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弘扬中华道家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婚姻的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  6 小时前  
壹心理  ·  被焦虑困住时,最怕你选择自我消化 ·  8 小时前  
壹心理  ·  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到底有什么价值? ·  8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DeepSeek好像在塑造一种新型依恋关系 ·  昨天  
简单心理  ·  其实你并不了解你的伴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子道德经

高情商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不说这4种话

老子道德经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20 06: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并指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坏往往从不当的说话开始。文章提到了四种不应说的话:一、插手因果的闲话;二、冲动伤人的气话;三、传播负能的怨话;四、他人背后的坏话。文章还通过几个例子说明了不当言语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强调了慎言为先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言语的重要性及不当言语可能带来的后果

文章指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坏往往从一张嘴出发,说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不当的言语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恩怨情仇。因此,需要谨慎言行,避免说出上述四种不应说的话。

关键观点2: 四种不应说的话的具体内容

文章提到的四种不应说的话包括:一、插手因果的闲话;二、冲动伤人的气话;三、传播负能的怨话;四、他人背后的坏话。每种类型的话都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关键观点3: 文章通过例子说明不当言语的后果

文章通过曾国藩、莫言、方孝孺等人的例子,说明了不当言语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例子提醒人们要谨慎言行,避免说出不当的话。

关键观点4: 慎言为先的重要性

文章最后强调了慎言为先的重要性,并指出善言是一个人最好的德行。作者还提到了“话到嘴边留半句”的智慧,提醒人们在待人接物、修心养性方面要谨慎言行。


正文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 预约直播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周易》有云:“言行,君子之枢机。”

说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钥匙。

不可否认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坏,往往从一张嘴出发。

说一句话,就是泼一盆水,覆水难收,话也难撤回。

人生下半场,记住,千万不要说这4种话,别让你的嘴,拖了你人生的后腿。【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戒断习惯,插手因果的闲话不说

《易经 》中有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人们常犯一个通病,热衷于充当他人的导师。

以“为你好”为借口,指手画脚你的生活,妄图改变你的未来。

殊不知,你自以为是在循循善诱,对方心中却未必愿意接纳;

你自认为见解超凡脱俗,却也可能有朝一日被现实所打脸。

“好为人师”,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

曾国藩是个直肠子,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与人相处时,总爱不自觉地给人上课。

在京城做官的日子里,他特别爱给在老家的弟弟们写信。

字里行间都透着“长兄如父”的威严,动不动就一顿训斥,还叮嘱他们要时刻铭记他的教诲,时常复习。

可弟弟们哪儿受得了这个,终于有一天,他们联名给曾国藩写了封信,抱怨道:

“你每个月来信,就光知道骂我们,也没见你带来啥好消息。这些信被亲戚邻居看了,还以为我们多不懂事呢,真是丢死人了。”

曾国藩收到信后,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种种行为,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他在日记中深刻反省道:“恭读朱批,以戒余之师心自用。”

莫言曾说:

“不要和任何人走的太近,不要对别人的事,随便插嘴,不要干涉别人的决定,不要试图改变他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人生。

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一无二,不是每条鱼都在同一片海域畅游,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未来。

很多时候,你认为的人生捷径,别人却难如登天。

扰动他人的因果,只会损耗自己的运势。

收起自己“高尚”的姿态,哪怕这条路上充满荆棘,也要允许旁人自己生长。

别让自己的嘴,沦为他人的绊脚石。

收敛情绪,冲动伤人的气话不说

《活法 》中的一句话:“人永远不要因为生气,而说刻薄的话。你的怒气会过去,但是你的话,会伤一生。”

人在生气时,最易冒失犯错。

而冲动是魔鬼, 脾气越是倔强,情绪越是上头,难免口不择言。

愤怒之言易逝,伤人之心难愈。

世间的许多关系,常因气话而坏;人生的许多后路,也常因气话而断。

朱棣攻占南京后,百官纷纷改换门庭,投靠了新主朱棣。

唯有名士大儒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入狱。

尽管朱棣与方孝孺往日有过节,但他深仍是多次派人前往狱中劝降。

然而,方孝孺自视清高,坚决不愿为朱棣服务。

朱棣无奈,只得强行派人将方孝孺押解上殿,强迫他写诏书。

方孝孺非但不从,还在诏书上大写“燕贼篡位”,气得朱棣脸色铁青。

朱棣便强忍怒火,质问方孝孺是否不惧“诛九族”的严重后果。

方孝孺却大言不惭,傲然回应:“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

这话彻底激怒了朱棣,他下令全城搜捕方孝孺的亲属,甚至将方孝孺的门生、朋友也一并捉拿。

于是,方孝孺亲身体验了他的“十族”一个接一个死在自己面前的感受。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深而静,话缓得以长远。

做人,需如水一般。

能收回的脾气,绝不乱发;能软说的话,绝不硬说。

与其逞一时之快,不如克制住情绪,这才是一个人最高的情商。

学会三分钟定律,话出口之时,酝酿三分钟,三思而后言。

留一点沉默,管住嘴,管住脾气,你就赢了。

整理心境,传播负能的怨话不说

古人言:“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心穷之人,只愿享福,不愿吃一点苦。

一旦生活不容易,便出口怨言,伤害他人,反噬自己。

殊不知,时时指责生活的人,只会遭人嫌弃。

苦别说给他人听,痛也要往肚子里咽。

千万别让你的倾诉,成为他人嘴中闲聊的谈资。

《太上感应篇图说》中记载了以一个故事:

荆州富豪杨大同,本为家财万贯的继承者。

却因沉迷于酒色赌海,将祖父遗留下的庞大财富挥霍一空。

面对家道中落的现实,杨大同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怨气冲天,将满腔愤懑倾泻于亲朋好友之上。

埋怨亲戚不伸出援手,责怪朋友不给予帮助,仿佛整个世界欠他一般。

这股浓重的怨气,使他变得愈发偏执与狂躁,使得自己众叛亲离,惨死于杖下。

刘文献曾说:“抱怨,其实就是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难受。”

人生风雨兼程,逆境与顺境交织是常态。

有人在困境中砥砺前行,铸就人生辉煌;有人溺于抱怨之渊,一生黯淡无光。

而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越是抱怨,越是痛苦;越是满载负能量,越是事事不顺。

要知道,人生破局之道,从 不靠他人施舍

所有的好运,也都是自己滋养而来。

后半生,遇事不责备,遇难不妥协,抓住好机遇,自有上坡路。

约束 品性,他人背后的坏话不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