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不花钱,哄自己开心的18个好习惯 ·  2 天前  
书单来了  ·  眼看我即将在职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结果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6分钟看完《自卑与超越》,活出全新的自己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2-25 19:56

正文

【精读君曰】


自卑,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然而,自卑就意味着会给个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吗?


答案是否定的。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指出: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六分钟看完《自卑与超越》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一只水饺跳过去,微信公众号ID: aiyuedu_xmu


前阵子有篇文章很火,叫《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作者是复旦大学一名才女,她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我是在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原来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心里也是在自卑的。


如果不接下去看这篇文章后面的内容,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你很难明白那么优秀的人为什么还会自卑。


在我们的认知中,自卑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优秀的人自信、从容、闪闪发光,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你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上,人人都有自卑感。关于这一点,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自卑与超越》)中就有深刻的论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所以,所谓的优秀是相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眼里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看到了比他更优秀的人,觉得自己不如他们,因此产生自卑感是很正常的。难怪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那你努力还有什么用。。



好吧,散播毒鸡汤是不对的,请自动忽略后半句。


不过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自卑感是有好处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越自卑越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即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


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一概念定义如下: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通常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会刺激你上进,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消除自卑感,从而获得优越感。


比如你英语口语不好,在马云大大面前深感自卑,怎么办?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于是开始奋发向上。闻鸡起舞、凿壁偷光、三更起五更眠……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你口语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已经和马云不相上下,这时候你便消除了自卑感。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没钱,在马云面前深感自卑,怎么办?


显然,作为绝大多数人的我们,是很难比马云有钱的,因此你无法消除这个自卑感,每次和马云谈到钱的时候你都会感到自卑。




为了获得优越感,有的人会自欺欺人,他不去正视这一事实,然后说自己比马云帅,采用虚荣的方式来增加优越感掩盖问题,但内心的自卑感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时候他就有自卑情结。


对于这一现象,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为了摆脱自卑感,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断累积。


也就是说,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会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自卑感并非越多越好,一定程度的自卑可以促使你追求优越感而实现进步,但当自卑感太多自己无法解决时便会产生自卑情结,通过错误的方式去获得优越感。


那么问题就来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优越感才是正确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说的。


追求优越感


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如果你现在能看懂上面这段话,那么你很牛逼。因为想要真正理解它,我们还需要介绍阿德勒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而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即优越感。在本书中,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是指实现自身完美所做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要超越他人。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了口语水平,即使并没有赶上马云,你也能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优越感,而并不是超过他然后炫耀自己比他厉害从而获得优越感,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真正的生命意义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无法评判到底谁说的才是绝对正确的,但凡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相对有理,我们就不能判定为绝对错误。


对于生命的意义,作者首先提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


1、我与地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依靠地球所提供的资源生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2、我与他人/种族:任何人都是人类族系的一员,每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


3、我和她:这一问题涉及爱情和婚姻。人类有两种性别,男和女。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避开爱情和婚姻这一问题。


而这三大问题可以具象为三个疑问:


1、在地球的有限资源限制下,为了永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


2、为了与人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应该获得怎样的定位和身份?


3、面对“人有男女”和“人类延续依赖于爱与婚姻”这一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我?


所以,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比如,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遭遇挫折,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平平庸庸,并且不善交际,朋友很少,他觉得与同伴交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那么生活对于他来说就是痛苦而危险的事。


而如果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很广,事业有成,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他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充满创造性的。


所以,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不是感觉话题太大,一下子上升到了人类发展的高度,小心脏有点受不了啊。。




然而吐槽归吐槽,如果要谈人生的意义,还真就那么回事。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望九之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文章的最后,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古往今来,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离不开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那些赋予人生以个人意义的人,他们的人生就此走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因此作者说: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


至此我们就能理解前面的话了,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对此,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难道贡献自己,与他人合作,就是生命的真谛吗?如果仅仅看中对他人的贡献,以他人利益为重,那我们自己的利益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个体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体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作者说:


我们并不是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要想生存,必须寻得他人的帮助,与别人发生联系。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要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


可能现在你对此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们目前的社会运行良好,你觉得一切理所当然。那么,你试着假想一个情境,即从此刻开始我们整个社会每个人都独自行动,不再合作,会发生什么?


就以最简单的吃饭为例。你想下饭馆,没人给你做,想自己做需要买菜,没人卖给你,即使你不吃菜,只做饭,但做饭也需要用电或燃气,然而没人给供电供气,所以结论就是你必然吃不上饭,这才是真正的细思极恐。




事实上,人类在大自然中身体条件可以称得上是最弱的,但为何能够站上食物链的顶端?我想除了拥有智慧的大脑外,也绝对离不开分工合作。


因此,对于前面的问题——以他人利益为重,那我们自己的利益怎么办?正确的答案是两者并不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


算了,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让我们来点通俗的解释。假设你是一名老师,你向学生传播知识,倾囊相授。学生学有所成,开了一家餐饮企业,牢记你的教诲,以顾客利益为重。


有一天你去下馆子,进了这家店,体验到了上帝的服务待遇,并享受了一顿美餐,那么此时你的付出就得到了回报,这便是合作的好处,讲功利点就是互利共赢。


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情况更有可能是这样的:你帮助了A,A帮助了B,B帮助了C……最后W帮助了你。


所以作者认为,缺乏合作意识,难以融入社会,不懂得寻求帮助,也不主动帮助他人,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可言。


后话


虽然本书名为《自卑与超越》,但实际上关于自卑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由于阿德勒本身师从弗洛伊德,因此在书中他也用了几个章节对梦和记忆进行探讨,并阐述了自己对于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的观点。


然而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关于自卑和生命意义的部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而中文名译为《自卑与超越》的原因吧。


最后,关于本书有一点需要理性看待,那就是作者十分强调合作,认为孤独是有害的。这我就不认同了,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人必然是孤独的,因为研究表明,在群体中人的智商会降低。


所以,对于合作还是保持孤独,我认为还是应该用《少有人走的路》中保持平衡的法则来处理。




↓↓↓点击
阅读原文获取100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