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信贷风险管理
学习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今天你学习了吗?我们专注信贷领域,每天20:20更新,25万用户关注,创办宗旨是为了满足信贷人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完善自我的需求,与您分享最新资讯、业务知识、实务技巧。关注我们,每天临睡前拿出10分钟,做更好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普京重要表态! ·  2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昨夜,美股经历了2025年以来最差的一天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上海,狂揽160亿! ·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马斯克宣布:免费!直到崩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信贷风险管理

权威观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裁判要旨汇总!

信贷风险管理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01 20:20

正文

虽然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是充分了解法院对于某一类案件的审判思路及裁判要旨,对于律师归纳辩护观点、提供有效的辩护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近几年发布的权威性或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最新刑事案例,分别是:

《人民司法·案例》刑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性案例;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指导性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刑事案例。

本文汇总裁判要旨来源系基于以上案例。


1.非法集资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判定

来源:人民司法2017.11.042
裁判要旨


非法集资的表象通常表现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人是否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应当根据案情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情形进行认证,作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


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所列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区分情形进行具体认定。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案号


一审:(2014)安中刑一初字第20号 二审:(2015)豫法刑四终字第90号



2.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分
来源:人民司法2016.29.030
裁判要旨


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行为人将非法集资的大部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少部分资金用于个人高档消费,在未超出预期收益的情况下,不应认定为挥霍,不能据此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从而认定其构成集资诈骗罪。


案号


一审:(2014)温龙刑初字第164号二审:(2015)浙温刑终字第616号


来源:人民司法2010.12.014
裁判要旨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均是破坏国家金融秩序行为,并具有相似的行为表现方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否虚构了主要的客观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要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证据分析、判断,从而准确定性。

案号


一审:(2006)穗中法刑二初字第261号  二审:(2007)粤高法刑二终字第184号




3.放任亲友向社会公众介绍、吸收资金的司法认定
来源:人民司法2012.02.011
裁判要旨


行为人以向亲友集资为名,实质上希望或者放任亲友向社会介绍,通过亲友间接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不影响其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认定;以口头方式发布、传播集资信息,以达到通过口口相传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的目的,符合向社会公开宣传的本质特征;


案号


一审:(2010)浙温刑初字第275号二审:(2011)浙刑二终字第80号



4.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过程中产生非法占有犯意转化,对于前后的行为的定性问题。
来源:人民司法2012.02.011
裁判要旨


行为人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只对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的非法集资犯罪行为以集资诈骗罪定性处罚。对于之前实施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其他犯罪的,应按相关犯罪处理,并实行数罪并罚。


案号


一审:(2010)浙温刑初字第275号二审:(2011)浙刑二终字第80号



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抵押担保的认定
来源:人民司法2011.16.065
裁判要旨


提供抵押担保仅是被告人非法集资的一种手段,不能因此否定他向不特定公众借款,从而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行为构成犯罪这一客观事实。被告人以抵押担保、高息吸存等不同方式,向不特定公众借款,当其行为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扰乱了金融秩序,则其向不特定公众借款行为均构成非法集资行为,不能以是否提供了抵押担保来区分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案号


一审:(2009)甬海刑初字第329号


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

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

法释〔2010〕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 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0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