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记忆说起来有点像人身上的皱纹,大家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纹路,且随着年月会不断生长加深,但我们往往对此并不在意,只是当有一天你循着那些纹路追溯的时候,会发现终究会与什么联结在一起,与家人,与历史,与漫漫时间之后的共同命运。
今年家庭影像展的主题是“重构家庭记忆”,“重构”在这里面有两层含义,让即将消失或者被遗忘的过去重新被看到,并以一种新的方式组合和展现出来,让原有的记忆在当下产生新的语意。
黑泽明先生曾说过:“创作源自记忆,记忆是你创作的源泉,凭空想象是无法创作的。”在今天去谈论重构家庭记忆,是希望找到创作和家庭记忆的一种关系,从记忆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同时用创作去看到家庭记忆对于个体的影响,以及呈现记忆的多样性。
重构家庭记忆,是探索个人身份的过程。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明白现在,面对刻意的遗忘,让自己看清那些被回避的部分,使我们更好地看到记忆背后的隐喻。想象有现实的根源,但是更具有精神性。
《摄影影像本体论》写到,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一种用”逼真的模拟品去代替外部世界”的愿望,这是”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以对抗时间和死亡,这也是电影存在的本质。人对逝去之物总有想要留存的愿望,而此时我们正在创造未来的记忆。
此次家庭影像展主题论坛,“记忆的河流”——家庭影像创作论坛“,正是基于“记忆与记忆的再现”来展开对电影的讨论。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民间记忆计划发起人吴文光老师,他身体力行地在个人记忆的创作和研究深耕近15年,剧情片导演张大磊,他的作品《八月》和《下午过去了一半》都是基于童年记忆而创作,还有杨平道和胡三寿导演,他们的作品《生命的河流》和《地洞》将在本次家庭影像展进行展映,是对自己家庭和家乡的创作性呈现。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了一直关注纪录片的社群平台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劳动和纪录公社的发起人杨洋,一起来探讨国内外家庭影像的新样貌。
此外,我们非常重磅地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孙红云老师担任此次学术主持,还有家庭影像展的策展人顾雪一起参与。我们将分别从剧情片导演、纪录片导演、媒体人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塔可夫斯基说:“时间本身,奔驰穿越镜头,相遇并结合在一起。”我们也一定可以通过影像,在记忆的河流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