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他破格进入黄埔军校,演讲天才,23岁牺牲,毛 ... ·  昨天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童强:从士族到进士——古代艺术家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无关审美:技术缺陷才是古中国缺乏砖石建筑的根本原因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7-30 11:47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建筑技术升级?


中国古代建筑向来以木质结构为主体,除了城墙外极少有规模宏大的砖石建筑。 这一点被不少人视作自然形成的文化特色,甚至有人煞有其事地将之解释为古人不需要大型砖石建筑。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中国古代之所以缺少高大的砖石建筑, 主要还是由于技术缺失导致的!


巴黎圣母院的不坏金身

顶层失火的巴黎圣母院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然起火。 用于维修的木质脚手架和教堂的木质屋顶一起被引燃,几乎把原本突起的部分烧成了平地。所幸圣母院的主体结构是石料,木材燃烧并未对其造成致命损伤。


火灾发生后,全世界都在关注巴黎圣母院的受损情况。因为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教堂,不仅代表着欧洲中世纪艺术和文化,同时也是人类建筑技术的象征。 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 13 世纪,欧洲人已利用复杂的建筑技术,完成这样一座高达 35 米的庞然大物。 其背后蕴藏的智慧令人赞叹!


火灾过后 巴黎圣母院的主体依然完好


不过,像巴黎圣母院这样宏伟的砖石建筑也并非只存在于欧洲。 东方的中东和印度也都有类似规模的砖石结构建筑。只有东亚相对例外,中国传统建筑很少有砖石建筑的身影。


很多人将这种差异解释为环境选择。举得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为主氛围,乃是古人基于平原多树少石环境才发展出来了的自然选择。 这种观点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却忽略了砖石建筑的实用价值。 况且和多数人想象不同,中国古人对砖石建筑一直都有需求。


伊朗伊斯法罕的伊玛目清真寺 落成于1638年


印度阿格拉的泰姬陵 完工于 1653 年


大名鼎鼎的紫禁城 完工于1420年


毫不显眼的古中国砖石建筑

1985年在洛阳出土的西汉中晚期砖石墓


早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就出现了粗糙的拱券技术, 并能利用砖石材料搭建没有木梁的地下墓穴。说明砖石建筑技术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市场和相关运用。


所谓拱券,指的是将建筑材料拼搭为圆弧形。 这种结构可以把顶部建材的垂直压力,转化为施加在两端墙壁上的侧向压力。即便没有支撑屋顶的横梁,拱券也能形成封闭的室内效果。因为砖石的承压能力远超木材,所以多数拱券都采用砖石为原料。

典型的几种古典 拱券 样式 王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壁画墓


到了东汉时期,中国工匠掌握了更加精准的拱券技术。 不但能修建规整的圆弧拱,还能利用拱券之间的相互交叉,修建类似于穹顶的结构。在当时的岭南一带,甚至出现了带球形穹顶的墓室。


此后,一直到南北朝后期,北方地区又出现了带“橄榄顶”的墓室。 这种穹顶的整体结构更接近橄榄球,其承重效果好于球体,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穹顶。


甘肃武威市东汉时期 雷台汉墓的穹顶


南京江宁市三国东吴大墓的穹顶


不过,元朝以前都没有发现有将“穹顶”技术应用于地面建筑。 中国工匠在需要“无梁建筑”时,似乎更偏爱“叠涩拱”结构。


所谓叠涩,就是把砖石材料一层层水平堆叠。 每层都向内收拢,最终在顶部合并为一个“假券”。叠涩结构比拱券结构更原始,也更节约建材,但缺点同样非常明显。叠涩结构受到的剪切力比拱券结构大很多,而砖石的抗剪能力弱,所以叠涩结构的跨度比较小。


河北出土的 北齐湾漳北朝大墓就有半球穹顶


河北保定的 曲阳县唐代田庄大墓


第一道技术难关--大跨度拱券

唐朝田庄大墓的内部结构


中国工匠在修建地面建筑时之所以偏爱叠涩结构,第一个原因是缺少“大跨度拱券”技术。 正常情况下,地面建筑对采光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修建成砖石墓室的形式,采光效果将接近于 0 。要避免采光不足,必须先用大跨度拱券把屋顶抬高,再利用拱券腾出的立面空间增加采光窗口。例如,古罗马时代修建的“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就直接把“筒形拱券”当成了一部分“屋顶”。


但中国工匠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处理不好大跨度正圆拱问题。 因为正圆拱越接近拱顶,侧向压力越接近 0 度。这就使得正圆拱的“拱顶”部分比较脆弱。当正圆拱的跨度增大时,侧向压力接近 0 度的部分也会随之增加。例如,北宋时期修建的“福寿沟”,就有一段跨度较大的正圆拱地下水道。为了加固结构,不得不在拱顶附近增加支撑用的立柱。


北宋时期修建的 福寿沟


以古代的技术水平,要解决“正圆拱”的问题只有两个选择:


