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貌貌狼 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ID:cjlydaily)
技术究竟是满足了需求,还是刺激了欲望?这是切实困扰着中国商业利益和道德的二律背反。争议不断的趣店,在最近几天经历了疯狂的上市之旅后,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互联网金融是否存在道德“原罪”呢?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8日上午,金融科技公司趣店正式登陆纽交所,开盘价为34.35美元,较之24美元的IPO价格大涨43.1%,
这多少令关注者感到意外,按照这一数据计算,
趣店成为一举突破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虽然当日晚些时候趣店股价走低,收盘报收每股29.18美元,趣店的市值依然有96.25亿美元之多,不仅超过了此前在美股上市的宜人贷、信而富两家公司,更一举超过了大洋彼岸中国境内部分上市银行,远远突破了业界预期。
真正能够引发趣店IPO大受追捧的是公司飞速增长的业绩。
2017年上半年,趣店总营收达到18.3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2亿相比增长393%,趣店实现实际净利润9.74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698%,整个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这家公司不过成立3年,而2015年还出现净亏损2.33亿元。
能够实现如此惊人的增长,它究竟是做什么的?企业公开信息显示,这是一家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
主要提供的是小额信用借款和商业分期业务。
小额贷就像是蚂蚁借呗,指纯线上的,不限用途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消费分期则类似于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是基于具体的消费场景分期付款,比如买手机等等。
趣店等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银行不同,借款金额平均几千元,针对的用户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人群。这些人群往往因为还款能力弱,而被排除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体系之外,包括农村和低线城市居民、学生和刚刚就业的白领等等,
这些人提前消费的欲望强烈,习惯使用网购平台,且人数众多,部分人的消费水平甚至远远超出了还款能力。
那么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又是如何从这些人手中攫取财富的呢?
消费贷的模式和理念决定了这是一种高违约风险的产品。趣店的招股说明书指出,趣店不良贷款率低于0.5%,但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坏账率,要明显高于这一水平。
美国消费金融保护局(CFPB)的研究数据表明,23%的网络贷款借贷人,在借款18个月后面临账户关闭的问题。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说法,同行业大型平台初期坏账率可以高达50%,但互联网金融平台依然有利可图。
实际上,只要借贷利率足够高,就可以覆盖较高的坏账率,实现盈利。
根据趣店的公开信息,平台总体利率水平低于36%,这也是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的利率天花板,但如今消费金融获客成本大幅上升,36%的利润基本上难以支撑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利润,
这种高利率就要通过抽取服务费的形式实现。
这也是此前P2P、校园贷等产品的常用手段。
如果逾期还款,这种利息就会转为复利的形式,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驴打滚儿”。这对于平台来说是无尽的利润,但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惩罚性的利息是不可接受的。
当用户的资金无法覆盖自己的债务,逾期是必然的,用户的资金越是不足,债务的漏洞就越大,最终就有可能被债务拖垮。
但
不管怎样,这种外部性都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
消费贷利息极高,本身就只能针对有还款能力的人,服务于短期的消费需求,它的单笔资金额度应当非常小,这样才最有可能有效规避风险。
然而参与现金贷的人往往粘性很高,这些人还款能力弱,一般最开始只是过度使用分期付,当自身的财务窟窿捅得太大,收入现金流无法填补债务的时候,只能再去其它的平台借来更多现金填补漏洞,这样的窟窿当然是填不完的。这在小额贷领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戏码了。
放贷活动的收益来源于贷款利息,这看上去好像是“钱生钱”,但实际上
利息只是人们对于资产不确定性的一种补偿而已。
一个人如果手中有100万元资金,为什么他不选择消费,不选择吃喝玩乐,而是要把这笔钱投资给某家公司,或是购买某个理财产品呢?要知道在他持有这笔资产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人们因为惧怕风险,都不愿意延迟消费,因此,当我们使用别人的资产时,要对这些风险作出补偿。这100万被用来投资造纸厂,就不能用来投资酿酒厂,谁能保证造纸厂的经济效益就一定比酿酒厂高呢?一份资产被用来做这件事,就不能用来被做其它事,这就是资产的机会成本。
资金并非本来就具有增长的属性,利润只是为了应对资产的不确定性而做出的补偿。
从这个意义上说,
消费贷的利息,取决于借款消费的紧迫感,消费的意愿越强,借出的消费资金越能够得到更好的收益回报。
很显然,在消费贷领域,这种紧迫感因为刺激而产生,并且放大了。
我们通常认为,金融工具作为一种消费工具,是服务于人的消费活动的,换句话说,
是先有了消费的需求,然后才用金融产品满足这种需求,并且支付一定的利息作为补偿。
但互联网金融却不是这种
“需求——满足”
模式,而是一种
“刺激——反应”
模式。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如果没有个人收入作为尺度,
这种对于物质的需求会变得无限膨胀,消费贷恰恰掩盖了这一矛盾,它会在短期内提升人的支付能力,而且门槛很低,这就是对人的刺激,将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开发”出来。
但借了钱毕竟是要还的,当一切假象都落空,最后只能泥足深陷,想要上岸可就难了,这种模式,或许就是互联网金融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的“原罪”。
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就如同一家银行,它必须遵循“大数法则”:
在坏账率较低的情况下,只有一部分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还可以维持正常运转,但当坏账达到一定比率,银行一定会出现资金困难,引发系统性危机。
今年全国金融工作的核心就在于“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当下,加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不仅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措施,也是预防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不管互联网金融是否有模式的“原罪”,我们都应该对金融工具保持敬畏之心。
而作为消费者来说,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保证个人财产的安全,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物质丰富社会里聪明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