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夜读丨愿你拥有这5种“高能量”心态 ·  3 天前  
财经杂志  ·  湖南发现价值6000亿金矿,谁是最大赢家? ·  4 天前  
股市荀策  ·  【海通立体策略】上周资金净流入333亿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财经

没借钱给“辱母案”的银行遭谩骂!“躺枪很无奈,但我没有错!”

新浪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9 17:53

正文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牢你的股票代码

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源:意见领袖(ID: kopleader)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许权胜


银行对中小企业反应的冷淡,也是银行为了资金的风险权重的考虑,以免自己也深陷其中,这个正是银行一种理性的表现。



山东“辱母案”在全国激起公众的愤慨,舆论矛头直指高利贷。但也使银行“躺枪”,一些舆论指责银行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给了高利贷可乘之机。以为辱母案的源头来自于银行的金融资源“看客下菜”不能惠及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融资被迫屈从于高利贷。

公众以为“辱母案”的矛盾的背后凸现我国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如果中小企业也能像国企那样可以从容不迫向银行获得贷款,这些悲剧完全能避免,因此公众思维的延伸以为这种悲剧的根子在于银行的选择性“捂款惜贷”普惠不足。

站在民众角度看,可能很多人都有到银行借款“碰壁”的经历,似乎个人或者中小企业想在银行申请没有抵押的信用贷款的成功率都很渺茫,但从官方提供的贷款余额上看银行贷款数额年年攀升,如果银行不是选择性贷款为什么自己老是贷不到?自然使民众联想银行的贷款不能普惠的原因一定是被“关系”或者“潜规则”所替代。很少有人站在银行角度来深层次里想银行为什么不能普惠大众。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银行不能给予广泛的信贷授信?因为社会存在着“二八定律”,就是财富会流到少数人手里,20%的人占用80%的社会财富。换言之,就是
银行只要掌握20%的那些高净值客户就能很好生存,那么剩下的大部分客户对于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其实帮助不大,有时反而成为银行的“鸡肋”。

银行的柜员为什么会缩减?因为银行每多安排一个柜员为80%的低净值客户服务,银行就可能要倒贴不少钱,银行从低净值客户的头上赚到的钱根本开销不了柜员的工资,这也是很多银行砍掉柜面使客户排队的原因。

当然贵宾客户是不用排队的,多有专门的贵宾通道有专人接待。就像普惠金融概念,喊了这么多年,但现实就是难以推行,为什么呢?因为银行自身的商业化也要生存也要盈利也要赚钱,不可能把自己推向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境地,所以银行对客户的选择就是“帕累托最优”的选择。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自由选择的体制中,社会各种人群是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人们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其实是管理决策的过程,争取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收益。

在企业和单位,企业一般会优先保障自身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基础上追求企业最大收益。所以,除非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都不可能来给那些社会资源少风险又极高的客户来放款的。因此这个也是普惠金融至今也难如人意的原因。

打个比方,现在的农民普遍感觉到银行可能抛弃了他们,笔者在基层银行工作多年,也深知农村的那种困境。但感觉农村这种被抛弃的原因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性质决定的,农民承包地的集体所有、固定财产的宅基地性质,导致农民根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能处置的那份财产,集体土地不是私有土地,银行怎么可能来收这种产权不明确的集体土地来做抵押品?
尽管农民有宅基地,但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狭小的本集体范围内流通,所以流通功能几乎等于零。

再说我国二元结构使农村的发展权利受限制,加之农村教育资源落后,农民的经营管理认知能力的局限,多数人连银行贷款合约都不一定能看得懂,所以银行更怀疑其经营掌控能力,授信条件的不符合可能使农民以为银行在故意设置障碍把自己被排斥在授信条件之外,其实这个根子是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没有给民众一个公平公正的起点。



银行是追逐利润的行当,就像商人,商人经营的是物品,银行经营的货币,但道理是一样的,是商人就不可能拒绝赚钱,所以银行也是不会拒绝赚钱的,只是银行有特殊的要求,就是预先的风险控制,不像商人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银行是因为要提前把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交到客户手里,等一段期限后,客户还来本息,但这段期限内银行的特殊商品也就是货币的安全怎么来保障?所以银行就会凸出担保体系,来保证商品的安全系数。

当然银行通过这种特殊商品来获取了一定利润,所以保证这种提前交给客户的货币能使到期履行合约就是银行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就使银行一定会注重借款客户的信誉和担保情况,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即使客户信誉好,但由于担保不足或者担保的产品有先天缺陷,银行为了自己利益不受损,一定会使自己远离风险,这个也是本能反应,无可指责的。

再回到山东暴力催债的案子中,“辱母案”中的于欢母亲刚开始经营也是能从银行借到钱的,只是后来国家去产能,于欢母亲经营的钢材产品属于国家去产能计划中的银行禁止贷款的产业项目。

所以是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之出现经营困难并被迫向高利贷求助。再说当前经济的不景气,银行对中小企业反应的冷淡,也是银行为了资金的风险权重的考虑,以免自己也深陷其中,这个正是银行一种理性的表现。

如果银行不理性,对经济的打击就不是那种高利贷个体的受害,而是全民都要被其裹挟,经济的萧条会使全国民众利益受损。而高利贷表现的是市场不完善,经济冲动带来的不理性,所以国家应该打击高利贷,恢复那种有秩序的理性经营上来。


来源:意见领袖(ID: kopleader)

本文编辑:钟艳蓉

推荐阅读:

“刺杀辱母者”背后:你碰不得的“嗜血”高利贷!

血腥催债人的自述:连我都看不下去了,这行迟早要完!

上海中介小伙为卖房,已和客户结了4次婚!包括70岁老太!

全球新闻眼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新浪财经头条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