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分子

一位北大“狂妄的78级”,为何倾注十余年心血寻访百余位西南联大老校友?|直播预告

知识分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6-04 06: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如果用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

完成一件自己追求的事业,

你会选择做什么?


她,78级北大学子,独立作家、制片人 张曼菱

选择“从历史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抢救、研究、传播西南联大的历史资源。


张曼菱

独立作家、制片人、中国教育史研究者


张曼菱,上世纪八十年代

就带领北大4000余学生

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

时代最强音


她是改革开放后

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女性

她曾参加北大的民主竞选

曾批评李泽厚《美的历程》

顾及篇章均衡,弱化了明清人本思想

曾以小说作为论文,导师谢冕给予最高分

……


她是北大“狂妄的78级”卓越代表

也是北大人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精神的

守护者和践行者

正因如此,她曾受季羡林嘱托

完成《北大回忆》的写作

也曾被钱理群慨叹:

“今天的未名湖畔

不仅没有朱光潜一样的先生

也没有张曼菱一样的学生。”


1998年,张曼菱回到家乡云南

成为西南联大史料的抢救者和研究者

十多年来

她跨越海峡两岸,寻访联大校友约120位

希望把西南联大这段历史

用故事的方式,讲给后人


2003年,她录制并出版历史文献片

《西南联大启示录》

2013年,她撰写出版

《西南联大行思录》

目前她还有一部尚未完成的纪录片

《西南联大台湾行》



为何她如此钟情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又有怎样的魅力

召唤这位78级北大学子

为之奋斗一生?




西南联大

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里大师云集,学脉传承

更有“西南联大精神”启示世人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由三校组成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


三校在日寇燃起的战火中南迁

1937年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后迁至昆明

于1938年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成立于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

汇聚了国内一流教授

梅贻琦校长尝言: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梅贻琦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著名教授有:

刘文典、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声

唐兰、罗常培、罗庸、游国恩

浦江清、王力、吴必、叶公超

陈福田、莫浮芹、柳无忌、闻家驯

钱钟书、吴达元、陈寅惜、钱穆

郑天挺、向达、雷海宗、姚从吾

皮名举、张荫麟、吴晗、冯友兰

汤用彤、金岳霖、冯文潜、沈有鼎

容肇祖、贺麟、陈达、潘光旦

陈序经、吴景超、李景汉、费孝通

陈岱孙、燕树棠、张奚若、钱端升等;

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名家有:

江泽涵、杨武之、陈省身、华罗庚

许宝碌、姜立夫、赵访熊、饶毓泰

郑华炽、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

张文裕、赵九章、吴大酞、王竹溪

任之恭、曾昭抡、杨石先、黄子卿

李继侗、陈祯、吴蕴珍、沈同、施嘉场

叶企孙、陶葆楷、庄前鼎、刘仙洲等。


这些人在当时的

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

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研究领域

都是如雷贯耳、举足轻重的人物

西南联大可谓一流学者云集


这所在抗战时期成立的大学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


据统计,1938年至1946 年

先后在西南联大

就读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2500余人

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


首次华人诺奖得主

李政道、杨振宁


两弹一星元勋

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

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

邹承鲁  钮经义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黄昆、刘东生、叶笃


首批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5位华裔

陈省身、林家翘、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

除了吴健雄出自中央大学

前4人均为西南联大师生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位院士

西南联大有26人

最年轻的3位院士

陈省身、许宝騄和华罗庚

均为西南联大师生


195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部委员中

出身于西南联大的有118人

占学部委员总数473人的24.9%。


两院院士中,西南联大师生占了164人

联大还培养了

任继愈、赵宝煦、殷海光

王浩 、邹谠 、汪曾琪等

一批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校歌

《满江红》

词:罗庸、冯友兰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老学长们的心里话:我和西南联大



李政道

西南联大学生,诺贝奖物理学奖得主


青年李政道怀揣浙大导师的一封推荐信来云南联大寻找导师。物理学界著名大师吴大猷发现了这位物理奇才,与许多教授一起,悉心培养。


李政道说:

“联大对我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一个大转变,虽然我在联大就待了一年……在考试的时候,虽然算是二年级,实际上我三年级、四年级的课都完成了。”

“联大的教育我觉得是非常成功的,学生虽然很少,最后出来的人才很多。联大对我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我一生的扭转点。”


李政道一生视联大导师吴大猷如同父亲:

“吴先生,当时可以说是1945年一直到现在,五十五年,我们从师生的关系到很深厚的朋友的感情。”


费孝通

西南联大学生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我的学术生涯、学术生命,可以说是从云南开始的。我们社会学注重实地调查,当时国内还不大懂。我们就带回来,开始实际地同人民接触。从实际生活里边出理论,总是最自然的。从实际里边的到知识,从知识里边提炼出理论,来帮助人民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


