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都知道维生素AD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二者同补能促进钙吸收、促进长高、预防佝偻病,同时也是促进宝宝视觉发育、智力发育、增强免疫力、预防缺铁性贫血的“秘密武器”。考虑到维生素AD摄入不足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因而,从宝宝出生后,医生都会建议每天补充维生素AD(伊可新)。
可是,有些妈妈对于药品类的维生素AD,存在“是药三分毒”的观念,不敢每天给宝宝吃“药”,害怕长期补充会过量。还有些妈妈认为,最好选择纯天然的保健食品类维生素AD,来代替药品的维生素AD。然而,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呢?
药品一般分为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两种,其中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而非处方药因安全性较高,则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也就是说,非处方药是经过长期应用、确认有疗效、质量稳定、非医疗专业人员也能安全使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又分为甲类(红色OTC标志)和乙类(绿色OTC标志)两种,甲乙两类OTC都可以在药店购买,其中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除了可在药店出售外,还可以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
本文提到的维生素AD(伊可新)是乙类OTC,属于安全级别最高的药品,是用来预防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症、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药物。但很多妈妈往往给宝宝吃上一段时间后,就会纠结一个问题:宝宝没有病,为何每天要吃药?实际上,前面已经提到了,乙类OTC具有安全、有效、方便购买等特点,相比其他甲类OTC和处方药而言,是临床使用时间长,并证实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小的一类药品,是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宾馆、超市自行购买的药品。
乙类OTC药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例如一些清咽润肺的含片都是此类药品,可谓是广泛且安全的存在。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听“药”生畏。而伊可新这类非处方药维生素AD滴剂,属于预防性用药,能有效地对宝宝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进行早期预防,避免疾病给宝宝生长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非所有的药物都自带“三分毒性”,这是因为药品的“三分毒性”体现在两方面:
①不按照医嘱超量服用或长期超量服用。
②禁忌症者服用。
以妈妈们常见的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为例,说明书上标注有“长期过量服用,可产生慢性中毒”。被一些家长“断章取义”地理解为“长期吃伊可新=中毒”,这是典型的对说明书的误读!事实上,“长期”且“过量”这两个条件是要同时满足才有可能存在慢性中毒的风险。而说明书上每天1粒伊可新的服用方法,是宝宝的正常每日需求量而非过量,只要按照说明书给宝宝服用,每天一粒是不存在任何中毒风险的,妈妈们认真想想就能理解,维生素AD只是两种营养素,哪有那么容易中毒?那么长期“过量”到什么程度才会中毒呢?这个问题下文会具体介绍。还需要明确的是,所有药品应药监相关部门的要求,说明书上都必须标注“不良反应”,以提醒人们安全地服用,这也恰好说明一款药品的质量管理严谨、规范符合要求。
由于望“药”生畏,一些家长会倾向选择“纯天然更好”的保健食品/食品类维生素AD产品。然而,市面上所谓的天然鱼肝油产品,是从鱼的肝脏中获得的维生素AD,由于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外加肝脏本身作为解毒器官,更是存在重金属超标风险。除此之外,天然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配比约10:1,并不符合宝宝吸收的最佳比例(婴幼儿维生素AD的最佳吸收比例为3:1),会导致两种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使补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天然鱼肝油鱼腥味较重,宝宝往往很难接受。而化学合成的药品相对于保健食品,是随着医学发展以及制药工艺的提高,采用更安全的原料,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研制的成果,其纯度、成分、含量都更安全、更有保证,配比严格按照婴幼儿营养需求定制,能够满足宝宝营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