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巴塞电影
资深电影编辑团队每日更新有料、原创、独家的电影资讯和深度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学院路校区|《雄狮少年2》三年之约雄狮回归, ... ·  昨天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 ·  2 天前  
电影工厂  ·  不愧是山姆推荐...谁懂啊真的巨好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巴塞电影

大导回归,“一生之作”为何“崩盘”?

巴塞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0-12-24 15:15

正文

暌违六年,除了参与制作《心理神探》和《爱,死亡,机器人》,大卫·芬奇已经很久没有新作面世了。

所以,当《曼克》在Netflix上线后,不少影迷都为之振奋。

然而,IMDb7.2分、豆瓣7.5分的成绩单,似乎根本配不上大卫·芬奇一出手就满堂彩的一贯水准,难道传说中的“一生之作”真的崩盘了吗?


本文有剧透。

1

如果你在片场看见赫尔曼·J·曼奇维兹,那你可能并不想和这样一个编剧合作。

哪怕是剧组人员到处奔忙的工作日上午,他也能一身酒气,衣衫不整,精神混乱。


与金主大大们的名流宴会上,他总能高谈阔论,言辞犀利,锋芒太盛。


在觥筹交错的名利场,他什么事情都能拿来赌一赌,似乎不用金钱争论点什么就配不上快意人生。


不过,看起来如此不靠谱的赫尔曼·J·曼奇维兹,却也有能和人正常交流的时候,还允许亲近之人唤他“曼克”。

尤其是在突然经历了车祸意外后,由于腿伤只能躺在床上的曼克,似乎也变“乖”了许多。


在妻子眼里,即便性格乖张,喝醉了的曼克,也不过是个愿意抱怨的老小孩儿。

在秘书眼里,尽管曼克是个明明因车祸被禁止喝酒还冥顽不灵的家伙,却能够在笔尖流淌出令人心动的文字。

在女佣眼里,这个对自己身体健康不负责任的雇主,也是自己和其他犹太朋友的救世主。


当然,曼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需要看他本人到底做了些哪些事情。

自从新闻记者转行进入电影业,辗转于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之间的编剧曼克,就在复杂多变的权力结构里,一点点演绎着自己的世界观。


面对电影本身,曼克不喜欢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

于是,作为《绿野仙踪》最早的编剧,他试图剥离奇幻视角、进行黑白拍摄的提案被否决了。

面对政治,具有强烈社会主义倾向的曼克最讨厌愚民政策。

尤其是在看到朋友雪莱听从老板安排,炮制了一部用于引导政治选举的假新闻片之后,他忍不住嘲讽:“一个编剧比搞党派的人更危险。”


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曼克也学不会虚与委蛇。

一旦对方让自己不爽,那擅长吐槽的灵魂就能让对方毫无还口的余地。


酗酒好赌却又思维独立,愤世嫉俗却又想被公众认可。

多年来,深受几种矛盾情绪困扰的曼克,终于在车祸后的病床上写出了《公民凯恩》——一部被誉为“将电影工业快进十年”的惊世之作。


然而,也正是这个剧本,让曼克随后的人生都陷入自己编织好的套子里,为成功快乐,也为成功困扰。

2

作为一部标准的人物传记电影,《曼克》并不全然真实,但它却用两条时间线勾连了20世纪最璀璨夺目的好莱坞风云。

第一条时间线是曼克创作《公民凯恩》的1940年车祸后,场景大多倾向于现实主义,细致展现曼克的生活现状。

卧病在床的曼克失去了物理上的攻击性,却因此留下了无助但睿智的正面形象。

第二条时间线是从1930年开始的“好莱坞游记”,故事大多发生在剧组现场,即便是黑白画面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当时当地的灯红酒绿。

彼时精力旺盛、态度尖锐的曼克,成为观众接触报业巨头赫斯特、女演员戴维斯和米高梅高管梅耶的窗口,也将曼克创作《公民凯恩》的缘由娓娓道来。


待两条时间线慢慢汇合,从曼克落笔创作剧本到电影最终取得轰动效应,许多矛盾也随之潜滋暗长。

第一个矛盾的焦点是——《公民凯恩》究竟写的是谁?

时值经济大萧条、左倾思潮蒙昧,抱残守缺的好莱坞却仍旧处于保守状态下,观众和创作者都需要一部“敢为天下先”的实验性作品。

于是,曼克创作了《公民凯恩》,即便他本人未言明,可整合初稿的秘书小姐早已点明作品的核心,曼克借此剧本映射的正是当时报业大亨赫斯特。


手握三十余家报纸的赫斯特,用媒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搞新闻是非颠倒、真假难辨,造八卦情事不断、艳闻漫天。

如此显赫的地位碰上《公民凯恩》式的嘲讽,自然引发了随后的好莱坞大风波。

第二个矛盾的焦点是——《公民凯恩》究竟是谁写的?

在立项之初,曼克与奥逊·威尔斯签订的合同要求,剧本完成后曼克不署名编剧,然而,在电影拍摄大获成功后,二人却因为编剧署名权发生争执。

即便荣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大奖,他们也没有任何一方前去领奖。

曼克还在后来拿到小金人的时候说:“我很高兴在威尔斯先生不在的时候接受这个奖项,因为剧本是在威尔斯先生不在的时候写的。”


3

那《曼克》为什么会陷入得分持续下跌的窘境?问题就出在剧本上。


由于缺少角色共情基础,仿照《公民凯恩》闪回时间线而来的双线剧情,成为大多数观众的观影障碍。

更让《曼克》陷入争议的,是本片流露出的站队倾向——尽可能搜集一切对曼克有利的内容,来强调其对《公民凯恩》的极大贡献。


然而事实上,一部伟大的作品绝对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合作,威尔斯对剧本大刀阔斧的修改也是《公民凯恩》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大卫·芬奇这种试图用电影真实来取代事实真实的操作,既容易激怒在故纸堆里核对事实的电影学者,也容易劝退希望看到大师新神作的普通观众。

面对一个如此支离破碎的剧本,大卫·芬奇依旧拿出了顶配的拍摄阵容。


从包括加里·奥德曼、阿曼达·塞弗里德、莉莉·柯林斯、查尔斯·丹斯在内直冲奥斯卡的演员配置到流畅梦幻的镜头呈现,无不有封神之相。


可是,最好的卡司与手法,却讲述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故事。

究其原因,《曼克》确实是大卫·芬奇投入激情的“一生之作”,却不是导演最擅长的故事模式。

人们之所以对大卫·芬奇的第十一部长片充满期待,是因为观众们曾震惊于《七宗罪》里约翰带来的绝望与空洞,也曾唏嘘于《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的复杂与多变。

换言之,大卫·芬奇擅长的是对独特人格的深描与挖掘,而浮于酒精和赌博之上的曼克,内心够扭曲,灵魂却不复杂,一如拧巴着讲故事的《曼克》,手法娴熟却故事零散,最终只能碰撞出影人的遗憾和观众的不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Moviebase


推 荐 阅 读


点击右下角「❉在看」表白巴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