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对信仰怎么看?
我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说清楚。今天这篇小文算是斗胆说一两句。
文章略长,如果想看结论的,可以直接跳到结尾,这是认知科学家、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新书《现在启蒙:关于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和进步的讨论》(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中的一段话。
对信仰怎么看,先要说清楚什么是信仰,它的定义是什么。
几万年下来,人类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间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像信仰这样的抽象词汇,很难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同义的对应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仰”一词的解释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在英文里,一开始很容易想到对应的词汇是belief,《牛津英语词典》对belief的解释有两个:
-
an acceptance that a statement is true or that something exists. (接受某种表述为真,或是某件事物存在)
-
trust, faith, or confidence in someone or something.(对某人或某事的相信、信念或信心)
实际上,对应中文“信仰”一词的翻译,也许“belief system”更合适,《牛津》解释如下:
a set of principles or tenets which together form the basis of a religion, philosophy, or moral code (一组原则或信条,它们共同构成了某个宗教、思想或道德法则的基础)。
中文的解释将“信仰”的目的划定为:作为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而《牛津》的解释没有说明“信仰”的目的。
本文所论及的“信仰”,绝大部分时候,是指能为信者的人生带来意义的信仰。相信某种信仰,是因为它能为自己的人生、为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带来某种意义,理想情况下,是某种终极层面的意义,让我们可以、或者敢于面对死亡。
开宗明义:
就我自己而言,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相信信仰的善的力量,无论这信仰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在很多层面都要感谢信仰;我也相信一个信仰能带来强大的破坏力,无论其真假,假以别有用心之手,可以摧毁文化,灭绝人性,践踏千万人的生命。我的信仰,是艺术,是真,以及它带来的美。
同时,本文讨论的前提是:作为现代人,我们相信科学发展所揭示的宇宙和世界。
说广义的信仰,实际上就是在说自己的认识论。你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决定了你相信什么。
我的认识论,以前比较模糊,后来被木心先生点醒,从了他的顺序: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宇宙有其寿命,银河系有其寿命,终有一天,太阳系将要坍塌,吞噬掉它身边所有的行星。虽然我们可能看不到这些星球寿终正寝的那一天,但就目前我们(人类)掌握的科学来说,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是最大的,因此,所谓转世、所谓永生,到最后也无法持久。[除非科学发现、证明平行宇宙(时空)的存在,而且能让我们在多个平行宇宙(时空)之间来回穿梭,否则,无法改变这个宇宙观的前提。] 这是宇宙观。
宇宙如是,世界也如是。科技在改变、毁灭物理真实世界方面成绩斐然,在创造数字虚拟世界方面颇有心得,但在创造物理真实的自然世界上却付之阙如。究其根本原因,也许符合这样的规律:整个宇宙的熵,一直是在不断增加的;再说得直白些:宇宙这个系统,是一直向着混乱和无序的方向发展的;再直白些:如果你看过一两岁的小孩子玩完玩具、吃完饭之后的现场,就能明白熵的增加是怎么回事。地球能够出现生命,出现有序的生态演化系统,也许是个偶然,让人类用科技来改变这个有序的生态演化系统,似乎是个必然。
面对这样的宇宙,这样的世界,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了。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仍然为了一个想象中的美丽人生而奋斗。可以选择从此沉沦消极虚无,宇宙世界管他娘,我只要这辈子能多爽就多爽,或者直接泯然众人。可以选择看清楚宇宙和世界的无情与残酷之后,如老子所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没人能把你怎么样,也应该没人能把你怎么样。
而决定我们的自我选择的,甚至不管是否法律允许,就是我们的信仰。这样的宗教、思想或者道德法则,以及其核心的原则与信条,让我们立身于这个世界之上,可以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天一天活下去,哪怕你的信仰是虚无主义,那也是你的信仰,决定了你在一些事情上的判断。而有趣的是,有些人的信仰即便截然相反,却有可能在某些阶段走上表面看来完全相同的一条道路。比如一些新教徒相信:努力工作,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因此赚来的大量财富只是副产品,他们相信那财富并不属于自己;信仰金钱万能的人,也会拼命赚钱;两者看上去似乎并无差别,但后者也许会发现,到了某一天,或者某个阶段,自己的信仰无法赋予过去的人生以意义,那么就要找别的信仰来填补它了。因为纯然的信仰是精神性的,诸如金钱种种,都是物质的。想要凭着物质去满足精神,正如希望多吃几个烧饼解渴,越吃越渴。
有目标南辕北辙的同样道路选择,也有在一个人身上矛盾共存的情形。很多大科学家(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大思想家(比如斯宾诺莎和克尔凯郭尔)终生以理性和逻辑至上推进自己的研究,却又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不遑这样说,他们的研究成果,本来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信仰开疆拓土,反而让其领地越来越小。
有些学者,相信某些主义,相信这些主义粉饰出来的太平,而当事实真相和数据摆在他们面前,理性的学者和思考者,会转而反对这些主义,反对自己过去的信仰。
