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创服杭嘉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报道、孵化加速、融资对接、人才对接、资源对接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DeepSeek研讨会将于在北上杭深广厦长蓉 ... ·  昨天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AI+应用概念股梳理 ·  2 天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AI+应用概念股梳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江创服杭嘉

企鹅推荐|乌镇戏剧节:来乌镇创业,来乌镇看戏

长江创服杭嘉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8-23 12:52

正文

来乌镇 创业

来乌镇 看戏



01


在第五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中,大病初愈的田沁鑫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著名戏剧导演) 首次公开露面,表示:后半年只做乌镇戏剧节一件事。

一言既出,一张规格颇高的戏剧节规格就展现在世界面前。

第五届乌镇戏剧节囊括了来自俄罗斯、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巴西、立陶宛、黎巴嫩、爱尔兰、罗马尼亚以及东道主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部特邀剧目共计100场戏剧演出。


主题为“明”

取厚德载物、临照四方的阴阳和合之意

祈愿第五届乌镇戏剧节明心开拓,破势而来


02


特邀剧目,规格空前

2017第五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

5个系列,24部剧,100场演出



本届戏剧节特邀剧目集锦


对特邀剧目已做了解的亲可直接下拉到页尾查看其他信息


《叶普盖尼·奥涅金》: 魔幻再现19世纪的俄国众生相。

第五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 俄罗斯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名著改编。

素有“俄罗斯之王”称号的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瓦赫坦戈夫剧院的艺术总监,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和立陶宛国家奖获得者。


由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瓦赫坦戈夫剧院是世界享誉盛名的顶级剧院,拥有九十年历史,被公认为莫斯科最受欢迎的剧院,观众誉为“戏剧文化纪念碑”。


《叶普盖尼·奥涅金》的演出,从不同的艺术视角为观众呈现这部经典名著,通过一个社会“多余人”的形象塑造,新解“英雄主义”的出路。舞台时空变化流畅,场景叠加纷呈,结构式样新颖。演员表现精彩,颜值极高。导演独具匠心,事件线索紧凑,情节张力极大。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想法。

《海鸥》: 一切的寂静都是为了迎来爆炸临界点。

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写于1896年的四幕喜剧剧本。该剧自上演,历经120多年,在世界各地戏剧团体、剧院久演不衰,极富盛名。


立陶宛“鬼才”导演奥斯卡·科尔苏诺夫,于2014年重新排演此剧。科尔苏诺夫多次获得立陶宛国家戏剧奖,并获欧洲戏剧联盟新现实奖。他1998年创立OKT剧院,试图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以独立精神演绎自己心目中的戏剧,“用经典诠释现代,用现代解释经典”。


科尔苏诺夫导演的《海鸥》,将外景化的戏剧转换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表达对命运的关注,对灵魂的诊疗,具有现实意义。导演强调矛盾与荒谬的分裂,运用质朴戏剧的简洁舞台设置,强化戏剧空间感的张力。

《风尘三侠》: 迥异于胡金铨、侯孝贤电影的舞台“新女侠”。

由戏痞士剧团带来的话剧《风尘三侠》改编自中国唐人传奇《虬髯客传》,从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舞台脱颖而出的庄一担任编剧、导演。


该剧以当代视角重新演绎虬髯客、红拂女和李靖三人的侠客传说,用凌厉如美剧节奏的奇绝悬疑剧情,诉说个人与集体的交锋,审视爱情与权力的合谋,并追问一连串的问题——何谓“侠”?何谓“真相”?甚至何谓“历史”?


整体呈现上,隋唐的高意和新时代的荷尔蒙碰撞,成为一种古典和后现代相融合的美学风格。漫画动作场面的冷兵器打斗、摇滚演唱会般酷炫的异术比拼,小清新与杀马特混杂的政治演说、唐代乐器和电子乐混搭的高冷现场配乐,以及死不悔改的恶趣味,带领观众去寻找一种既属于隋唐,又属于当代的傲娇乐府腔调。


《窦娥》: 老祖宗的玩意儿与青年才俊的碰撞发光。

话剧《窦娥》改编自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名作《窦娥冤》,由青年编剧刘米杨担任剧本改编。


中国新锐实验戏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丁一滕担任导演,艺术总监孟京辉,艺术顾问朱丽亚·瓦蕾(丹麦欧丁剧团功勋演员)。


该剧是将中国戏曲文本与技巧,同西方现代派哲学思维与实验形式,相结合的一部当代实验戏剧作品。电影手段和话剧舞台无缝衔接,中国二胡和西洋小提琴带来声音碰撞,普通话和京剧韵白随机转换,疯狂的混搭带来前所未有的别样《窦娥》。


