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言
趣味生活多面手。 这里的宗旨是:让生活更有趣,让有趣更有意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方空间  ·  新作︱南川石舍:不寻常的自然 / ... ·  昨天  
建E室内设计网  ·  审美提升 | Studio Asaï 野兽派的细腻 ·  昨天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靖江滨江新城长阳邻里中心 ·  2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华南理工新作|云南思茅一小古城校区 ·  3 天前  
有方空间  ·  新作|井冈山演艺中心提升改造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言

温言干货:怎样花1/3的钱和时间,让孩子英语启蒙成功

温言  · 公众号  ·  · 2019-05-31 07:03

正文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 317 篇文章。 温言, 公众号ID:wenyanhello。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 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7年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在启蒙路上,我总和大家说的一句话是 “还不晚,别着急” 这话是说给其他人的,其实也是安慰我自己的。

从我家四代人的学习的经验看, 大家多少都会说英语:

有些人的语言能力是全方位的强,比如我表妹(几乎就是美国人了);也有人的语言只是“一条腿长”,比如我爷爷,书面英语厉害;有人是哑巴英语,但出国旅行出差没问题,比如我爸;还有人全凭胆大,比如我娃和老公,词汇有限,全凭敢说...

这些说明在英语学习的目标前,是有千千万万条道路的。 尽管每个人起步年龄、采取的方法截然不同,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都能在英语路上各自达成了期待的目标。

说回到我们在家给孩子启蒙英语,只要在符合孩子成长发育的科学基础上,其实选哪一条、坚定地走下去,其实都能抵达成功。


低成本投入,只要方法科学,也能在幼儿园进入初章阅读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8000字的英语启蒙干货,聊聊我 实践低成本英语启蒙 的经验和心得:


1 承认99%的孩子是普娃,自己先探路

这是第一步,它能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不至于在开始启蒙后,一看到别人“比自己超前了”,就恐慌不已。 毕竟对于学龄前孩子而言,身心健康发育才是头等大事。

以我的孩子为例,我基本没观察到他有什么过人天赋。 如果非要说他擅长做什么,依我看,他从小就特别擅长玩。

比起那些一两岁就能伶俐说话、乖乖亲子阅读、开启教育之路的娃娃们,我家娃做啥都稍慢一些,两岁多才说话利落,三岁才能不撕书,学习,我们之前都没敢想过。

孩子四岁的时候,我决定给他英语启蒙,所以先自己买了不少书。但因为那时候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也缺乏辨识力,也毫无实践经验, 所以对但凡书中提到的内容都照单全收,不会判断对错。

正好幼儿园开始有些简单的英语儿歌、动画片,自己就想着可以在家里配合启蒙,不是事倍功半么?

于是我和很多妈妈一样,信奉“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二话不说,先花几千块买了一堆素材,包括英文版的鹅妈妈童谣配 CD ,从台湾代购的巧虎泡泡英文,台湾那几个英语启蒙作者推荐的书单原版绘本

当时读了一堆英语启蒙的书,最后牢牢印在脑子里的只有三个字“磨耳朵” 。我就开始给孩子天天放经典的英文歌谣…

现在想来,那时候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是: 如果能用磨耳朵这种方式就达到效果,那真是太轻松了…

现实是: 我们磨了很久的耳朵也没啥效果,但粗心的我并没有发现有啥不对。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 磨耳朵也分有效输入和无效输入,很遗憾,当时我选的童谣难度高,做的就是无效输入…

2 定下第一个小目标:听懂100个词

这时我在别人推荐下读了盖兆泉的书,也放弃听那几张难的童谣CD了,反正我和孩子其实都不太喜欢听。

盖兆泉书里讲了很多内容,除了 有效输入 的概念外, 我记住的很有限,就记住了另一条:要先给孩子积累2000听力词汇,再去上外教课。

这点对我家而言,算是最简单的一步。

我的目标也没定太高,反正一个都不会,就先听懂 100 个词吧。

作法也很简单,就是在丰富的生活场景、亲子共读场景里,随时添加进最最简单的单词。

比如互相打招呼: hello! , 再见 bye bye, 睡前亲亲孩子说 :nighty night~. 然后一起唱些 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 这些好听又有 TPR 词汇的歌——很快最简单的 100 个词就搞定了。

3 开始有启蒙路线规划的意识

很多父母一上来就能有规划意识,这是很好的。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光有规划的意识是不够的。只有你开始真正实践了, 哪怕是最微小简单的实践,比如一起唱儿歌,蹦英文单词, 才能真正清楚你的规划是否是正确可行的。

