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被全球商界誉为“管理圣经”,众多耳熟能详的管理思想家、管理理论均出自《哈佛商业评论》。更多管理智慧,请登录官方网站:www.hbrchina.or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当马斯克的权力之手伸向德国 ·  2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保险巨头,抄底万达广场 ·  3 天前  
FT中文网  ·  盘点2024中国车企欧洲战略调整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佛商业评论

中欧教授王君:我为什么要推荐《蚂蚁金服》这本书

哈佛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5-08 08:20

正文

王君是中欧国际商学院兼职教授、中欧-世界银行普惠金融中心主任。

本文根据王君教授在《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经过作者本人确认。


我先说一下今天为什么来。大家看的出来,我和作者之间是有年龄差距的。我认识由曦,更多是通过他办的那个“央行观察”,上面的一些文章我都仔细看过,而且都很喜欢,也向朋友推荐。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这本书的推介,当时就迫不及待的要找来看一看。

 


照片中为王君教授(左)和《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作者由曦(右)


在英文里夸奖一本书会说这本书就是Page Turner翻页书),中文里叫一口气读完,大致都是一个意思,中外都一样。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英文畅销书,这些畅销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读者抓住,让你看了以后放不下。这本书跟我读过的英文畅销书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它很有意思,当然仅仅有意思是不够的,它还要给人以启发。


我所认识的很多媒体朋友,都是思想深刻、见多识广、文采飞扬的。真正能抓住读者的其实是思想,说到这里我马上想到英国《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我曾经在世界银行供职16年,我们有好几次请马丁·沃尔夫来做报告,他的东西更容易被专家和一些政要、甚至世界银行的行长接受。他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抓到问题的本质。在座的媒体朋友们也非常有可能成为一样出色的人,因为你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写作能力,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的畅销书作者,这方面空间是很大的,这权且作为我的开场吧。


我之所以来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和我的很多思考和兴趣有特别一致的地方,大致是哪些地方呢?当然不完全是因为这里面说到了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尽管这也是一个原因吧。最主要的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是在观察和寻找好的银行,因为我是研究金融的,也曾经做过银行监管。我在中欧商学院还曾经讲授过一门针对银行高管的课,题目就是“如何成为好的银行”。其实,推而广之就是如何成为好的企业,我一直在寻找这样好的企业。


我在一次会议上说过,在中国就没有正儿八经的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拿员工当人,而且企业的文化非常恶劣,即使是民营企业也都受到官商文化的影响。这并不奇怪,在学术上有这样一个讲法,叫做有什么样的公共治理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公共治理其实就是政府运作的机理、机制、激励、制度。

 

企业的宪法就是章程,还包括企业的组织设置、激励机制这些东西。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决定了国家的治理、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治理,这当中其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多年以来我们观察到,有很多民营公司在模仿公共治理,把一些公共治理里面的恶习传导进来,最直接的就是现在某些金融机构里,仍然按照司局级、处级、科级这样的行政级别来设置岗位层级,乃至官衔。甚至在一些省的农信社里还能见到写着“张处长、李处长”这样头衔的名片,头衔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由此对这些人行为方式的影响了。


如果说政府部门和国有部门没有办法倒也情有可原,令人难过的是民营企业也要效仿这一套?还有就是管理的方式和文化。麦肯锡的创始人在一本书中曾经说过,在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种类似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概括下来就是“命令+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即使在发达国家,多年前也是这样一套,就是大家都眼睛向上看,决策在高层,靠层层的命令加以控制。这个东西如果不改的话,毫无疑问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的活力。所以,后来美国企业里普遍实行管理革命,就改为了扁平化,改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管理方式,这就激发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现在我们来看中国的企业,可以说是99%以上,还是这种“命令+控制”的管理模式。这种东西是非常要命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好多年以来一直在说战略、价值和文化的重要,我长时间在金融系统内工作,发现种种弊端和恶习,最后都能归结到文化。为什么呢?就拿商业银行现在的不良资产来说,你可以举出种种原因和理由:比如一笔贷款如何放给了不该借的人,就是贷错了,一个没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企业和个人获得了贷款,导致这个贷款最后变成了坏账,这可以追溯到很多原因,但是最后发现,说到底是信贷文化或者叫信用文化的缺失。


这个信贷文化怎么回事呢?你会发现好多做法,其实是靠这个在支配。比如在放贷时把抵押和担保看做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现金流的情况。在决定放贷与否的过程中,不是看最本质的,而是看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在城中心有个大楼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东西,而这些都和文化有关。


还有就是企业的战略,搞不清楚战略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正确的价值观。我每次在说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觉得跟听众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很难引起共鸣,很多人就以为这个战略、价值、文化都是虚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你一说战略,发现每个企业都有战略规划,大多数都有,然而很多时候就是将一个文件放在某个地方而已。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世界银行,退休前我在世界银行工作16年,另外前后两次有6年在IMF工作,这两个国际组织让我理解了使命、价值、文化、战略、激励的重要性,这些东西是切实存在的,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所以,我也感到中国的组织与国际先进实践的差距,怎么能够把这个差距缩小呢?