《第十二夜》: “全男班”演出,探讨本质存在的爱情。

莎士比亚经典喜剧《第十二夜》,由青年美女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读博士查文渊和她的团队,“全男班”打造。


该剧由十个形象各异、性格不同的男演员演出,展示了莎翁喜剧诗剧的特点,在抒情的台词传递中,塑造鲜明可爱的人物形象。通过狂热的爱情表达,阐释真正的爱,超越性别、身份、地位等本质的存在,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


该剧参加2016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引起反响,被称为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演出的一股“泥石流”,火爆北京小剧场。

《海选哈姆雷特》: 王子也逃脱不了被海选的命运。

本剧取自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盼盼剧院演出。


盼盼剧院由爱尔兰最受瞩目的青年导演盖文·丘恩,与设计师艾丁·克斯克罗夫,1991年创立。25年间,剧院一直以其作品中的创新,活跃在戏剧艺术发展的前沿。


盖文·丘恩的舞台上,《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经由观众的选择诞生。


《海选哈姆雷特》随着观众熟知和期待的节奏,张弛演进。观众的见证下,戏中的导演给竞争“哈姆雷特”角色的演员分配台词,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手法和构思,层层挖掘哈姆雷特的生存困境。


该剧未对莎翁剧作,当代化处理或解构,却大胆恶搞,高度创新。


《小王子》: 披着现代外衣的永恒童话。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短篇小说《小王子》,是全球范围无数成人和儿童心中,永恒的“童话圣经”。


罗马尼亚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亚历山德鲁·达比加,运用装置技术、屏幕投影以及现场配乐,对经典故事作出当代演绎。剧中的小王子,拒绝沟通,似患有自闭症。


这是一部正合时宜的作品,以天真视角探测哲学深度,意在让观众明白,充斥暴力与战争的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价值是“爱与希望”。

该剧适用于当下的不同族群,无论是童心未泯的成年人,还是正尝试着理解成人世界的孩子们。


《影子(欧律狄刻说)》: 自此不会再对邵宾纳版《朱丽小姐》念念不忘。

多个“重量级”的迭加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编剧,英国戏剧女王级导演凯蒂·米切尔执导,全球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剧院之一柏林邵宾纳剧院演出。


《影子(欧律狄刻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索古希腊神话。该剧运用多媒体、视频、音乐,在舞台上展现希腊女神欧律狄刻,如何在丈夫奥菲斯的男权统治下,找到属于自身那个不存在的影子。


米切尔以紧凑感、视觉化的导演手法,不遗余力地寻求戏剧舞台与影像视觉结合的可能性,从古老的戏剧元素中,利用“即时摄影”手法,创造形式全新的戏剧艺术。

《这辈子有过你》: 三个女人一台戏,戏里是爱情,戏外是情谊。

改编自中国(香港)青年女作家张小娴经典言情小说《我这辈子有过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青年导演何念执导。何念以“票房蜜糖”著称,此次首度参加乌镇戏剧节演出。


该剧讲述三个性格各异的女人,怎样在各自的爱情道路上颠沛流离,又如何各自成长。


作品带有鲜明的“念式”烙印,轻松但不乏深度,幽默却不落俗套。

导演手法借用音乐剧、肢体剧等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炫目华丽的舞台灯光效果,带来观众全方位的视听体验。


《水渍》: 一位40岁女性的“达利”式迷途。

来自巴西仓库剧团的环境戏剧,原创装置及现场互动是其特色。

巴西男导演保罗·玛瑞尔斯从女性视角,讲述女主角偶尔忆起的童年创伤,带给安全平淡的生活的影响。


《水渍》堪称希腊思想“命运或诅咒”的一个升级版演绎,但基调微妙如诗。舞台上的光影和行动,让该剧始终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通过女主角在家中后院发现一条大鱼开始,在神志不清与灵魂求索之间,观众见证了一些微妙意识的变化和状态,肢体的脆弱变成一首对生命本身的颂歌。


《圣女贞德》: 剧烈的女性躁动与巨大的情感轰鸣。

澳大利亚先锋戏剧界领导者“乌合之众”剧团演出。


剧团由两位女性艺术总监领导,澳大利亚最具先锋影响力的青年导演艾玛·瓦伦蒂携手凯特·戴维斯联合创作,运用她们擅长的,超现实的女权主义视角,将观众熟悉的文字和故事,进行重新塑造和创作,通过戏剧表演和影像叠加,集中展现并放大来自边缘的声音和想法。


该剧并非关于贞德一生的历史性描述,而是关注贞德的女性身体,成为整个法国忧虑和希望的象征性容器,同时思考贞德的精神与澳大利亚当下问题的关系,比如性别理解及国家身份。