我也是直到真正实践起来、积累了那些最简单的词汇后,才懂得了该怎样规划。

但是之前读的盖兆泉书里的内容已经忘光了,于是我又读了一遍书, 认真划线了对自己有用的关键行动点。

第二遍读书,我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步骤:

继续依靠多元方式,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在积累到一定词汇量(比如800-1000个),再考虑送去外面的培训班。


有了之前积累 100 个词汇的经验,我开始向着 1000 个单词进军。 根据书和经验贴,我做出了如下规划:

在每天起居生活中用 TPR 的方法学习单词;

在一直持续的睡前绘本阅读中,把一些最简单的词,替换成英文;

孩子每天都看 30 分钟动画片,给他替换成英文动画。

然后我就做起了白日梦:按我这个计划,两三个月就可以积累 1000 词啊,不是很简单的事儿么?

4 孩子抵触怎么办

然而我又失算了。

当我拿起绘本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旦加入英文,小孩便立刻洞察了我的心思:“别说英文!”“妈妈,讲中文!”“我要听中文的故事!”

当我拿出把之前的中文动画换成英文动画片,有遭遇了反对。此前我一直觉得看英文动画是一个杀手锏:又好玩,学得又快。


这下我彻底没了方法, 我翻了许多帖子和书后,发现好像别人家的孩子都特别乖、特别学霸,特别愿意配合他们妈妈学 。于是我只好延续之前的在场景中学单词。


有一次,我无意中拿出一本自己留学后从英国带回来的绘本,边念边翻译给孩子听,意外地发现他居然没有提出反对。

我一下子明白如何用英文读绘本孩子不反对了:

就是把全新的英文绘本当做故事来讲,而不是把孩子已经熟悉的中英文故事书,再用英文讲一遍。

试想即便是我们大人,假如你已经习惯了每天看中文书,突然有一天,别人把这些你喜欢的书都换成了英文,我们也不会好受吧。

那同样的方法是否就能引导孩子看英文动画了呢?

结果一尝试又失败了。

因为如果我挑的英文动画片很简单,孩子会说:太无聊了!可如果换成那些符合他心智、情节复杂的英文动画,他又根本看不懂。

没办法,我只能延续生活中积累和亲子阅读中积累两条了。


5 又做对了一个关键步骤:英语启蒙手帐

从这时起,我又做对了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把每天的进度记录下来。

因为我一直有记录亲子手帐,因此开始频繁教授单词、阅读中融入英文词汇后,我把绘本中那些最简单、最常用的句子、短语都挑出来,定期记录在手帐里。


一旦记录下来,生活中就能有意识地多去用。也完全不会忘掉。

期间我也尝试了其它各种累积单词的方法,比如用闪卡、买图画单词书 可以说, 我用过的任何一种方法,其实都有,但在这个初级阶段,不可能仅仅用一种单一的手段,就彻底解决词汇的问题。

6 报名课外班系统学习

在词汇积累到 500 左右的时候,我开始考虑挑一个合适的课外班。

当时我对课外班有 3 点要求:

第一要尽可能离家近,最好就在小区里,方便长期坚持,也不用太担心通勤安全;

第二希望有语音标准的外教可以把日常对话练起来;

第三希望可以开始教孩子字母和拼读,因为从那时我和孩子的配合来看,家里人教他就不太配合,同样的东西如果是老师教,却能乖乖学习。

事情就这样巧,我刚想到三点要求,幼儿园班里就有二宝妈攒外教班,在小区里上课,完全符合我想到那三个条件。于是我第一个加入。


可见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老天都会帮你。

但如果没有之前一系列的思考和行动,我其实也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找到合适自己的培训班。

自从开始了培训班后,我有一种一切步入正轨的感觉。在家基本就以读读英文绘本为主,孩子也不再反对了,一切渐入佳境。


7 第二次遭遇大挫折

没想到几个月后,老师下课找我,严肃地说:“请你每次下课后,给孩子复习。他是班上进度最慢的一个。 ”

我惊呆了,心里奔腾过一万头草泥马。

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谢当时外教的直言不讳, 如果不是他坦诚地指出问题所在,我还沉浸在把孩子交付给培训班,就能一劳永逸的幻觉中。

于是我开启了每次培训课后,都回家复习。

整个过程并不轻松, 因为这一代孩子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他会各种问我 :“ 妈妈,可是我今天已经上了一个半小时的英语课了!为什么还要学呢?”

