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在哪儿上班都记住:不争不比不较劲,工作就顺了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19 21:38

正文

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工作而已,又不是打仗,无须剑拔弩张。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赫曾提出过一个“职业倦怠”的概念。


指的是由于长期承受过度压力而导致的一种情绪、精神和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仿佛所有的能量都被消耗殆尽。


这是很多打工人的通病,因为太渴望获得认同所以对自己要求严苛,因为太想证明自己所以陷入无尽的内耗。


于是,越计较,越心累,越努力,越崩溃。


倒不如把心态放松,节奏放缓,做到不争不比不较劲,你的工作就顺了。


01

不跟领导争


美国著名企业家查尔斯·哈奈尔,高薪招过一名哈佛大学的高材生索菲亚。


索菲亚为人勤恳,能力出众,很受他的器重。


在一次重要活动中,索菲亚接到哈奈尔的任务,紧急起草了一份演讲稿。


可随后哈奈尔的演讲内容,与她提供的稿件内容大相径庭。


正当索菲亚百思不得其解时,结束演讲的哈奈尔狠狠地把那份演讲稿甩在她面前,一脸严肃地说道:“请你下次把字写得端正些。”


索菲亚瞬间面红耳赤,为自己辩解说,这是一份紧急演讲稿,本就赶时间,自己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说完,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索菲亚就收到了公司的辞退通知。


如果你是索菲亚,会觉得委屈吗?


多少有点。


可在工作中,谁能不委屈呢?


挨点批评、受点委屈就甩脸色、撂挑子,是小孩子的行为,成熟的职场人早就学会了“人事分离”。


撒贝宁刚进央视工作的时候,因为缺乏主持经验,经常受到领导批评,说他表现不生动,表达也不够流畅。


次数多了,他觉得领导是在故意为难自己,心生怨怼“每天都想辞职,但心里又不服气”。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


每天下了班,他都会留在演播室里看别人录制。


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请教前辈,编导安排的零碎工作他也绝不敷衍。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他的主持水准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进步被领导看在眼里,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我常说,职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强烈的胜负欲,无谓的自尊心。


上级批评了你的工作态度,与其针锋相对,不如去反思改进;


领导否定了你的方案,有时间自怨自艾,不如重新打磨优化。


无论在哪里上班都要记得:批评也好,责难也罢,都是对你能力的补充,而非对你个人的否定。


当你盛得下喜怒,受得了委屈,自然能把事干漂亮。



02

不跟同事比


我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报社工作。


当时同期进来的毕业生有近十位,大家每天都做着同样的活。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其他人都在变着法地偷懒摸鱼,一天下来真正干活的时间都不到6个小时。


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忙着找选题、撰稿、策划,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我向朋友抱怨:我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工资却跟大家一样,太亏了。


没想到朋友听了却说:“你这么想就错了,其实你和同事是竞争关系。工作只有那么多,你多做一点,得到的经验和成长就多一点,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你抢了人家的机会啊。”


这番话令我如梦初醒。


从那以后,我不再在乎同事们的工作量,而是一心扑在自己的业务上。


后来几年我升职为主编,又抓住新媒体崛起的风口创业,收入翻了好几番。


而那些曾经摸鱼的同事,早已不见踪影了。


这些年我自己带团队,见过形形色色的员工,我发现他们大多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人抱着“别人能迟到,为啥我不能”、“别人能偷懒,我也可以吧”这样的心态混日子。


另一种人认为工作的本质是为自己创造价值,从不理会别人,而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往往是后者,在职场中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就像电视剧《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大学毕业进入金州化工时,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


其他同事整天过得浑浑噩噩,上班就是泡茶、聊天、看报纸,但宋运辉选择日夜钻研技术。


上班时,他积极向厂里的老员工请教经验;下班后,他泡在图书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晚上回到宿舍,他依然在探究工作上遇到的难题。


正因如此,宋运辉很快成了厂里技能最出色的员工。


金州化工遭遇危机时,他屡次凭借娴熟的技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他也从普通员工一步步走到了分厂厂长的位置。


工作的意义无非就两种:赚钱和实现自我价值。


事情是给公司做的,但收获是自己的。


跟别人一起混日子,只能让自己在懈怠中变得一事无成;相反,不理会同事的节奏,持续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你自然能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



03

不和自己较劲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让几位试验员给绣花针穿针引线,并设置不同的奖品,激励他们完成任务。


实验结果显示,越是想要得到奖品的人,越会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可过于专注却让他们的手止不住地颤抖,最终无法获得成功。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穿针效应”,即一件事你越是想要用力做好,结果越是容易出差错。


工作中也是如此,越是用力过猛,就越容易事与愿违。


作家阿行曾在书中分享过自己朋友的故事。


朋友是个十足的工作狂,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