他们归航的路》;

1月23日,冲锋号公众号发布《接力!让我们一起为牺牲的飞行员续航!》;

1月24日,军报记者公众号发布H5《我是第~~~位为张浩、王晓冬默哀的人,致敬中国军人》,累计有33万网友默哀献花,转发信息;

1月24日,冲锋号公众号发布《敬礼,魂归蓝天的英雄们今天回家了!》;

……

新闻舆论工作,不同于以往的新闻宣传。传统媒体时代,阵地在我手中,舆论管制可控。而今天,一有动静,便信息满天飞,谣言遍地跑。权威信息发布慢了不行,不准确有出入不行,不讲传播技巧也不行。稍有不慎,便给自己挖个坑。

此事舆论走向之所以平稳,除了领导机关有直面舆情的勇气水平外,用好“情感的力量”很关键。

我认为,新闻是有温度的,能带给人温暖和慰藉,而不仅是冷冰冰、生硬乏味的“传声筒”。

过去,一些新闻报道步入了误区,看上去很“高大上”,可读后总觉得其“居庙堂之高”,隔着好远的距离。说白了,是没和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

新闻是人学。张浩、王晓冬的报道所以打动人心,是媒体人把他们作为“平常人”来看待,也把自己摆了进去。

丁广阳处长撰写的《宝贝,妈妈不哭!》一文,酝酿打磨的过程,我不太清楚,但读后感到,此稿用心揣摩张浩妻子林红艳的内心世界,在感同身受中,迅速将人“带入”情境,形成了极强的情感撞击力。

读一遍,哭一回!此稿上线不久,阅读量便突破了100000+。潜意识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篇可收入语文课本的力作。

由此想到,媒体服务的对象,从当年的读者、受众,变成了如今的“用户”。军报网络传播中心主任武天敏说:用户用户,你有用人家才用你这些年,传媒界“狼来了”之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喊“不改革没出路”,可真要说改变,还是军改这一年。

这一年,媒体人基于实效去努力,让战味、兵味在稿件中回归,在问题倒逼中让报道“走心入脑”,进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3.“参与才是王道”

习主席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实现理念、内容、题材、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既然把传播对象当作“用户”,我觉得,就得铁下心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用户舒适度,增强报道冲击力、覆盖面。

所以,也一直提醒自己,记住“互动已经过时,参与才是王道”这句话。那么,如何使之融入新闻舆论工作?

春节前,随着张浩、王晓冬报道的深入,我和韦德专干事商量,用新的形式和载体来传播烈士事迹,此后,这条“向烈士默哀,致敬中国军人”的H5,共有33万多网友转发,实现了强势传播。

采访中,我还了解到,张浩2016年度被团里记了三等功,整理遗物时,战友发现,他的立功奖章证书还没来得及寄出。这个细节被我写进稿件,用战友的一句感触,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说服力。

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刘景泰报道也用了“这一招”。当时,军报微博微信推出的H5《接力寻人,抗洪战士刘景泰你在哪》,有231万多网友转发。

越琢磨,就越深刻地理解了:要在网上形成铺天盖地的态势,只有借助网友的力量。可如何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就是要让网友在转发、留言、互动中找到存在感,拥有获得感

网络传播,在我看来就象面对面聊天,“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多些口语化,多些“我的视角”“我觉得”,会让人有更多的带入感。

在“打铁”公众号(dbljdt)上,我先后撰写了数十篇小文章,它们谈不上有多高深、多新颖,但由于是独家观点,有个性,让人觉得很可信,有嚼头这种尝试,也许便是“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趋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的表现吧。

军营在变,舆论生态在变;世界在变,媒体人自然也得“变”。

惟有与时代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不辜负时代提供的平台和机遇。

作者:胡伟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冲锋号”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jjqzgw)

冲锋号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刊期:767期

编辑:章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