我如果问:那你上课学的什么呀?

他就回答:我忘了。

所以每次复习都需要斗智斗勇。

长时间复习不可能,就零敲碎打地每次复习 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对的一件事就是: 我没有好高骛远,我愿意让孩子从5分钟的学习开始,我从不鄙视五分钟,哪怕只读五分钟也是有价值的。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养成了每天和孩子启蒙英语的习惯,启蒙时间也不长5-15分钟,长了他根本坐不住。然后我把进度记录进启蒙手帐里。(PS欢迎大家购买我的手帐书《幸福妈妈的亲子手帐术》,里面有讲怎么做英语启蒙手帐)

我的手帐书

我的英语启蒙记录表格


然后我继续在生活场景中,见缝插针地练习学过的内容,或者让老师给孩子发微信... 总之就是积累零敲碎打的学习机会...

事实证明:这个阶段的启蒙很基础,只要耕耘就有收获。 一个多月后,孩子就和其他小朋友同步了。

8 找到了累积听力词汇的捷径

这时一件偶然的事情,为我的英语启蒙注入了灵感。

网络上大家都在传自己给动画片配音的“作品”。我非常喜欢玩配音游戏,于是一个人配了粉红猪一家的音。发到朋友圈里,一晚上就有一百多个朋友点赞。

我突然想到: 既然孩子不肯看英文动画,也没有能力直接听英文的故事。就不如由我来给他讲双语故事,为他搭建可够到的阶梯吧!

于是我买了绘本和字幕稿,开始每天晚上抽一点时间,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录制故事:

我的步骤是先自己看一遍书,把孩子肯定会的英文对话用高光笔标出来,这部分录的时候直接读英文,然后再把一些还不会、但也很常见的对话、短语用另一个颜色标出来,这部分录的时候也是直接读英文,但会用中文解释一下,其余绝大部分台词都用中文讲出来。


这样粉红猪的英文绘本,就变成了一个个妈妈讲的粉红猪故事,不动声色地揉入了英文。 然后我买了一个那种老头老太太们遛弯时最喜欢带的小收音机。

录好后,我就把收音机给孩子说:“这里面都是妈妈给你讲的故事,妈妈下班晚回家,你就可以一边玩一边听!”


孩子听了一次后特别喜欢听,毕竟我是配音高手嘛!而且他听完一遍后,还会翻来覆去地循环听。

由于我下班比较晚 通常一进门看到的情景就是: 他一个人坐在大大的垫子上,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我的声音,一边玩乐高。中间要去喝水、上厕所,还提着收音机去。

听了大概一个月后,我发现再讲绘本的时候,即便偷偷隐去翻译,许多英文他明显能听懂了。

于是我又再录十几段音频故事,再加一些难度和新的单词进去...就这样,一点点地把难度调的越来越高。

这条路证明是可行的,因为在成功后,我又把这些分阶段录制的音频分给了身边几个朋友,她们的孩子也“特别抗拒”学英语和听英语。事实证明他们完全不排斥听这样的故事和这种“加工过的英文”,而且听力词汇获得了稳步增长!


9 突破沉默期

从开始启蒙的时候,我就多引导孩子和我对话。

但所谓的对话一直不成立,基本就是我说,他点头摇头,或者说 yes no, 再有就是我说英文,他用中文回答。总之就是无法用英语交流。

说实话,我的内心是失落的。但因为知道沉默期的存在,所以没有特别逼迫。

在听了几个月我录的音频后,有一天傍晚,我带着孩子和邻居一家在楼下玩。他突然很笨地摔了一大跤,所有人都哈哈大笑。结果他拍着自己的屁股,爬起来愤怒地朝我们喊: Hey! Don’t laugh! It’s not funny at all!

邻居一家非常惊讶,连忙询问我们是在哪里学的英文。 我心里清楚,这句话完全是根据 peppa 里录的音频现学现卖的。

从这句话开始,他语言的闸门似乎被击开了,沉默期终于被突破了。 虽然表达上存在很多问题,但终于敢用英文表达自己想说的了。

10 艰难的自然拼读启蒙

正当我又以为一切正渐入佳境 的时候。 外教课进入了 phonicsCVC 结构的学习, 每次课后回家复习变得艰辛起来。

我发现小孩明明已经会了每个字母的发音,却完全无法掌握连读。

比如 BAD B A D 都会发音,然后一脸读就会读“ dat ”或者“ BAT ”或者“ ted ”总之就是瞎读一气。 于是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该怎样连起来读,最后比赛谁读得快—— 费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自己拼对了。

