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北京到延吉的民航飞机上,我坐在左侧的舷窗座位,习惯性地用相机捕捉着窗外的风景:变幻莫测的云层以及被高度挤压成一个陌生平面的地表。在光线条件好的时候,我的眼睛几乎不离开取景器,近乎贪婪地拍抓每一帧画面。
此时正是中午,2016年深冬的一个晴天,整条航线已飞了过半,取景器里出现了一个令我感到惊奇的场面:灰色调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小相近的、圆形或近圆形的突起,还有许多类似大小的圆形或近圆形的凹陷——我几乎飞过了国内所有航线,这样的景象还是第一次遇到,整体印象如同出了麻疹的皮肤,又像是瞬间凝固的沸腾的水面(有水泡和破碎的水泡),在坚硬的大地上出现这样的场景,总给人一种感觉:这里的地面曾经是沸腾的液体,且瞬间凝固成永恒。
这个碟状的小山就是伊通大孤山,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7座火山之一,这7座火山彼此相隔甚远,因此,虽然被称作“火山群”,却一眼看不出“群像”,反而显得每座火山都孤零零的。“大孤山”的取名也许就是在形容它的孤单吧。大孤山是伊通火山群中最大的一座火山,满语名为“阿勒坦额墨勒”,意思是金色的马鞍子。
龙岗火山群:闯入火山锥与玛珥湖扎堆的迷宫
后来,我从资料上得知,我在飞机上看到的那一幕神奇的景象,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辉南县、靖宇县和抚松县一带,我所见到的那些近圆形的小突出或圆形凹陷,就是当地密布的火山地貌。
我所生活的地方很少见到火山地貌,对火山的印象就只有像日本富士山那样的圆锥形态:又高大又挺拔的那种锥体。然而我从高空看到的那些突起,像是缩小版的富士山,很Q很可爱。为此,我对实地去看一看它们生起了强烈的愿望。
长白山天池就像一个永恒的坐标,把火山锥和火山口湖的形象定位在了人们的心里。从山脚向天池攀登的时候,路边的景色与别处的山区别不大,直到临近天池时,火山熔岩的面目才显露出来——之前全被植物覆盖了。同理,天山坡面上的几条被流水切割的峡谷,也是观察火山特殊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的极好去处。摄影/线云强
吉林省近代主要火山分布图
当我驱车在辉南县、靖宇县和抚松县境内考察时,我发现自己落入了小山丘和起伏山地的包围之中。它们的数量多到我不敢相信,它们的形态也离经典锥形相差较远。
据资料称,在辉南县、靖宇县和抚松县境的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迄今一共发现了260多座火山锥!
所谓“火山锥”是火山活动中从地底喷出的物质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由于喷出物的性质、喷出量的多少和喷发的方式上总有差别,火山锥的样貌也就有了千差万别:圆锥形、簸箕形、盾形、穹形、钟状、塌陷形、椅子形等。
经验积累了之后,我发现,所有这些火山锥的形态,都有一个近圆形的基座,不论后天的风化作用做了什么,那个浑圆的基础总还在,因此我们才能够一眼望见那像蟹眼一般突出在地表的火山锥。这一带的火山锥都不高,高度在200—400米之间,它们很像是生长或者附着在起伏的地表之上,有时候,我们很难把它们和地形自身的起伏区分开。对于一个平常极少见到火山的人来说,在公路边时不时认出一个不起眼的小火山锥,那种惊喜,是溢于言表的。
这一带不仅仅有密集的火山锥,还有若干相距不远的火山湖。我印象中的火山湖,是像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那样的,在高大火山锥的顶部充水形成的湖。然而这种火山湖的模式在吉林省辉南县也被打破了。这里共分布着170余处火山遗迹,其中有十几处火山遗迹是以火山口湖的形态存在着,其余的都是火山锥。当地人把这些火山口湖称作“龙湾”,其实它们有一个学名:“玛珥湖”。龙岗火山口湖群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大的火山口湖群,这一带也是我国火山和火山口湖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