这里同样表现出了之前提到的情形,再提高、总结一下: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基于理性的认识论不断扩展,涉及到这些领域的信仰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前的某些信仰,现在已经站不住脚;现在的某些信仰,未来必将受到冲击。
也许有人会说:信仰和科学是两码事,特别是宗教信仰,不需要理性,不需要逻辑,支撑信仰的是感性,是激情。就某些信仰来说,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也理解为什么这样想,但你相信某个东西,不就是因为其中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吗?这也就等于承认了“逻辑之所以作为逻辑能够成立”的合理性,那么不妨也思考一下:逻辑这个抽象概念为什么不能应用于某些所谓感性的领域。
所以,很多学者想尽办法,毕其一生,要给自己的信仰找到逻辑上自洽的理由,其中包括很多宗教学者,虽然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知,但就是在他们的探索过程中,磨练了人类的思维能力,诞生出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果没有基督教,过去1500年的西方艺术也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没有伊斯兰教,我们看不到那些宏伟、崇高、目眩神迷的清真寺建筑;如果没有佛教,东方的文学、乃至社会结构,也就完全不是如今这个样子。)
所以,我还是想说:宗教(无论哪种),都是人类为自己、乃至为世界奉献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我完全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宗教信仰。这根救命稻草,是在面对残酷无情的自然时的必然选择;这种飘渺的希望,是在面对心狠手辣的人类同伴时的必然选择;这座大海上的孤岛,是在面对自己终极命运、不知何以自处时的必然选择。
信仰是需要掏心的。有些人知道,只要你掏了心出来,再让你掏肺、掏钱、奉献自己,对你来说这都不叫事儿。世界上有如此多信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想要从你的心入手,从你身上得到些什么。那么这样的信仰,自然是假信仰。也有时候,经是真的,和尚却是歪嘴。此种信仰,同样破坏力惊人。
真信仰,是牺牲自己,以利他人,比如苏慧廉代表的十九世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假信仰,是号召他人牺牲,以利自己,比如你懂的。
在《文学回忆录》中,木心先生分析《圣经·新约》,讲到这样一段话:
耶稣留下的典范是什么呢?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原来”两个字,请不要忽略。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他还有一段关于艺术、哲学、宗教三者关系的论述,艺术君以为颇值得玩味、思索。
我觉得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自恋,都在适当保持距离时,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如果你把宗教当做哲学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宗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哲学当做艺术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哲学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艺术当做宗教对待,就有了距离,看清艺术究竟是什么──我的意见是,将宗教作宗教来信,就迷惑了;将哲学作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将艺术将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强求,正像那耳喀索斯要亲吻水中的影。
下面这三段木心先生的话,也是谈论宗教、哲学、艺术,算是对上面一段话的解释和补充。
宗教是什么?就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也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
宗教是父母,艺术是孩子。艺术在童年时靠父母,长大后,就很难管。艺术到了哀乐中年,渐渐老去,宗教管不着了。艺术是单身汉,它只有一个朋友:哲学。
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然而这不是浪子回头。而是先有家,住腻了,浪出来,带足哲学、宗教的家产,浪出来。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最后这段,是艺术君选择艺术作为自己的信仰的理由之一。
开头时提到史蒂芬·平克的话,看似跟信仰没什么关系,但实则回答了信仰要回答的问题。
在平克教授的课堂上,一个学生问他:“我为什么应该活着?”
平克的答案是:
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你着实在为自己的信念寻找理由,因此,你笃信理性是一种方法,可以发现、验证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而活着有那么多理由!
作为一个有意识、有觉知力的人,你的潜力可以让你蓬勃成长。你可以借助学习和辩论,锻炼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你可以借助科学来探究自然世界,借助艺术和人文洞察人类的状况。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愉悦和满足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你的祖先得以繁衍众多后代,从而使得你得以存在。你可以欣赏自然和文化的美与丰富。生命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作为继承者,你也可以让生命存续下去,以为回报。你已经得到了同理心,这种能力让你可以喜欢、爱、尊敬、帮助和展现善心,因此,你可以享受与朋友、家人、同事、同学相互仁爱带来的馈赠。
因为理性告诉你,所有这些并不特别属于你,你所期待的东西,你有责任也提供给其他人。对于其他有意识的生命,你可以改善这些生命的生活,提升健康,传播知识,提倡自由,推动富足,让世界更加安全、美丽、和平,从而让这些生命过得更好。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对其他人有同理心,并能用我们的才华改进人类状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取得进步,而你同样有能力继续这样进步的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