当时学的教材是 hooked on phonics, 每节课都有一个几幅画和最简单单词组成的故事。

这样简单的故事,如果我来读,大概 20 秒就能读完,但他每次拼着读大概要十五分钟才能吭哧完。

有时候他看着单词就在嘴边,却憋红了脸怎么也说不出来,我就会在一旁鼓励:“对!说对了,大胆说出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这样一鼓励他似乎就能说出来。

就这样一点点啃食,每天也就读个十分钟,再配合教材自带的小书、市面上卖的 phonics 词卡,一个月后速度明显加快了。

我家一些常用绘本放在小书架上,有天孩子突然看着一本书,自己随口拼了出来: HOP ON POP.


我俩同时愣了一下,孩子好像突然自己明白了拼读的作用:这本书很久以前我给他读过几遍,因为不是连贯的故事,主要以看图片为主, 而这次自己看着封面上的单词自己拼出来,和他记忆中听到过的书名对上了,他完成了自然拼读中自拼 - 听音 - 辨意一个闭环,也明白了一些为啥让他学这些的意义。


顺着这个趋势,我在亲子阅读中加进了苏斯博士系列中最简单的两册: hop on pop , one apple two apples 这两本。

在学自然拼读之前,我虽然买了苏斯博士的书,但利用率始终非常低。从自然拼读开始,这些书才真正得以利用, 里面押韵的句式,无厘头的情节,搞笑鲜艳的画面,都让朗读过程不再枯燥。


我也发现: 孩子非常需要在“极度安全”的模式下朗读。这种安全感,其实是一种舒适区。

即便父母在孩子念英文时从不苛责,总是赞扬,实际在孩子开口说英文的时候,其实也无法像说母语那样毫无顾虑地能说出来。

观察到这一点后,我发明了一个简单的游戏:

让孩子从一页最最简单的页面开始读,一旦他觉得稍微难了,立刻喊 switch ,这样就由妈妈来接着读,等妈妈再读到简单的部分,再喊 switch , 换回孩子读。


这样营造了一个看似安全的环境。随着能力进展,需要 switch 的部分越来越少了,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下整本书了。

11 进入分级阅读

有了自然拼读的基础,我们进入了分级阅读。

家里本来就有不少 I can read 的绘本属于分级读物。包括: biscuit 小狗饼干、小毛怪、水獭、粉红控、贝贝熊等。以前我是用来做亲子阅读和教一些单词和常用语。还没有试过让孩子自己来阅读这些书。

我发现 I can read 更适合做亲子阅读而非分级阅读。原因在于:

-I can read系列,在统一级别下,不同书的难度差别比较大。比如小毛怪,小狗饼干同属于 My first 级,但兰斯指数却相差100,饼干比小毛怪容易很多。

-另一个不适合的原因在于,对于才初步掌握了自拼的孩子而言,一本书有 20-30 页,看上去工作量比较大,容易望而生畏。

-第三个原因是,大部分孩子尽管掌握了 CVC 结构的自然拼读,但此时 sight words 的储备仍然是非常少的,而要想能读 I can read 系列,至少要有 100-200 sight words 的储备。


所以我们转向了更为设计得更科学、阶梯搭的更为循序渐进的分级阅读。

经过一系列比较,我初步圈定了牛津阅读树。 理由有 3 个:

1级别清晰,且同一级别下,有非常多的书可以选择

2趣味性强,主要围绕 kipper 一家的故事展开,而且画面幽默,很容易吸引孩子

3家里恰好有一支别人送的毛毛虫笔,这样我自己就不用再买了

但这次我没有贸然囤积书。而是先自己上了牛津阅读树的官网 oxford reading owl 先了解了整体的概念、分级、阅读建议。 又下载了官网开源出来的一些 read at home 的故事。然后把它们都打印出来。

这些故事都非常简单,各个级别标的很清楚。我每天带着小孩读 2-3 本,同时把进度按照熟练、不熟练等记录下来,将表格贴在手帐里。

很快打印出的书就都读完了。按照当时阅读的结果,小孩已经可以自主地读 3 级了。但当我让他自己选书的时候,他总会去拿 1 级最简单的那几本。

这时我心里也很矛盾: 一方面,虚荣心劝我直接就从 3 级开始阅读,反正从能力来讲是可以勉强达到的;而另一方面,遵从官网的专家关于阅读的建议,应该从孩子感觉最舒适的 1 级开始。

在我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理性战胜了虚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