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晨枫老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报Pro  ·  外卖市场战火重燃,从财报看饿了么的竞争底盘 ·  5 小时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2024进口跨境电商投诉报告发布 中免日上 ... ·  昨天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A股IPO败北后 ... ·  2 天前  
亿邦动力  ·  瑞幸咖啡2024年净收入344.75亿元,门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晨枫老苑

波兰和乌克兰联手炸了“北溪”?

晨枫老苑  · 公众号  ·  · 2024-08-18 11:25

正文

“北溪”管道爆炸案再起,日前《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北溪”管道爆炸案的关注。 按照美媒所披露的消息:“北溪”管道爆炸案是乌克兰方面干的,起因竟然是几杯老酒下肚,乌克兰军官在酒精的作用下直接提出了要炸“北溪”管道的想法。 据称泽连斯基最初批准了这一计划,不过在美国中情局阻止乌克兰的计划,泽连斯基最初也同意了,不过当时的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直接抗命,硬推这一计划,最终“北溪”管道被炸毁。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让“北溪”管道爆炸案疑云再起

如果《华尔街日报》的这一消息是真的话,这个消息无疑是非常惊人的,不过美国传奇记者西摩·赫什可就栽了,过去他所披露的消息是美国联合挪威炸毁了这条能源通道。

不过问题的关键是这是《华尔街日报》的这则报道是真的吗?扎卢日内明确表示他根本不清楚这件事,也不会参与这件事,因为乌军没有权力在海外执行任务。这就造成了更大的疑云,下面就来看一下“北溪”管道爆炸案疑云。

(一)查不出真相的“北溪”管道爆炸案

距离“北溪”管道爆炸已经过去了近2年,不过奇怪的是,如此重大的国际性事件竟然还没调查出一个明确的结果,按照常规逻辑判断,凭借西方的资源技术,想要查清“北溪”管道爆炸案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结果出炉,这不得不令人质疑:“北溪”管道爆炸案的背后另有隐情。

在过去近2年的时间中,有关“北溪”管道爆炸案的一些内幕消息也曾有相关爆料出现,首先是美国传奇记者西摩·赫什做了一个独家披露,“北溪”管道是拜登下令炸的,具体是美国和挪威一起干的,不过美国和挪威都否认了这一报道。后来西摩·赫什还做进一步的披露:拜登之所以要下令炸毁这条管道主要是担心德国等欧洲国家会因为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而转变支持乌克兰的立场,为了促使欧洲能够更加坚决地站在乌克兰一边,拜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下令炸毁这条管道。

除了西摩·赫什所披露的消息外,《华盛顿邮报》也曾做过一个独家披露:美国中情局曾在2022年6月通过欧洲情报机构获悉,来自乌克兰特种部队的一个6人小队,计划炸毁“北溪”管道。这就意味着,在“北溪”天然气管线发生水下爆炸的3个月之前,拜登政府就已掌握了乌克兰密谋袭击的情报。而做这件事的很有可能就是乌克兰。

美媒披露泽连斯基最初阻止破坏“北溪”的计划,但扎卢日内硬抗命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说法,一份发布在聊天平台并由该报获得的情报摘要显示,美国和欧洲盟友在北溪管线遭到袭击之前,就已知道北溪管线是乌克兰很想下手的目标,还掌握了乌方计划由潜水员执行任务和使用深水设备的具体细节。该情报由欧洲情报机构收集,在2022年6月分享给美国中情局。多名知情官员透露,中情局在当时还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分享了情报。该情报后来被人分享在聊天平台上,分享者据称是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员特谢拉,此人早前因被控泄露大批美国情报文件,已于2023年4月被捕。《华盛顿邮报》称是从特谢拉的一名网友处获得了情报副本。《华盛顿邮报》还称,多国官员证实,这份情报摘要准确地表述了欧洲情报机构告知中情局的内容。

对于《华盛顿邮报》的这一报道,白宫和中情局没有否认,而是拒绝置评,这种态度可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过了几个月到了2023年11月,《华盛顿邮报》又做了一个加码爆料,乌克兰是“北溪”管道破坏事件的主要责任方。《华盛顿邮报》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一名与情报部门有联系的乌克兰高级军官,协调了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破坏的行动。这位乌克兰官员是48岁的切尔文斯基上校,他曾在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服役,是“北溪”破坏行动的“协调员”。

切尔文斯基为一个6人特殊团队提供后勤管理和资源支持,这支小队以虚假身份租用了一艘帆船,并使用深海潜水设备,在天然气管道上放置炸药。据称切尔文斯基是接受乌克兰军方高级官员的命令,而这些高级官员又直通瓦列里‧扎卢日内上将。

尽管中间有几个猛料曾陆续曝出,由于乌克兰战场局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巴以热点局势的出现,“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甚至就连这条管道的主人俄罗斯也不怎么提这件事。