首先是使用体积更大、质量更好的建材。 古罗马时出现的大跨度正圆拱,就是用优良的巨型石材修建的。这些拱券能负担惊人的重量,拥有极佳的建筑强度。


罗马的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完工于 312 年


完工于6世纪晚期的 赵州桥


中国当然也有类似的例子。 隋朝大业年间修建的赵州桥就是一段正圆的“圆弧”。 其拱券的净跨度长达 37.02 米,使用的建材也是大型石料。但水面上的石拱桥和地面上的大型砖石建筑,在施工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石拱桥的起始高度往往比河岸更矮,拱券中央上翘的部分相对河岸最多只有几米高,所以石料的搬运难度比较低。但在地面建造大型砖石建筑,经常要修建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高度。因此施工者还必须使用起重机技术,才能把几吨重的大型石材运往高处。


很不幸,起重机恰恰是中国古代欠缺的关键工具。 所以,古代中国工匠在修建地面上的大型砖石建筑时,更喜欢强度偏低的小块石材或砖材。


另一个方案则是增加拱券的“高跨比”,使其大于 0.5 。 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侧向压力的角度,提高拱券的结构强度。


但大高跨比拱券和正圆拱的测绘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为正圆周长上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正圆拱上每一块楔形建材的规格也必须相同。利用简单的正圆几何,我们很容易计算出正圆拱的各项数据。然而在大高跨比拱券方面,其周长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相等。要确定椭圆拱和楔形建材的具体形状,必须研究全新的测绘方法。


约旦的 哈德良拱门 修建于129年


古罗马广场上的塞维鲁凯旋门 修建于203年


非常遗憾,元朝以前的中国工匠一直都没有掌握关于大高跨比拱券的测绘技术。 当拱券跨度较小时,只需要加工少量建材。所以凭借视觉和经验,中国工匠尚能修建出勉强合格的椭圆拱。一旦要修建大跨度椭圆拱,就会涉及到海量的材料加工。仅凭视觉和经验也无法奏效。


由于无法修建大高跨比拱券,元朝以前的多数中国城市只能用木梁为支撑,修建矩形城门。 少数城门采用了砖石拱,但因为是正圆拱,所以跨度还是很小。 一直到元代后期,中国才出现了最早的大跨度椭圆拱。 这显然和当时的大量西域色目工匠东来,以及《几何原本》的首次传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比陆上建筑 在水面的桥梁建造 拱券更容易


今人复原的古罗马起重机


元朝工匠之所以能修建大跨度椭圆拱,也和三心拱技术的出现密切相关。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绘制高跨比大于 0.5 的近似“椭圆拱”,还能计算出椭圆拱上每一块楔形建材的形状。这种技术对之后的明朝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南京、北京和西安等城市的城门,以及皇帝与藩王的陵墓,都采用了三心拱技术。在此基础上,明朝工匠还修建了中国最早的房屋式筒拱建筑--灵谷寺无梁殿。


到了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的明朝后期,又出现了把“筒拱”抬高的新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空间更高,规模也显得更宏伟。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无梁殿就是其中典型。


清明上河图中 的宋朝木梁城门

“三心拱”的测绘过程


杭州的凤山水城门 修建时间约在14世纪的元朝后期


完工于公元 1375 年的 南京中华门


第二道技术难关--穹顶基座

明朝纯砖石结构的 空心敌台


不过,建筑直接使用筒拱做房顶,在采光方面还是不够完美的。 因为这类建筑只能在筒拱的两端和下方开拱,而且空间不能太宽。否则支撑筒拱的承重墙会被巨大的侧推力挤垮。这也导致该类建筑的采光不足,太阳位置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室内的照明度。前文提到的灵谷寺无梁殿和显通寺无梁殿,在采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瑕疵。


古罗马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十字拱”。 这种结构可以把拱券产生的侧推力集中在四根基柱上,节省了承重墙,也大幅度提高了采光效果。


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过 十字拱结构


另一个思路是采用“半球穹窿”作为屋顶。 让下方的承重拱形成一个多边形结构,把屋顶抬高。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建筑的多个方向上开出拱窗。


到明朝晚期,特别是16-17世纪间的万历时期,中国又诞生了一批圆顶无梁殿。 只用四处支柱就能撑起圆顶,拥有不错的采光效果。这种建筑的外观多数被修饰成“砖木建筑”,但实际上并没有使用木材,也是货真价实的砖石圆顶建筑。


元朝的著名砖石建筑梳妆楼 采用的就是这个思路


山西永济的万固寺无梁殿 完工于1594年


但无论是元代的梳妆楼还是明代的圆顶无梁殿,其建筑规模和欧洲同类建筑都有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材料因素外,主要和圆顶基座的“转角”结构有关。


随着圆顶穹窿的规模越来越大,它的水平推力也会越来越强。 要对抗这种推力,就必须加强承重墙的厚度,减少承重拱的宽度。梳妆楼在四角采用了“内角拱”结构。受制于穹顶侧推力的影响,穹顶下方的拱券跨度不能太宽,圆顶的规模也就受到了限制。个别明朝建筑,例如峨眉山的万年寺无梁殿,也采用了类似于拱券的形式来处理转角结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