十五道沟峡谷(上图)和锦江大峡谷(下图)是长白山地区的两条最容易观察到火山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遗迹的地方。十五道沟峡谷属于望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望天鹅火山锥上切开的最大的一条峡谷,在峡谷里,能看到许多处岩浆在流动时遇冷凝结而成的大石柱结理,有横向、有竖向,还有扭曲翻转的。与这里不同的是,锦江大峡谷里的火山地貌如同奇幻石质峰丛,那个峡谷是在厚层的火山熔岩上切割出来的,让我们领略到火山地貌的另一种风情。摄影/陆晓路
锦江大峡谷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前面说的天池就是其中一类,龙岗火山口湖则属于另一类:玛珥湖。这种湖泊多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一般200米—300米;周围的火山口壁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高,火山口壁的顶部比较平缓,水深数十米。说得通俗一些,玛珥湖在形成时,地底下有沸腾的热水喷射上来,从而像是在平地上形成了一个爆破口,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火山渣并不多,只在爆破口周围散落了一些,所以没有形成高大的火山锥,火山活动停止之后,爆破口开始积水,最终形成玛珥湖。
龙岗的玛珥湖和火山锥密集伴生着,那是因为在大约20万年前,这里发生过强烈的火山活动。我们甚至能够想象出当时的景象:大地被地底的岩浆烘烤着,已经接近融化了,沸腾的岩浆把岩层里的地下水也加热到了沸腾的状态,一旦地表岩层出现薄弱的地方,地下的热水、热汽、热岩浆就乘虚而上,冲出地表。那时候,这里烟雾迷漫,地表遍布“出气孔”,随时都有热水、热汽、热渣从地下喷出来。当火山活动自距今1万年前完全平息之后,十几个平均水深50米左右、最深处达100米的玛珥湖才渐渐形成。
我在飞机上看到的场景中,就有玛珥湖,从空中看,它们就像耳朵眼儿一样,圆形岸线很完整。站在地面上看它们,也同样被那完整的边缘所吸引。
长白山天池火山锥和望天鹅火山锥在这张卫星影像里看得十分清楚。十五道沟峡谷如一道疤痕,从望天鹅火山锥上划下来,望天鹅火山锥南麓的鸭绿江上游,汇集了火山泉水之后,向西南方向流去。
长白山火山群:深入火山锥的内部解剖岩浆的机理
龙岗火山群就在长白山这座巨型火山的脚下,可以想象一下,当地底大部分力量都从长白山火山口释放掉之后,那些山麓区的、不太强的地核热力就在龙岗一带寻找到了发泄的出口。从龙岗出发,我们驱车直上长白山天池,心里期待着能看到与在龙岗所见不同的火山遗迹——长白山才是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的火山模样:宏伟、高大、锥形明显、火山口湖神秘巨大。然而,这些都是远观的景象,离近了之后,长白山的火山形象就全然看不见了,我还会有新发现吗?
首先要去拜访天池,这是来长白山的外地人必做的一件事。起初还不觉得怎样,待到越接近天池,山路两旁的景象就越显得奇特:林木早已由高大乔木演变为低矮灌木,到天池下边,干脆片草不长了,只有灰色、白色和黄色的火山灰和多孔的火山石碎屑。山石的样貌,除了被风吹雨淋以外,几乎和锥体刚刚形成时没有太大改变:该是尖峰突起之处,依然尖峰突起,该是碎石漫坡的地方,还是碎石漫坡。我捡起几块火山石,有的很轻,有的密度大一些,但都是多孔的,记录着它们的“出身”。
伊通火山群里有七座火山锥,因布局很像北斗七星,所以被叫作“七星山”。
七星山里的7座火山锥既无明显的熔岩流和熔岩被,也没有火山口、火山湖等,它们由于特殊的生成机制而拥有着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石林。走进并登上其中任一座火山,你都会看到密集的石柱几乎呈竖直排列,有时弯曲变形,但大趋势都是直立的——这些石柱结构的形成,就是岩浆从地下“挤”出来时冷凝造成的。这类火山形成机制所造成的火山地貌,世所罕见。
东尖山
马鞍山
大孤山
北尖山
西尖山
莫里青山
小孤山
自天池而下,我们绕到了位于天池西坡的锦江大峡谷,锦江在下游注入了松花江,它在长白山里流淌时切割出一条峡谷,这条峡谷十分别致:两岸尽是深灰色质密的火山熔岩。也就是说,长白山在喷发时所喷出的地下熔化的岩浆,在下落到地表并堆积起来之后,就成为了今天的长白山主体,锦江,就是在这块巨型火山熔岩堆积体上切割流下的。
所以,我们在锦江大峡谷里,能见到火山熔岩经风化作用之后所能形成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由于熔岩自身存在很多裂缝,流水冲刷和寒冻作用对岩石又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割裂分解,所以,锦江两岸多数地带是坡陡如削的悬崖绝壁,峡谷之中耸立着奇特的熔岩石峰林。