作为女性主义戏剧特立独行的践行者,“乌合之众”剧团向法国中世纪的女英雄贞德,这位全世界女性的偶像,作了一次充满诗意的“另类”致敬。


《狂飙》: 戏是妄语,他却认真。

中国原创话剧《狂飙》,由本届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中国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田沁鑫编剧于16年前,于2001年“五四”当日首演。


为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诞辰,田沁鑫今年创作了一版在视觉审美上,完全迥异于原版的《狂飙》,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联合出品。


新版《狂飙》用八台摄像机“即时摄影”,展现中国话剧先驱田汉激荡奋进的创作历程和鲜为人知的情感经历,是部“半电影化”的戏剧。


原版《狂飙》感染观众的基础,是拥有不规则性格的田汉如何在“黄金时代”,用其言行诠释超越世俗的青春和热烈的反叛。“即时摄影”在新版中的运用,以或舒缓或急遽的流畅的现场拍摄与现场剪辑,通过对舞美空间的切割与重组、剧情走向的补充和连缀、表演情绪的放大和递进,将田汉在“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坦然与澎湃的细枝末节悉数坦陈。互联时代早已习惯与影像为伍的观众,能够更为真切地连理感受田汉其人其心、其执其痛,让观众得知“国歌”词作曲是位极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大艺术家。


《黑夜黑帮黑车——影像的复仇》: 每场限额50名, 乌镇戏剧节全球首演作品。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新表演中心(CNP)带来的《黑夜黑帮黑车——影像的复仇》,探究城市恐怖,人性弱点与欲望。


主角方托马斯,是电影起源之时,虚构的银幕人物,擅长伪装、易容,被誉为“迷人的恶棍”。影响了《剧院魅影》、《夜半歌声》等作品的创作。

导演特拉维斯·普雷斯顿与联合创作人汤姆·甘宁(全球顶尖的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学家之一,与安德烈·高德欧共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吸引力电影理论》),利用投影变化光影,展示无穷的奥秘,全新诠释“银幕坏蛋”。

观众席如同一台摄影车,在整个舞台空间中移动。光圈中的构图和不断移动的视角,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生动的肖像》: 一个人,一盏灯,还原看戏的至纯至真。

定格动画与戏剧艺术相结合的完美之作。德国导演沃尔克·格林执导,他痴迷于摄影和电影之间的界面。


格林花费三个月,从德国柏林徒步走到巴塞尔,1200公里的旅途让他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演出中,他将旅途中连续拍摄的照片,投射到大屏幕上。


珍贵的瞬间成就《生动的肖像》,导演的表现手段是通过不断翻阅“图片合集”,表达人类一种被我们思念却被我们忽视的,可贵的友好,带给观众心灵的感动。


《在云端》: 世界病了,你还好吗?

本届乌镇戏剧节唯一一部中东题材作品,黎巴嫩导演拉比·莫如执导。


《在云端》聚焦黎巴嫩内战后的创伤。在一个接一个生活片段中,战争对于普通家庭,造成的深刻又悲伤的影响慢慢浮现。私人记忆也是集体故事。


该剧通过特定选取并四处移动的影像,探索影像、表达和表演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符号的含义、歧义。


《如果沉默知晓》: 无声向喧嚣的成功挑战。

独角戏,探索的默剧,瑞士拉迪淇剧团演出。


导演、编剧、演员三位一体,均为拉迪淇剧团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娜·卡斯特蕾。这位66岁的女性表演艺术家,也是瑞士极具声望的戏剧表演教师,她将演员视为创意行为的核心,延展创作出一系列群组和个人的表演方法。


卡斯特蕾的戏剧作品里最不可缺少的根本元素是“记忆”。通过特殊的,通常是无法感知线索网络,某种情绪波动或一些反作用力引起的情感活动,导演着动作。在她的创作中,“记忆”不是被视为“事实”的再现,而是作为一个个未知领域的自我展现。这些“记忆”,在戏剧里实现,在戏剧里描绘,也通过戏剧进行传递。


《如果沉默知晓》避免使用台词,观众在卡斯特蕾精湛的表演中,体验不可言说的孤独:即使只有沉默,内在的情感依然可以回荡,而那些没有勇气说出口的词句,始终无法表达,这才是真实的价值。


