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著
用显微镜透析天下大事,用望远镜洞察历史幽微,发现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关注我们,就与您一道品味真相真理、触摸政经财经,把握趋势、统领全局。同时,还领略一番生活的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不想被催婚的年轻人,涌向寺庙过年 ·  昨天  
gooood谷德设计网  ·  BIG哥本哈根总部 ·  4 天前  
新周刊  ·  为什么健身房里总有股屁味 ·  3 天前  
新周刊  ·  万万没想到,最先被AI取代的是内娱? ·  3 天前  
建E室内设计网  ·  建E首发 | 纯水岸 X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著

荷兰要价15亿,中国自己攻关:别逼我,给你留条活路

知著  · 公众号  ·  · 2017-10-17 18:52

正文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前段时间,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

已经全部竣工

通车指日可待


然而10月6日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 林鸣

却在一档节目中告诉我们

在建造大桥最引人瞩目的

海底隧道部分的时候

我们曾经想引进荷兰人的一个专利

而他们竟然漫天开价

一个专利张口就是15亿


于是,双方闹崩

我们决定自己攻关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不但后来居上

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实现了世界级的技术突破

还完成了港珠澳大桥

这个全世界难度最高的跨海大桥

还被西方人称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事情,还要从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说起:


港珠澳大桥是最近竣工的

一座超级跨海大桥

是30多公里的伶仃洋上

从未有人建成的大桥

是我国现在造桥技术的巅峰


它直接将珠海、澳门、香港

三个城市连接在一起

把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

从4个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

将极大地加快

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2009年时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阶段

我们就碰到了巨大的问题

首先,伶仃洋航道上

每天要过4000多艘船只

从各种小型船只

到30万吨的大船应有尽有

你要在海上建桥

就必须让这些船都能过才行

就这么一算

桥面至少要有80多米高


除了船以外

这里的飞机场也非常多

香港机场要求

不能有超过88米的建筑物

矗立在飞机的航道上


上面下面都有限制

照这样来

那港珠澳大桥就没法儿建了

怎么办呢?

我国的工程师们绞尽脑汁之后

给出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方案:

先修一段海底隧道

解决上面飞机的问题

隧道后再接上大桥

解决下面轮船的问题

不就两头兼顾了吗?


不过,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隧道和大桥落差上百米

用什么对接呢?

最好能有一个小岛

把隧道和大桥连起来

但是茫茫大海上

怎么可能有小岛


我国工程师们想了想,最后决定:

既然没有天然的岛

那我们就自己造一个人工岛吧!

反正我们有这个能力


要建人工岛的时候

原本打算采用传统的方式

然而,这里的海底淤泥很滑

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案

就必须把海底的淤泥挖走

而海底的淤泥足足有800万立方米

相当于 三座胡夫金字塔!


这是我们的计量单位

胡夫金字塔:


这么多的淤泥

对环境会造成巨大的污染

我们觉得这个方案太大胆了

所以,我们放弃了这个方案

提出了一个

更大胆的方案


我们要用120个钢圆筒柱

像钉子一样打到海里

在海上生生圈一个岛出来!

这样一来,淤泥就不用动了

岛的结构还非常稳固

打个比方就是

我们要把一颗颗珍珠串在一起

串成一个人工岛

就是这样:


每一个圆钢筒

圆面都相当于一个篮球场

高度相当于28层楼

重量550吨

每在海里钉下一个圆钢筒

就相当于钉下一个A380飞机


计量单位: A380飞机


的确,这个方案是更好了

但是技术难度和要求就更高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人

用这种方法造过人工岛

而我们一口气就要造两个


我们造出了120个这样的圆钢筒

用掉了12960片重达6万吨的钢板

这些钢板提供的钢材

足够搭8座埃菲尔铁塔


计量单位: 埃菲尔铁塔


我们还动用了

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

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华30”

高效搭建这些圆钢筒


我们只用了几年时间

就建好了这两座

宛如超级航母的人工岛!


