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12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邮票
T71. 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
1982.02.12发行
全套8枚
发行量258.16万套
(8-1) 4分 鬼脸钱
(8-2) 4分 “殊”布
(8-3) 8分 “下专”布
(8-4) 8分 “甘丹”布
(8-5) 8分 尖首刀
(8-6) 8分 “明”刀
(8-7) 70分 “晋化”刀
(8-8) 80分 “賹六化”方空圆钱
邮票规格:
30×40毫米
齿孔度数:
11.5×11度
整张枚数:
50枚(10×5)
版 别:
影写
设 计 者:
卢天骄
印 制 厂:
北京邮票厂
1982年2月12日,为了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特种邮票,全套8枚。
(8-1)为《鬼脸钱》。
为战国时期楚国仿海贝形铸造的铜贝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俗称鬼脸钱。安徽省寿县等地出土。
(8-2)为《‘殊’布》。
为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铲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俗称“殊”布,安徽省宿县等地出土。
(8-3)为《‘下专’布》。
为战国时期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使用的铲形货币,圆首圆肩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孔,俗称三孔布。
(8-4)为《‘甘丹’布》。
为战国时期赵国在甘丹(今河北邯郸)地方使用的铲形货币,平首平肩尖足。
(8-5)为《尖首刀》。
为战国时期燕国使用的刀形货币,刀首较尖,故称尖首刀,河北保定出土。
(8-6)为《‘明’刀》。
为战国时期燕国使用的刀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俗称“明”刀,河北易县出土。
(8-7)为《‘晋化’刀》。
为战国时期赵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方使用的刀形货币,刀背平直,形制特小。
(8-8)为《‘賹六化’方孔圜钱》。
为战国时期齐国在錺(今山东益都)地方使用的圆形货币,圜钱中有一方孔。
2006年2月1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民间灯彩》特种邮票,全套5枚。
【2006-3】民间灯彩
2006.02.12发行
全套5枚
发行量785.1万套
(5-1)T 80分 鱼灯 (790.3万枚)
(5-2)T 80分 白菜灯 (785.1万枚)
(5-3)T 80分 莲花灯 (865.1万枚)
(5-4)T 80分 龙凤灯 (789.1万枚)
(5-5)T 1.50元 花蝶灯 (791.1万枚)
邮票规格:
30×40毫米
齿孔度数:
13.5×13度
整张规格:
150×240毫米(5版)
版 别:
影写
整张枚数:
20枚(4×5)
防伪方式: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责任编辑:
陈宜思
灯彩扎制者:
张英华(第1图)
张明亮(第2图)
陆有昌(第3图)
李湘满(第4图)
陈棣桢、杨小燕(第5图)
摄 影 者:
覃旷(第1图)
金彬彬(第3图)
陈志皓(第4图)
梁爱嫒(第5图)
设 计 者:
尚予
印 制 厂:
北京邮票厂
灯彩广泛流行则借助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灯节。相传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在民间挂灯,逐渐演绎为元宵赏灯的习俗。到了唐宋时期更为兴盛,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中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可见当时灯节之盛。由于元宵节大张灯火,象征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这个传统节日。据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使京城热闹,将灯节定为十夜,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将灯节定为十日,现北京灯市口大街就是当时最大的灯市。
2006年2月1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民间灯彩》特种邮票,全套5枚。
(5-1)为“鱼灯”。
为陕西商洛地区的代表样式,张英华制作。此灯扎制手法简洁,构思精巧。以篾为骨,外糊彩纸,圆浑饱满,整体感强。寓意吉祥,有生动活泼之趣。
“鱼灯”为一种模拟自然万物形态的象形灯。在民间灯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类灯彩多有鲜明的象征意义,造型生动活泼,在灯会上最引人注目。鱼是中国民间美术最常见的造型主题,寓含“金玉满堂”、“年年有余”等多种意义。
(5-2)为“白菜灯”。
为北京地区的代表样式,张明亮制作。此灯以白菜为形,朴素中流露出普通百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让人回想起明清时代北京灯市口那盛极一时的灯市。
“白菜”谐音“百财”,因此民间又称白菜灯为“百财灯”。北京灯彩过去多为宫廷使用,形成了以宫纱灯为主的传统特色。
(5-3)为“莲花灯”。
为江苏南京夫子庙的代表样式,陆有昌制作。此灯以莲花为形,展示了“花中君子”圣洁清香的气韵。
莲花是长寿、圣洁的象征,有“花中君子”之誉。民间又以莲藕并生,花开并蒂表示佳偶天成,用以祝贺新婚。因此莲花灯成为民间灯彩的流行样式。莲花灯本是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的标志。
(5-4)为“龙凤灯”。
为浙江仙居县皤滩镇的代表样式,属针刺无骨花灯,由民间乙人李湘满制作。此灯共分六面,每面均由20块图纸粘贴而成,其中两面有一龙一凤,故名。灯体玲珑剔透,花纹图案透过绣花针熠熠生辉,龙飞凤舞,如意吉祥。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和凤均为瑞兽,能驱妖避邪除百病。龙凤灯为浙江省仙居县特有的民间工艺针刺无骨花灯一种。起源于唐朝,在唐朝时被选送皇宫作为宫灯,故又名“唐灯”。主要特色是由直线针刺法、弧线针刺法、背景针刺法三种针法结合而成,历史文化的内涵丰富,几乎每种灯都代表着一事一物,都有着历史渊源和传说。
(5-5)为“花蝶灯”。
为广东佛山地区的代表样式,陈棣桢、杨小燕制作。此灯以牡丹花和彩蝶为主体结构,配置金色如意飘饰,寓言春天来临,百花齐放,彩蝶纷飞,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整体造型精细玲珑,分上中下三层,也象征步步高升。
佛山灯彩是中国传统灯彩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竹篾、铁线等材料手工扎作成型后粘贴上各色丝绸布料、花边、彩穗,陪衬上佛山特有的“佛山剪纸”图案,或在丝绸上绘画各种图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