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天平
权威发布浙江法院审判执行信息、重大司法政策,提供诉讼服务,普及法律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浙江海港、福建港口与莆田市政府三方签约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我国又一大港部署DeepSeek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中锐国际,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外运集运东南亚新航线,2月22日即将起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天平

玉环、义乌两案例入选全国法院典型!

浙江天平  · 公众号  ·  · 2025-01-23 19:04

正文


第七次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以创建“枫桥市人民法庭”为抓手,奋力推进全省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前期,最高法院以“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促推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为主题,开展了第八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征集工作,我省组织申报的台州玉环法院港南法庭、金华义乌法院福田金融法庭两则案例成功入选。目前,我省已有22则案例入选,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民法庭工作品牌。




第268号

浙江省玉环市人民法院港南法庭


立足审判推动治理 促推借款合同纠纷多元化解



浙江省玉环市人民法院港南人民法庭位于“东海之滨 文旦之乡”,辖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沛,融资需求旺盛,借款合同类型化纠纷高发。港南法庭立足审判职能,充分发挥多元解纷治理优势,推动民间借贷、金融纠纷治理,在小案中展现大作为。近年来,法庭借款合同纠纷收案量呈持续下降态势,带动法庭总收案数连续三年下降,降幅达33%,类型化纠纷治理成效显著。


一、重前端,促推借款合同纠纷预防化解


一是联动党委政府,推进风险前端防控。 健全党委、政府领导的联勤联建机制,将金融、借款纠纷纳入其中,苗头性问题及时“吹哨”,群体性纠纷妥善化解。法庭与村居街道共签协作机制,明确八项工作制度,共建金融和借款类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单元。 二是联合金融机构,促进行业自觉自律。 定期走访辖区金融机构,推动打造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提升金融审判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建立信贷中介名单、银行职员违规线索移送机制,近三年共向金融机构发送司法建议8份,规范金融市场,防控行业风险。 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助推纠纷多元化解。 推动“金融纠纷调解委员会”实质化运转,完善多元解纷机制,行业协会调解成功率达58.5%。协助培育基层调解力量,开展法律知识、调解技能专题培训,组织示范案例庭审观摩,依托共享法庭开展线上线下指导调解50余次,有效提升基层调解专业性。


二、严打击,促进借款诉讼生态持续净化


一是识别有“方”,出台职业放贷规制制度。 面对民间借贷职业化、团体化、高利化形势,依托法庭所在基层法院出台的全国首个“职业放贷人名录”制度,精准识别、有效认定职业放贷行为,发布27期1034人次,并抄送税务等相关部门。 二是打击有“力”,遏制职业放贷行为。 程序上要求放贷人如实申报、本人出庭,实体上从严审查借款合同要素、执行异议,防止职业放贷人利用诉讼程序实现非法利益合法化。经过整治,组织化的外地籍放贷团体实现清零,有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近三年,法庭借款合同纠纷服判息诉率高达99.13%,无发改瑕疵案件。 三是应对有“策”,整治虚假诉讼乱象。 精准研判辖区职业放贷异化、虚假诉讼高发等新情况,推出“打虚规职”2.0行动。重点规制职业放贷人通过挂名放贷、债权转让、缓慢复苏“沉睡借条”方式逃避名录制约,严厉打击隐性高利、本息转付他人、仅收现金还款等套路放贷行为。2023年以来,法庭民间借贷案件虚假诉讼查处率达21%,依法形成威慑,使得诚信诉讼深入人心。


三、促治理,实现借款合同纠纷实质化解


一是以“疏”促治,探索个债清理,构建诚信社会。 贯通立审执破,探索具备个人破产制度要素的个人债务清理机制,甄别可能破产的债务人,移送破产审查。2023年受理18件个人债务清理程序案件。 二是以“数”促治,开展数助决策,建设智慧城市。 推出司法大数据服务基层治理工程,从借款合同分布、结构、特征多维度分析研判,为19个村社开展纠纷体检共计57次;向重点社区提出治理建议,发布辖区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白皮书,提升基层治理精准度、精细化水平。 三是以“宣”促治,提升法治素养,建设法治乡村。 以“南风”党建品牌为引领,组建南风普法宣讲团,进乡村入社区,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发布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精选普法素材;依托漫画、直播、RAP短视频等,创新普法形式;将借款合同普法视频投放至社区、市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延伸普法阵地,力争实现借贷法律知识的普及。