在解决人工岛的同时

我们也在搭建海底沉管隧道

伶仃洋上最适合修建的

是海底沉管隧道

然而在此之前

世界上最长的两条沉管隧道

仅仅只有4公里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建过6.7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此外,在海底对接沉管的技术上

我们完全没有信心

一开始,我们找到荷兰的公司

希望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

来给我们的沉管隧道对接

但是就这一个技术

荷兰人张口就要15亿元


我们提出3亿

不买全部,只要荷兰人

把最危险我们最没有把握的那部分

教会我们就行


然而,荷兰人还是不同意

他们甚至当面

给我们去谈判的人唱歌

表示让我们自求多福


没了荷兰技术的帮助

我们只能自己攻关


我们历经几年

又自己造出了这个

世界最难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条沉管隧道的每一截沉管

都有180米长,33米宽,11米高

重量达到7万6千吨

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


而修好整个海底隧道

一共要把33个航母重量的沉管

在水下无缝对接到一起


计量单位: 航空母舰


我们直接在桂山岛

花了100天造了一个

有1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

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我们就造完了

这33截世界最长的沉管


在整个沉管建造的过程中

一共消耗了33万吨钢筋

和200万吨混凝土

这些建筑材料

够造8座828米高的迪拜哈里发塔


计量单位: 迪拜塔


不光造出了沉管

经过四年的研究

我们还在荷兰公司引以为傲的

沉管对接技术上

实现了世界级的突破


沉管隧道的最后一节安装

一般要花费8到10个月


然而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最后一节

我们仅仅只用了一天

就全部对接完成!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技术之外

还有无数的科学家

用自己先进的科研成果

为港珠澳大桥保驾护航


伶仃洋里的氯盐

会逐渐腐蚀混凝土

科学家经过20年的研究测试

做出了比普通混凝土

抗腐蚀能力高5倍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

能让大桥用上120年


伶仃洋里可能发生地震

科学家就研究出了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能抗8级地震

能承受30万吨巨轮的撞击


强力台风到来时

可能引起大桥的共振

导致大桥损坏甚至崩塌

科学家就给大桥加装涡流板

减弱大桥的共振效应

能抵挡16级台风


光是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就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

7项世界之最!

2017年7月7日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我们用了7年时间

花费了50万吨钢材

230万吨钢筋混凝土


避开了每天4000艘海船

和1800多架航班的密集通行

克服了伶仃洋上

多发的台风和地震


终于建成了这样一条

集桥、岛、隧道于一体

全长55公里

包含6.7公里的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这也是世界建筑史上

里程最长、投资最多

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建成之日,英国的《卫报》称

这是 “新世界七大奇迹” 之一

专业人士都认为港珠澳大桥

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豪不夸张的说

这座港珠澳大桥

凝聚了我们几代人数十年的心血

是整个国家科技和工业实力的体现

我们能造出港珠澳大桥

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桥

是中国人造不出来的!


看着现在的港珠澳大桥

蛋蛋姐不由得想到

我们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造桥技术远远落后世界的屈辱历史


在古代,我们的造桥技术

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我们古代的桥梁

在实用坚固的同时

往往外形还很有艺术气息

屹立1300年的赵州桥

至今还是石拱桥难以逾越的巅峰


但是在近代

随着我们工业技术的全方位衰落

世界造桥史上

再难看见中国人的名字了

近代国内的一些大桥

全是外国人帮我们造的


近代济南的黄河大桥

是德国人修建的

安徽蚌埠的淮河大桥

是英国人主持建造的

黑龙江的松花江大桥

是由俄国人修建的

而广州的珠江大桥

是由美国人设计建造的


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造桥技术

在近代却根本抬不起头

我们空有“ 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称号

却造不出一座自己的现代化大桥!


西方人甚至一度断言

“中国人造不出钢铁大桥!”


那个时候我们的造桥技术

就只能靠自己自强不息

在我国著名的造桥大师 茅以升

想要在钱塘江上造桥时

外国人都讥讽他说:

“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

还没有出生呢!”


茅以升费尽千辛万苦

造出了我国第一座钢铁大桥

钱塘江大桥


然而,在造完仅仅98天后

日本人就兵临城下

为了阻止日本人迅速过江

在疏散完难民后

茅以升不得不忍痛将桥炸掉


炸桥的那一刻,茅以升说

“心疼得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

图:茅以升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之后

经济要发展

修桥修路成了首要任务


但是当时的中国

一没钱二没技术

1961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时

建桥的费用

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建桥的工人们都吃不好穿不暖


除了穷以外

造桥的技术我们也很落后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拼装两个月后

就发现固定的上万颗铆钉

竟然全部不达标!

铆钉和孔眼之间有2毫米的缝隙

铆钉出现了松动

于是,我们紧急停工

先期的铆钉全部弃掉不用

重新打造符合规格的铆钉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修建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