有资料称:锦江大峡谷全长70公里,平均深80多米、宽100多米,呈V字形,被誉为“火山天然熔岩盆景园”。
距离锦江大峡谷不远的长白山第二主峰望天鹅也是一座与天池主峰同类的火山锥,但是,它在喷发时没有形成完整的火山口,俗称“破火山口”,所以没有积水,如今成为林木郁闭的原始山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鸭绿江由望天鹅主峰南坡发源,一路接纳二十几条支流向西南流去。其中位于望天鹅主峰南坡的十五道沟峡谷,被当地人开发出来供人们观赏火山景观的奇妙和多样。
辉南县和靖宇县境内玛珥湖的分布密度是国内最大的。从卫星影像中,你能真切感受到当地火山活动遗迹的密集。玛珥湖的特点很直观:它们都有光滑的岸线,近圆形,两岸地势微高于湖面。玛珥湖因被山势围合,所以往往风平浪静,可以用“静谧”来形容。同时,玛珥湖的水深又比较大,因此带有“神秘”的色彩。当地人称玛珥湖为“龙湾”,称龙湾集中的丘陵区为“龙岗”,这正是人们对湖水的神秘性作出的反应。图为大龙湾 摄影/杨孝
小龙湾 摄影/陈旭升
旱湾 摄影/陈旭升
十五道沟也如同锦江大峡谷一样,是水流在火山面坡上切割出来的峡谷。然而,十五道沟里的火山岩地貌显出了极多样的变化:有熔岩、有组群巨大的柱状节理石柱、有严重扭曲变形的岩层。究其机理,这里的岩石并不全是火山喷发时淋出的熔岩。这里的水流切出的岩层剖面,暴露了火山喷发时在地表以下岩浆的流动、受阻、凝结的全过程,看到它们,都能感受到地层深部生发的力量。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龙岗火山群遥感影像图
伊通火山群:欣赏平原上的孤立火山锥之美
我原以为,龙岗火山群和长白山深处的火山地貌,就已经容纳了吉林省全部的火山遗迹类型,没想到,当我驱车沿高速公路从辉南县往长春市方向走的时候,忽然被公路西侧一个奇怪的景象所吸引:夕阳西下之时,斜阳映照的平原上,零星冒出几个底部浑圆上部尖耸的小山,凭着这几天考察火山遗迹所训练出来的直觉,我感到那些小山也是火山锥。我当即决定离开高速公路,向那几个火山锥的方向开去。路标指示,这里是伊通满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这里就是伊通火山群所在的位置。这里共分布有16座火山锥,但由于每个火山锥之间的距离都很远,所以目力所及只能望见两三个。伊通火山的美,与龙岗火山群和长白山火山地貌不同,这里是平展展的大平原,任何地形上的突起都是很显眼的,就是在这平坦的大地上,这儿一个、那儿一个,冒出钟乳一般的小山,既可爱又调皮。
伊通火山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保护了起来,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总面积764.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就是这16座火山锥。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外行人是看不懂的,我们只能看到伊通火山锥形态的可爱和奇妙,我们却不知道,这个火山景观是由基性玄武岩“侵出式”这一独特的火山成因机制所造就的。
根据摄影师的回忆,这张照片拍摄于自北京到延吉的民航飞机飞临龙岗火山群上方的时候。由于光线强烈,摄影师在当时没看清地面上有什么异样。然而当他开始整理照片时,才发现了这张照片的亮点——你看出来了吗?摄影/王宁
“侵出式”,顾名思义,与“喷发式”不同,指的是地下热熔的岩浆像挤牙膏一样沿地表的薄弱之处挤出来。随着岩浆挤出地表,它们的温度便也急速下降,于是我们在伊通火山锥的破开之处,就能见到岩层上密集的柱状结理——这是玄武岩遇冷凝结时的结理结构。
在伊通火山群所在的地方,岩浆活跃度不如东南边的龙岗和长白山,所以,这里的岩浆没有喷出地表,而是采取了温和的方式:挤。这种火山活动现象给科学家们研究地质活动机理和过程,提供了极好的样本。普通人如我,就只能远远地观赏这些孤零零的小火山锥景观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美了。
本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4月
撰文/卓伊 摄影/孙鑫 等
责任编辑/刘晶 图片编辑/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