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的老师很专业,为何我孩子却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学的很好?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呢?我到底该怎么办?
”
这个场景是不是非常的熟悉,作为琴童家长的我们,真的应该死磕钢琴的技术吗?还是需要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让孩子提高钢琴演奏技术的同时具备良好的
音乐性
,学会独奏的同时也去建立
合作能力体系
。
那么到底是如何
让孩子从
音乐
出发去学琴
?
我们采访到GUMI音乐教育中心的校长
林海标
GUMI • P&O
音乐教育创始人
器乐化音乐思维教学法创始人
采访中,林老师提到,作为琴童的家长们,自己先得建立很
正确且专业的认知
,才能更好的去指导孩子的学琴之路,现在社会上的宣传也需要 斟酌后再判断。
比如,刘诗昆说钢琴是要苦出来的
?
这个观念没有精准的表达,导致家长们就认为钢琴真的就是很苦的,
实际上他们“苦”的前提是
非常享受音乐
,这里的“苦”不是指音乐带来的苦,而是指时间上指常人无法投入的时间,用“苦”来强调演奏家们为钢琴的付出!
学习音乐上最大的问题就是:
先把基础打好再来讲音乐,这时候灵魂就没有了
。
采访中,林老师提到,孩子在
正式学习钢琴之前
就应该建立孩子
立体的听音乐,先打开耳朵
,再进行后面的技能。林老师认为音乐的技能都是基于
声音标准
来的。
中国学生技术很强,但是音乐性很差
,因为不懂得声音的含义,所以导致声音“
太白
”。音乐的声音是有选择的,而这个选择就是有依据的。并且,音乐在进行中,就是把有选择的声音进行有机的组合,而这个组合一样是有“逻辑”的。这种有选择的、有组合逻辑的方式才构成了音乐的艺术。
采访中,林老师提到:
为什么中国的钢琴演奏,即便是专业的,独奏比赛就很好,一到协奏就完蛋
?
因为我们
没有
合作教育体系
,一般孩子都会有一两次的合作机会,然而合作能力又是一个相当高的能力要求,孩子们也没有建立合作能力的体系,自然在协奏中表现不佳,甚至说是很差。
钢琴本身不同点在于,这是一个人的乐器。其他乐器都是乐队中的成员,但钢琴不是,钢琴一个乐器就要表现乐队的声音,这个就是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音乐都离不开集体。钢琴就算能表现乐队,它的音乐性还是有限的。
所以,请不要再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闷着头弹钢琴了,
多去参加一些重奏
课以及协奏的练习,让孩子建立起合作能力的体系。
采访中,林老师有提到,现在中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整体的钢琴教育都是
偏技术化
的,
音乐本体上欠缺的
。
很多留学生在外留学都有非常强硬的钢琴技术,但是没有很好的音乐性,所以需要
耳朵先行
的去学习音乐!音乐本体实际上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问题。
音乐教育
异于其他教育的不同点在于
音乐的
基础性
太强
。
我们当然离不开基础性来谈音乐性,这个是和其他艺术类别的不同。但
音乐艺术本身是具有
抽象性
的
,尤其是古典音乐。所以仅仅有基础性是完全不够。
然而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音乐的理解,和西方音乐完全不同,这道鸿沟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基于这种现象我们真的需要思考目前孩子们学琴的现状,应该更加重视
耳朵声音
的学习!
从钢琴瓶颈里走出
找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GUMI优秀学员-郭南杉-爸爸采访
【
爸爸说
】
孩子的演奏变得
从容且自信
。P&O课程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孩子的 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孩子对音乐的修养、爱好和理解,让音乐的嫩芽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伴随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未来,不论是开心还是悲伤,希望孩子能打开琴盖弹奏一曲,或慷慨激昂,或低声轻吟。让悲伤的情绪随琴声飘散,让快乐的心情也随着琴声散播到身边每一个角落!
丰富的舞台经验
让孩子更加喜欢音乐
▲GUMI优秀学员-赵天宇-妈妈采访
【
妈妈说
】
孩子更加
喜欢音乐
了,丰富的演出经验让他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厚的感受和理解,现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可以把他讲成故事,还会简单
音乐创作。
其次,多次的演出经验让孩子更加
大胆的表现
自己了。妈妈祝福宝贝继续享受在音乐和演奏中!
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学会了团队协作
▲GUMI优秀学员- 郑玺霖-妈妈采访
【
妈妈说
】
通过学习钢琴孩子变的更加
专注
,乐队课的形式让孩子的
团队协作能力
有了很好的提高,其次不同年龄的孩子一同表演,让孩子的
抗挫折能力
,
应变能力
都非常有帮助。孩子也越来越喜欢听
古典音乐
,
全家受孩子影响也慢慢喜欢上音乐!
谷米音乐教育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宝庆路8号6楼
电话:021-64660105,021-64663506
古典音乐全媒体
《橄榄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