>>>>>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78号

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福田金融法庭
推动打造“融易解”金融借款纠纷治理模式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业态,2023年全市存贷款余额破万亿,是浙江首个迈入万亿元大关的县级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义乌国际商贸城时,赋予“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的新使命新要求。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福田金融法庭以此为契机,集中管辖全市金融借款纠纷,推动构建以“主体融合、资源融通、氛围融洽”为核心的金融借款纠纷“融易解”治理模式。全市金融借款类一审案件同比下降7.8%,诉前化解和民事调撤率达93.6%。相关做法获评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后被法治日报、中国审判、人民法院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一、主体融合,提升多元共治“向心力”

一是高位统筹,定好“治理坐标”。 义乌法院推动市委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以法治化、市场化方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金融破产相关事宜提交市委深改会专题研究部署,纳入全市“一局一改革”清单,明确五年改革目标和改革计划。 二是精心布局,建好“联动机制”。 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法院、社会治理中心、司法局、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等6部门开展“金融纠纷专项治理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先进平安金融机构”;主动对接金融监管部门,将诉前化解率、非诉程序适用率、赋强公证办理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2023年辖区80%以上的银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同比下降,5家金融机构被扣分,倒逼金融机构多元解纷能力提升。 三是多方携手,搭好“合作联盟”。 在义乌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融破直通服务中心,构建“指导法官+专业律师+行业调解员”机制,提供精准金融解纷法律指导;从“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中选聘特约监督员20名,围绕“金融纠纷治理”“金融机构扩大调解权限”等主题开展监督检查5次,一件提案获评全市优秀人大代表提案。

二、资源融通,强化实质解纷“战斗力”

一是建强专业审判团队。 围绕锻造“有思想、有责任、有能力、有业绩”的“四有”队伍目标,选配3名金融审判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法官担任团队长,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实现审有所专、审有所精。金融类纠纷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下降20.57%,服判息诉率达99.38%,民事上诉率为0.62%。 二是夯实诉非衔接机制。 吸纳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律师等14人担任专职调解员,通过“法官巡回+在线响应”“现场助调+远程答疑”“司法确认+督促履行”化解纠纷966件,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85万余元。在辖区金融机构网点设立特设共享法庭12个,指导调解365次,化解纠纷643件。推动义乌公证处与12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分流化解潜在涉诉纠纷,累计办理金融赋强公证492件,涉及金额1.3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债权人通过企业破产、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化解金融债权85.86亿元,办结的破产重整案件入选2023年度浙江法院“企业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三是打造柔性解纷环境。 打造150余平方米“丝路金融印记”专区,配置“和合”金融调解区,营造和谐化解的浓厚氛围。针对债务人死亡给金融债权带来的困局,探索办理全省首例遗产清理案件,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法治深壹度”栏目报道,促进类案解决11件,化解金融不良资产356余万元。

三、氛围融洽,激活基层善治“内生力”

一是激发行业主体意识。 开展支部共建,与义乌金融系统党建总联建单位共同打造“金诚服务•破局焕新”党建品牌,增强金融机构“行业纠纷行业解”责任感和使命感。2023年以来,指导义乌农商银行自主化解金融纠纷685件。开设“丝路金融微课堂”,开展金融普法16场1200余人次,助力提升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促进金融机构整改贷前审查、合同规范、内部管理等问题12个。定期编撰工作通报、案例汇编,梳理分析成讼原因,发送金融审判情况分析报告、司法建议书9份,如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人员未严格履行尽职调查和贷后跟踪检查的不当行为,发出关于加强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司法建议,主管部门约谈相关公司负责人,组织召开26家地方金融组织进行专题学习,强化日常跟踪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营造和谐金融氛围。 借助官方微信和当地电视报纸等平台,多渠道宣传推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形成重视金融风险防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掌握全市35家重点金融机构问题需求,及时发现光伏贷、房贷断供等存在的潜在风险矛盾纠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