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海珠发布
广州市海珠区权威信息第一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昨天  
洞见  ·  30岁以后,就该戒掉精致穷了 ·  昨天  
冯唐  ·  3个防止你上头的“人性潜规则”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海珠发布

“爸爸”,我爱你!

广州海珠发布  · 公众号  ·  · 2019-08-06 17:10

正文


健康扶贫是扶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在海珠区, 有这么一位医生
在八年间
他两次申请援疆
到新疆喀什 疏附县医院开展医疗支援
不仅帮助当地居民摆脱疾病困扰
还成为照顾多个“儿女”的爸爸!



今天G仔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
这位海珠援疆好医生




医生姜维:

两次主动援疆,他是维族同胞的亲人


2012年10月24日,结束第一次医疗援疆的姜维,收到了一条短信: “爸爸,我爱你。” 看到信息,姜维不禁淆然泪下,这是11岁的排尔哈提(维族)刚学会使用汉语拼音输入后发出的第一条信息。



姜维是海珠区中医医院内科一名副主任医师,2011年2月20日,他主动申请援疆,来到疏附县医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支援,时隔七年,2018年5月,已五十多岁的他再次申请来到疏附,这一次,他还带有一个重要任务,要陪伴自己的维吾尔族“儿子”排尔哈提参加当年6月的高考。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千方百计提高当地诊疗技术水平


疏附县位于喀什西南部,是广州市对口支援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第一次来到疏附时,县医院与广州医疗条件的差距非常大, 基本医疗器械缺乏、工作人员诊疗能力欠缺, 作为一位在临床工作20多年的医生十分心急,一刻也看不下去,他开始连轴转,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他一边向自己的娘家申请医疗设备的支援,一边着手成立内科呼吸病专科,海珠区政府提供的1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很快运到,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和区中医医院送来了喉镜、简易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等所需设备及耗材。


有了硬件基础后,姜维从诊断学基础入手,通过查房示范、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等方式,对年轻医生进行了技能操作的系统培训,他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规范常见疾病的诊疗中,加强病案文书的质量管理上,白天出诊,晚上再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完成上述工作, 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早一点把呼吸专科建立起来,让肺结核这种当地高发的疾病不再疯狂肆虐。



姜维至今清晰记得当时把胸腔穿刺术引进了医院时,就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开展胸腔穿刺时,当地人死活不接受,有个30岁的小伙子在做了一周的思想工作后终于同意了,穿刺也很顺利,可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姜维办公室里放声大哭,护士说他已经哭一夜了,原来同一病房的病友告诉他说一抽胸水,5天就会死。 姜维楞了很长时间,后来,当然是穿刺病人一周后健康出院了,原来告诉他抽水会死的病友立即回来要求住院抽水,而且还帮着宣传。


现在胸腔穿刺等各种新技术已经被病人广泛接受,一批批过去需要转诊的病友再也不用经受颠簸之苦。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坚持开展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等新技术,虽然每次下乡义诊义治都被群众里外三层的围着,但还是反复宣传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讲到嘴巴都干了, “医学的进步不能抛下自己的同胞” ,这是刻在姜维血液里的认知。


不让贫困把小病拖成大病,他经常自掏腰包,让维族同胞感受到医生的温度,政府的温暖。


姜维的父母是支边干部,从小生活在宁夏,非常知道西部地区的贫瘠和人才缺乏, 贫困是让很多本不该终结的生命消失的原因之一。


2011年刚来时,遇到过很多病人刚刚治疗看到生的希望,却因为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出院,每遇这种情况,姜维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在忍受病痛折磨一样,心里非常难受。他经常拿自己的钱让护士长去帮病人交,一来二去,至今科里还延续这种习惯。



有一次,见到一个小伙子和他父亲,端着一碗开水拿着半个馕坐在病床上,边吃边相对而泣,原来是因为交了住院费没钱吃饭,姜维悄悄塞给小伙子200块钱,这件事让小伙子坚强振作了起来。当地的医生劝他说,我们这里的穷人太多了,你帮不过来的!姜维觉得见到一个就帮一个,给他们一个安慰也是好的。




