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从单中心共计连续入选2008~2014年行TAVI治疗的1287例患者[平均年龄(80.8±6.7)岁,女性占52.4%,STS-PROM(6.8±5.0)%],除外接受长期血液透析者后,对剩余的1229例患者进行了回归性分析。采用CKD-EPI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肾功能,采用VARC定义识别AKI,若出院时GFR恶化得以逆转则视为肾功能恢复。
中位随访354天发现,受试患者31.6%发生了围术期AKI,围术期AKI与全因死亡率具有独立相关性(HR=1.68)。进一步分析显示,肾功能障碍、心房颤动、男性、BMI较高等基线特征以及非经股动脉途径、路径部位发生严重并发症、围术期卒中、输血、设备植入不成功等围术期因素均是AKI发生的预测因素。出院时,72.6%的围术期AKI患者肾功能得以明显恢复,其基线特征、围术期特征以及随访2年时的总体生存率与肾功能未恢复的围术期AKI患者相似(60.0% vs. 62.0 %, P=0.567),但随访2年时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TAVI后未发生AKI者(77.0%,P<0.001)。
上述结果提示,TAVI后AKI非常常见,AKI即使是轻度AKI也与不良结局具有相关性,而很多可改变的围术期因素及基线特征是AKI发生的预测因素。可喜的是,大多数围手术期AKI患者出院时肾功能可恢复。令人惊讶的是,与肾功能未恢复者相比,上述患者的短期临床结局及中期生存率并无改善。因此,临床实践中积极避免围术期AKI的发生对于改善TAVI结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