“北溪”管道是谁炸的?所有的目光都瞄向了乌克兰

(二)美媒的一篇报道让“北溪”管道爆炸案再起

不过日前《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独家报道再次让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北溪”管道爆炸案。从《华尔街日报》所做的独家披露看,它似乎承接先前《华盛顿邮报》所做的披露。《华尔街日报》是这么说的:炸毁“北溪”管道确实是乌克兰干的,这个计划的出现很偶然,是在酒精的作用下而出现的这一离奇计划。据称在2022年5月,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3个月后,一群乌克兰高级军官和商界人士在酒吧聚集在一起,他们为乌克兰成功阻止俄军的推进而干杯。几杯老酒下肚,在酒精和激情的推动下,现场突然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计划,那就是摧毁“北溪”管道。

参与这次乌克兰行动的人士透露,这次的炸管道行动共耗资约3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租用了一艘小型游艇,有6名船员参与行动,其中包括训练有素的民间潜水夫。有一名是女性,让她加入是为了制造一群朋友在波罗的海附近游玩的假象,从而掩盖乌克兰的真正目的。这次行动的资金并不是由乌克兰军方出钱,而是由参与这场聚会的乌克兰商人出钱,因为当时乌克兰军队没有钱。

酒精下肚催生的这个非常大胆,足以影响地缘政治的破坏计划,这可真够离奇的,《华尔街日报》的描述听起来很像是影视情节,仿佛这一幕就在眼前。

《华尔街日报》还披露:一名参与该计划的乌克兰军官表示,每当他读到媒体猜测这场行动可能涉及到特工部门、潜艇、无人机和卫星时,他总是忍俊不禁。因为整个破坏计划其实很偶然,并没有媒体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就是单纯源于一个晚上的酩酊大醉和一小撮人的决心和想法。

说到底,这位乌克兰军官想表达的意思是媒体普遍的老毛病又犯了,其实破坏计划的出炉很简单,操作也很简单,只不过媒体在不知真相的背景下做了耸人听闻的过度分析,让简单事情复杂化。

《华尔街日报》还援引一名参与行动的乌克兰军官和3名熟悉行动计划的消息人士的话称:泽连斯基最初批准了这一计划,不过很快荷兰情报部门了解到这一计划,并转给中情局,后者立刻用警告的口吻要求泽连斯基撤销行动,后者听从了。不过扎卢日内抗命,硬要推动这项计划。他直接安排拥有特种作战经验的现役将领负责这项计划,并直接对扎卢日内一人汇报。后来泽连斯基了解这一情况后,也只能批准了这一行动计划。据称所有的行动安排都是口头做出,没有任何的书面记录,自然也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证据。

按照美媒的说法,乌克兰的几名军官喝了几杯老酒就产生了要炸“北溪”的想法

从《华尔街日报》的这一描述看,其恰好能和之前《华盛顿邮报》所做的两个独家内幕消息挂钩,把这三个报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那么美媒的这一报道是真的吗?这么大的事件难道真的是在酒吧,几杯老酒下肚,在酒精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吗?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假定的当事人扎卢日内完全否认了这一报道,他表示自己对这一报道中的内容根本一无所知,他也不会参加这类行动,因为乌克兰军队根本无权在海外执行任务。扎卢日内否认了,难道《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是子虚乌有,纯粹是一个故事?

这个恐怕要审慎地看待,在过去1年多时间中,《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竟然能够在相隔如此长的时间内做到内容相对一致,有逻辑性的描述,这恐怕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假的?以往像这类的大事件往往都会在一段时间过后由消息人士逐步向媒体分批爆料。至于说扎卢日内的否认,这恐怕还有待商榷,还需要日后更多的内幕消息披露。

此外根据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称,主要的嫌疑人为兹拉夫列夫,乌斯彭斯基和兹拉夫列娃。他们三人曾在同一家潜水学校工作,并与另外2名身份不明的人士一起登上了开往爆炸地点的游艇,以安装炸药。今年6月份,柏林突然对兹拉夫列夫发出了逮捕令,这很令人困惑,德国为何会对一个乌克兰人发出逮捕令呢?现在来看很有可能和“北溪”管道爆炸案有关。据称兹拉夫列夫目前正居住在波兰,当德国方面提出引渡要求时,华沙对此置之不理。

另一个嫌疑人兹拉夫列娃目前正在保加利亚度假,不过她本人告诉记者,自己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没有任何关系。

(三)德国前情报头子怀疑是乌克兰联手波兰炸了“北溪”管道

现在围绕着“北溪”管道爆炸案已经形成了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之前赫什所说的美国和挪威炸毁了管道;另一种则是美国媒体陆续所披露的乌克兰是幕后黑手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