《如果墙能说话》: 毫无廉价感的马戏,伤感而震撼。

复杂精细的滑稽剧,澳大利亚位移剧团演出,凯特·福莱尔导演。

新马戏的融入和强有力的叙事是最大亮点,用杂技完成了时空跳跃,衔接起剧情。


一对老夫妇在旧房子里回忆人生。老太太的去世,带出一个生活空间里六代租户的故事。假设物理空间有记忆,进而思考有关生存与死亡的意义。


作为2015年赫尔普曼奖的最佳肢体或视觉戏剧奖提名作品,《如果墙能说话》肢体表达看似搞笑,内涵却非常感人,带有浓郁的人文关怀。

《爸爸》: 孤独的他在等待你的半个拥抱或者一个电话。

绿叶剧团(中国香港)制作演出的默剧。该剧团2010年成立于法国巴黎,以揉合西方贾克·乐寇及东方传统艺术的训练为基础,创作多元作品。


导演是剧团艺术总监黄俊达。他是少数完成法国巴黎贾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两年课程及动作研究所课程的华人。


《爸爸》全剧没有一句台词,演员通常带着面具表演,却用肢体动作,呈现父子之间的动人情感。


《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 有效范畴逾越民国的两性关系。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位喜剧大师。他在剧作中描摹的两性关系,有效范畴逾越民国的知识分子阶层。


《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北京人艺导演班赞执导,包含《一只马蜂》、《酒后》与《瞎了一只眼》三则短剧。


三则短剧故事上没有关联,但说的都是民国知识分子的爱情与婚姻。爱情小品虽然发生在过去,今天品来也是妙趣横生——人类的生活经验,总能跨越时空发生碰撞。

《大餐》: 外百老汇的“餐桌”联接中国的“你我他”。

外百老汇温情轻喜剧,获得过美国《芝加哥时报》“年度最佳戏剧”的赞誉,以及“纽约戏剧委员会”最佳剧本奖的提名。


旅美青年女导演、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戏教师马玥执导。中国版《大餐》“一人N角”与“N人一角”,是最大特色。


全剧共54幕戏,8名演员诠释了26个角色,在餐桌上展示了五代人、六十多年的岁月,在安静而又具有冲击力的表演中,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感受时光的流逝。

《枕头人》: 暗黑版《格林童话》。

爱尔兰鬼才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经典剧作,中国青年戏剧女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周可执导,鼓楼西剧场出品。


《枕头人》曾获2004年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2005年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以及2005年美国托尼奖六项提名,震撼百老汇。


剧中有十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童话故事,文本复杂、结构多重,现实与虚构高度互文。看似悬疑却不遵循推理故事的写作技巧,探究真相的同时令人忘记善与恶的边界。观众震惊于情节的同时,深深体会那些情绪逼迫、直面人心的深层意义。


《枕头人》整体上严格遵循“三一律”:地点不变,戏剧时间与演出时间等长。沈力设计的舞台样式亦非常巧妙:一个180度转动的长方形铁盒子便是全部的空间,封闭局促、低矮逼仄,演员在窒息残酷的场景中肆意舒展。


《裁·缝》: 每个人都走在老去的路上,试着学习如何变老。

中国原创话剧,乌镇戏剧节首演作品。


北京孚思沃戏剧艺术工作室制作演出,中国青年戏剧女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王婷婷编剧、导演,石榴联合编剧。


该剧文学顾问何冀平,以话剧作品《天下第一楼》闻名,电影作品有《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明月知我心》等。


《裁·缝》讲述晚辈对正在老去的人的慰问,表达对老者的尊重,思考“老与死亡”所带来的恐惧。

《我们的班集体》: 上帝缺席的屠杀与逃亡。

欧洲戏剧大会评选的2009至2010年间,最好的欧洲当代戏剧之一。


波兰剧作家、导演、戏剧评论家和华沙戏剧学院院长塔杜什·史渥伯杰内克编剧。他的作品曾两度获得爱丁堡国际戏剧节“艺穗大奖”和三次波兰文化部“现代戏剧构作奖”。2010年,《我们的班集体》获得极富盛名的“胜利女神文学奖”。


该剧史诗般地描述一群同学,如何经过反犹太主义迷信的人生。剧情融合复仇与命运。


美籍女导演雅娜·罗斯用立陶宛两代演员,表现相同的人物,创造两种不同的生活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雅娜·罗斯再度来乌镇戏剧节。2015年第三届乌镇戏剧节期间,其作品《迷乱》在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上演。


《西方社会》: 窥探地球另一端的“癫狂真相”。

一部舞台上的B级片,戏剧版的cult片,对正襟危坐说不。半随机的剧情走向和现场观众的参与成为亮点。


“大嘴突击队”演出。作为英国和德国的七位艺术家1994年成立的剧团,“大嘴突击队”具有精神分科症身份和多种分裂个性。20多年来,“大嘴突击队”一直在寻找新的方式来结合媒体和表演,并聚焦于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所,在平庸的生活中发现美,从陌生人身上获取智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