经过这些年援疆工作,姜维说当地人民看病早已普及医保,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与第一次来时经常都自掏腰包为病人结帐相比,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为尽最大的努力降低病人的负担,姜维总是反复选择有较好疗效,价格又低廉的治疗方案。


结核病防治项目是疏附县2019年全面脱贫9大任务之一,姜维第二次援疆重点要攻克这个项目。他立刻对全院开展结核病诊断、治疗的业务培训,走遍各个村卫生院手把手教怎么判断治疗病情。



经努力, 疏附县结核病防治各项指标由姜维接手时的倒数第一到现在在喀什地区排名第一 ,越来越多的村民接受到政府提供的免费结核病治疗和免费营养餐等生活照料。村民们幸福的背后是姜维及援疆医疗队全心的付出。


第二次来,姜维还要帮助年轻人完成科研结题, 姜维说既然来了,就要抓紧时间多做工作,多为年轻人的成长铺路,他们才是民族地区医院的未来。 疏附县医院硬件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专业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生少,且断层现象仍然严重,援疆医疗队在每项医疗操作上至少要培养两名人员。


维汉民族一家亲,

心和心交融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姜维一直放在心里的“儿子”叫排尔哈提,是个维吾尔族小伙子,第二次援疆时,排尔哈提刚好在当年6月就要高考了,姜维希望工作之余能帮助干儿子,平稳度过关键时期。


他们的情谊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一天下午,姜维正准备下班,看到几天前出院的病人的儿子站在门口,他担心出了什么事,赶紧找同事来翻译,同事说:“没事,他只是来看你一眼,说你是个好人。”姜维的心头一热,从此,他就 萌生了与这个家庭结对的想法。


在与这个家庭交往逐步加深后,他拿出了两万元资助他们买羊,几个月后,姜维去了他们的家乡——热孜咔村,姜维决定再次出资五万元,帮助他们开荒致富。



在与这家人交往的过程中,看到10岁的排尔哈提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接受应有的教育,姜维想方设法使排尔哈提顺利就读于疏附县明德小学,并在县城租了一套房子,把排尔哈提的奶奶也接到县城,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他还委托明德小学的两名教师辅导他汉语。



因为他知道教育才是改变这家人命运的希望所在。 山里人忙于生计,排尔哈提和生父沟通得比较少,倒是什么事情都愿意跟姜维分享,而教育孩子,也让他的援疆生活,多了不一样的幸福感。


其实,他在第一次援疆过程中,还资助了另一个叫阿恩萨尔(哈萨克族)的孩子,并负担了他大学四年的生活费和学费,替孩子担保申请了全额的助学贷款。 阿恩萨尔也一直喊他爸爸。 姜维自己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一家人对于他的援疆工作非常支持,除此之外,姜维还一直坚持资助汶川映秀镇的两个孩子,每年都要接他们来广州,姜维的儿子笑着说,“我一点也不孤单,我还有四个兄弟姐妹。 ”姜维表示,一直坚持捐资助学,就是因为这种事情融进了血液,变成了亲情。


姜维说:有时在田梗上散步,就会有老乡拉你到他家去吃面,说他的孩子是自己看好的,在杏子成熟的季节,科室的桌子上多出了满满一盆杏子,是老乡送来表示感谢的,还让医护人员不要嫌弃。“怎么会嫌弃,我的心里不知道有多温暖,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愫莫不过此!” 姜维深情地表达中,似乎在告诉我们,维汉一家亲,民族共繁荣。



后记: 姜维医生的援疆工作,为疏附县人民医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疏附县人民医院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认可和赞扬,也收到了数不清的锦旗和感谢信,援疆工作队的努力工作和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称赞他们是增进维汉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州市援疆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努力工作也彰显了新时代援疆工作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