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
2025
年新春首个工作日,南京用一场高规格的“营商环境大会”吹响冲锋号。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提出的五个“度”——企业感受度、整体便利度、要素丰裕度、市场容新度、生态共享度。
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
zsyznc
)选取
周红波讲话核心内容以及峰哥商业观察公众号对南京营商环境新做法的解读供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01
周红波:提升
5
个“度”优化营商环境“大磁场”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前十,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
7
年位居全省首位,第
15
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亲清政风”为企集成服务入选国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
当前,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作风是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营商环境是作风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持续深化作风和营商环境建设,在当前尤为重要。
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要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打好“组合拳”,整体提升服务质效,降低营商成本、优化发展生态,持续塑造营商环境的比较优势。
让企业感受发展红利,将战略机遇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让企业发展更有获得感、满意度。
让企业感受城市温度,加大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服务保障。
加快行政审批速度,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
完善“一网统管”,优化惠企综合平台,打通数据壁垒。
解决招人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推进算力、数据、绿电等新型生产要素供给。
打造人才“引、育、留、用”一体化新机制,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沙盒监管”、柔性执法等模式。
规范涉企执法,杜绝“多头查”“重复查”“随意查”。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健全平等保护、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会上,南京发布了
2025
年全市营商环境重点举措,从
5
个方面规划了南京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释放的具体举措。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创新“一件事”设计,畅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加强要素保障,提供全周期服务,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升数据产品交易和数据资产登记服务水平,推动数据赋能企业发展,通过银企通平台等实现惠企政策全流程一站办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加快科创金融改革创新,建设移动银行,通过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快速便捷投放,发挥市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与国家级产业基金等合作,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推动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
围绕
4266
产业体系,深化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系列活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权益场景创新搭建,全年新发布新产品
1000
件以上。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快推行联合检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全年服务企业不少于
500
家。
放大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效应,在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深化“跨境电商
+
产业代表”行动,支持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实施
7
×
24
小时无障碍预约通关,推广中转集拼自提模式,对生物医药等实施通关查验优化措施,持续推进中阿分电价保税模式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02
南京:如何用“制度型营商环境”重构区域竞争格局?
看似常规的政务术语,实则暗藏南京在长三角竞合中的生存法则:在“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危局中,这座
GDP
全国前十的城市,正试图用“制度型营商环境”重构区域竞争格局。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承诺,折射出南京对企业的讨好姿态。但更深层的逻辑是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从管理者转向“服务合伙人”。
-
战略红利转化:将自贸区、国家级新区等政策资源包装成“企业礼包”,本质是在国家战略与地方利益间架设变现通道。例如“宁企通”平台精准推送
6000
余条政策,奖补事项一网通办,让企业吃透政策红利。
-
城市温度经济学: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的强化,实则是用民生投入对冲企业用工成本。当苏州用“最强地级市”虹吸制造业时,南京选择用“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软实力留住人才。
-
隐形审批”歼灭战: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将审批时限压缩
83%
,表面是提效,实则是打破部门权力割据,重构行政流程的利益分配。
当传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南京把赌注压向新型生产要素——算力、数据、绿电成为新战场。
-
算力卡位战:建设城市算力网平台,本质是争夺人工智能时代的“水电煤”。南京高校云集的优势被转化为智算资源,与杭州的云计算、苏州的工业互联网形成差异化竞争。
-
人才捆绑术:政府
-
企业
-
院校共建“引育留用”机制,实则是将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深度捆绑。南京大学的钙钛矿、东南大学的集成电路、南航的无人机技术,正通过“校地协同”加速商业化。
-
绿电政治学:开展绿电直供试点,既迎合“双碳”国策,又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巨头落地铺路。这种“政策套利”,让南京在长三角绿色转型中抢占先机。
“沙盒监管”“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看似是对新经济的宽容,实则是风险与创新的政治平衡术。
-
监管沙盒”的双刃剑:允许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业态试错,实则是用制度弹性换取产业先发优势。秦淮区布局“无人机设计
+
低空服务平台”,正是利用监管空白培育新增长极。
-
执法的经济学计算:涉企执法“综合研判”“联合检查”,表面是减负,实则是降低政府监管成本。
2024
年“综研联检”案例显示,执法频次下降
40%
,但企业合规率反升
15%
。
- *
容错”背后的权力让渡:当算法垄断、数据安全成新隐患,南京选择“包容审慎”,实则是避免与平台经济正面冲突,换取数字经济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