《蚂蚁金服》这本书非常切实的回答了这些问题,比方说这家企业,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他们成功的秘诀也是可以总结出各个方面,他们创业的艰辛,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个书里面也披露了,他们连着几天几夜不睡觉,大家可以想像那是多么紧张、多么焦虑的情景。但是,这本书的从始到终,我们都能看到贯穿这家企业成功的灵魂,至关重要的东西,就是我刚才说到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例如,蚂蚁金服在发展进程中的几次战略创新界定,以及最近2017年的新战略定位,这些跟我的体验非常一致,我在世界银行16年,每年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当年和未来的战略。


作为两大国际组织之一,世界银行的股东是各个国家的政府,资本金来自各国的会费,它的国际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那这样的机构干嘛还要总折腾战略呢?其实,这么大的一个机构也是有危机感的,因为他们也有一个合法性、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人,可以不加努力,不加奋斗,就确立永久不败的地位。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即使你大权在握,风光无限,也终有到头那一天。拿世界银行来说,每过几年,比如说是4-5年,就要重新制定这家机构的整体战略、行业战略、国别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而且这些战略还互相交织在一起。


所以我在世界银行这16年,回过头看,每年都要对原来的战略做出调整,这个战略说起来很复杂,其实还是要回答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干这个?谁让你干的?到底来自股东的要求,还是来自什么?你怎么干?你跟谁干?就是你服务的对象,你的效果怎样评价?你怎样实现你的目标?比如通过建立机构和增加预算等等。就这样大概六、七个问题,你是必须要回答的。


我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了蚂蚁金服,他们就在认真回答这个问题,战略对于蚂蚁金服来说不是一个形式。它不像现在很多企业找一个咨询公司来弄几个月,然后一本材料、一个战略报告放在架子上,这其实跟那个企业毫无关系。很多中资企业甚至认为战略可有可无,但是为了上市,为了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为了公关形象等,这就脱离了战略的本质。


再说价值观,老实说,价值观决定了你吸引什么样的人跟你一起共事。拿世界银行来说,我们每年员工调查里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加入和留在世界银行?70%以上的员工会回答说,由于世界银行的使命宣言,世界银行的使命宣言是什么呢?就是在全世界减轻贫困,就为了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或没有贫穷的世界。这样的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显得虚无缥渺,但是它能吸引到那些不是为了短期利益,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一时个人名利的人。


不是说金钱和利益不重要,因为都有家人,都需要生活,都需要体面,都需要营养等等。但是他不唯这个是图,所以这个组织就没有聚集一些势利小人,那么势利小人有没有呢?一定会有的,重要的是即使有也会格格不入,也会慢慢自动退出,或者违反规则而上黑名单,永世不得叙用。所以说,一个机构的主流价值观是有自我选择功能的。


至少我本人能从中央银行的一个中高层干部,走进世界银行并且一待16年,没有对这样一个使命和目标的服膺是不可能的,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也不必为退休了快两年的东家辩护。但是,在中国有很多人说世界银行是被帝国主义控制的,这都是胡说八道。在我的亲身经历里,从来没有感受到来自任何成员国的不当干预。有一年我到国家开发银行开会,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处长问我,他说你为什么牺牲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去世界银行?他所谓政治生命是,如果我在体制内熬着,要是没被双规的话也许会爬到一个至少副部级的职位。那到底算不算牺牲呢?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世界银行的16年里我从来不用受到良心上的拷问,从来不必指鹿为马,也从来不必做面子好看但却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我做的都是中国利益和国际利益产生交集的事情,能这么幸运真是老天眷顾我。


总结一下,我所说的这些东西都是最根本的,所以这本书的价值是非常高的,无论它的可读性还是思想性,以及一些实际的参考意义。


昨天我从宁夏考察扶贫回来,同行的一家大型金融机构战略部总经理,就在读这本书。她由衷地跟我说回去一定向领导推荐。这看出《蚂蚁金服》这本书的价值,以及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由此可见,由曦也给一些人造成了麻烦,可以想像体制内的一些官员,看了这本书、受了你的洗脑,再回去面对体制,也一定会遇到各种样的冲突,但是可以想像思想和观念的力量是多么了不起。


说了这么多,关于普惠金融还是再说几句。这本书也好,蚂蚁金服也好,他们对普惠金融的贡献是巨大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革命,其实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无数人,数以亿、十亿计的人的命运、行为方式、生活的便利,并且由此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有的我们可能还没有想象到。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我原来的工作当中,我们对于普惠金融的目标还是按照那种由近及远、由富及穷、由高及低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由于支付宝、由于互联网金融、由于移动支付,这个领域发生了颠覆性、跳跃性的进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并且可以派生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在这次宁夏之行中,我跟一位回民聊天,我问他有没有手机,他马上掏出来了,我问有没有支付的功能?他说有。这就为未来的更多服务提供了可能,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自知是个挑剔的人,不轻易表扬别人的人。但是我不得不说,对作者来说,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经历,能写出这本书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甚至有可能由此引出一系列更加伟大的著作来。但是仅仅这本书来说,我也看到有些地方其实还可以深挖一下,这背后的机理可以再多探究一些,这当然有点苛刻了,因为这本书毕竟不是一本经济与金融的专业理论书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对绝大多数读者已经足够了。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