陈省身

西南联大学生、著名数学家

二十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西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和其他大学不同的就是:从教授到学生层次都高了一点。所以面貌和其他大学有一个基本的不同。而西南联大三校能够合作,就是因为它有很多好的教授,教授之间互相又很佩服的。”



王希季

西南联大学生、中国火箭之父、两弹一星元勋


“在西南联大,刘仙洲先生教我机械学。有一次考试他出了一个题目,他在题目的后面要求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结果,我把这道题都算了,我这道题什么都对,就是没有准确到第三位。刘先生给我这道题零分。 这个事情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让我认识到,做一件事情就必须把你做事情的要求,或者你的目标,要考虑得非常清楚,非常认真。不然的话,好像是对了,结果没有达到最后的要求。”


杨振宁

西南联大学生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西南联大当时没有烧开水的设备,一天喝水怎么办,就去坐茶馆……黄昆、张守廉跟我……常常坐一个半钟头,高弹阔论。

有一晚上我们坐在茶馆里头,三个人辩论哥本哈根的解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在茶馆没讨论完,一路走过去,一只讨论到昆华中学……

到10点钟灭灯了,我们躺在床上还在辩论。

最后起来把蜡烛点了,把一本海森堡写的小书,叫做《量子力学的意义》,把那书拿出来翻其中关键的几段,我们念完,然后再讨论,看看我们懂了没有。”


“我常常跟研究生说,研究生在念书的时候所学到的东西,多半情形下,是从同学那儿学到的,不是从课本上,也不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因为同学之间的辩论,可以真正地深入。”


赵宝煦

西南联大学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政治学家

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昆明恋爱,在昆明结婚……是我一生里头,对我最重要的时间,也是最年轻的时候,最自由,满脑子充满幻想,充满了梦的这个时间,是在这个时候度过的。”


朱光亚

西南联大学生、核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

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


“我1942年转学到西南联大。一年级的时候,是在重庆大学,我是慕名而来的。在联大三年,受到的教育很大,不仅是物理学专业的知识。那样的环境、气氛是令年轻人非常垂青的。”


邹承鲁

西南联大学生、生物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西南联大的传统就是:越是普通的课,越是高级老师教。系主任就教普通化学。我上普通物理,是吴有训教;微积分,是杨武之教,他是杨振宁的父亲。反正越是普通的课,越是名教授。”


梅祖彦

西南联大学生、梅贻琦之子

清华大学校长

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名校,能够考入,不见得可以毕业。


“现在的人们只盯着那些著名的人才, 不符合联大整个的学生情况…… 西南联大前后名册上有名字的有八千人, 但是拿到西南联大文凭的只有两千人…… 西南联大有个规定,你课程不及格,不得补考,必须重修。 不及格的分数达到多少,就要除名。 你必须学到一百三十二个学分才能毕业……


另外,西南联大非常重视体育, 如果你有体育课八次缺席,这一学期体育课就不及格。 八个学期的体育课,一个学期都不能差, 差一个学期,到毕业的时候不让毕业, 留下来就是上体育课。


那些莘莘学子、流亡学生,跑那么远来读书, 成绩要是不好,学校说开除就是开除, 让你退学就是退学。 它还是很严格的,它并不放宽标准。”


“联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跟当时的体制有关系, 那个时候学校聘请教授基本上就是自己直接联系,双方同意就请来了。 所以教授有什么特点,个性或者是什么主张,学校不加任何的要求、限制。 学术上,它汇集了当时国内能够请到的最好的人才, 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术上的思想、文化上的思想。 这也是大家总觉得西南联大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一个原因。 因为没有限制,没有千篇一律的这种情形。”





西南联大的老学长们曾在国难当前,

切磋砥砺学习,钻研学问,传承学脉,

他们还有什么故事?

西南联大在战火中还经历过哪些坎坷命运?

西南联大的精神究竟是什么?


自1937年11月1日成立

至此2017年

正值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之际

《知识分子》邀请

独立作家、制片人张曼菱女士

分享西南联大不为人知的往事

以期对今天有所启迪



活动详情


活动主题

与西南联大的学长们对话


主讲人

张曼菱

独立作家、制片人、中国教育史研究者


活动时间

2017年6月8日下午14点-17点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1911咖啡厅二层


主办方

知识分子


承办方

清华大学学生西南联大精神研究会


报名方法

《知识分子》公号 (ID: The-Intellectual 留言

“西南联大+单位+手机号码”,

你将有机会受邀参加现场活动

(因场地所限,仅有30个名额,报名从速)


欢迎扫码收看直播



制版编辑:邓志英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订直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