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这一年,到了休息的时候了 ·  17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电动爹”,闯进山海关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去不起三亚的中产,春节降级去哪儿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20年不曾拍戏的林晓杰,凭罗美素和外婆将观众征服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5-01-24 21:00

主要观点总结

林晓杰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演员,凭借在电影《漫长的季节》和《小小的我》中的出色表现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赞誉。她分享了自己的演艺经历、人生哲学以及回归国内影视业的感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演艺生涯与个人经历

林晓杰早年便展现出演艺才华,在评剧院和上戏都有出色的表现。然而,她选择出国发展,并在澳洲创业。尽管生意成功,但她始终无法割舍对演戏的热爱,最终决定回国发展。

关键观点2: 挑战与突破

林晓杰在《漫长的季节》和《小小的我》中的表演被誉为自然、真实。她坦言自己没有固定的方法论,完全根植于生活。回国后,她面临语言和思维系统的切换,但凭借自然真实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关键观点3: 人生哲学

林晓杰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即多不好的事都不过夜,活好当下。她鼓励观众要勇敢地表达情感,不要被过去和未来束缚。同时,她也强调了生活的经历对演员表演的影响。

关键观点4: 回归国内影视业

林晓杰通过经纪团队重新进入国内影视业,虽然面临诸多调适,但她凭借出色的演技和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正文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感受吧。当时流那么多血,我还想要记住这感觉,有一天演戏会把它用上,你说我是不是有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邓郁  发自北京、哈尔滨

编辑 / 杨静茹 [email protected]



“刘春和,你要当大款啰!”


“刘老师——”


电影《小小的我》中,脑瘫青年刘春和被咖啡馆录用,被心仪的师范大学录取,身边的外婆陈素群禁不住拍打外孙,抹抹泪又看看天,颤颤巍巍的惊叹声里透着股骄傲和甘甜,让银幕前的观众也跟着她掬泪。


就是这个脸上布着老年斑、口红划得歪扭,枯黄头发随意扎着、满世界闹腾、落在人群里也不会让人多瞧几眼的女人,却成了孙子萧瑟生命里最强的光。


62岁的林晓杰,继塑造了《漫长的季节》(2023)中的妈妈罗美素一角之后,又在大银幕上散发着表演和人格的魅力。


“这是从哪儿钻出来的演员?太厉害。”两年前,想“考古”罗美素扮演者的网友,翻来找去,不得其法。而这回,我在采访林晓杰前扒遍了豆瓣微博和外网信息,也只看到只字片语。


40年前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教过她的老师魏淑娴讲过,林晓杰所在的1980级表演班学生极其用功,“她很有感受力,塑造多样角色的能力强。”魏老还讲了一个故事:


《狡猾的寡妇》这部话剧公演前一天,深受爱戴的系主任田稼突然患病去世,全班学生彩排时一边在化妆间扎花圈,一边默默流泪。“怎么办?党支部仍旧希望我们演,因为戏票已经卖了,不能影响观众。”


老师们心里捏把汗。正式演出时,听到观众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他们才放下心来。演出完毕,所有学生把花圈摆在椅子上,跟老师合影,放声大哭。


“他们知道演员应该干什么,用意志力很好地完成了这部喜剧。这群学生是真正的演员。”


听到老师的夸赞,林晓杰吐吐舌头。与恩师的肯定相比,国内观众一波波的喜爱、示好也令她有些不知所措:“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她觉得《小小的我》里她的表演没有什么高光点,《漫长的季节》有些段落她也可以演得再给劲儿一点。


“润物无声”,观众喜欢的就是这个感觉?


她歪歪头,并没有顺茬儿接住这句我转述的评价。“我还在琢磨,再琢磨。”


关于她对角色的演绎,天赋和那代人共有的职业素养或许只是一部分答案。在探询林晓杰大半生的经历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把自己作为方法、投入生命风浪,再将所有体验和感受外化的样本。


▲《漫长的季节》



镜头外的泪


《小小的我》开拍前,一见到大她两轮多的林晓杰,编剧游晓颖便觉得“太好玩儿了”。


“她可直爽,可天真了,超级感性,眼窝子特别浅。跟她聊天,一点不觉得是个长辈。”一进组林晓杰便腰疼复发,疼到不拍戏时只能趴着。“每天见面,她就忙不迭地说今天用了什么法子,今天又是哪哪推荐的推拿师,你听她一描述,觉得好像她都不疼了似的。她身上没有苦的味道。”


身为成都人,游晓颖领着林晓杰去街边茶馆听嬢嬢们聊天。“重要的不是听她们聊什么,而是她很快就捕捉到了成都嬢嬢们身上的那股劲儿。你看她典型的东北女人的骨架,可是演的这个外婆,又细腻,又大气,还有些娇嗲,很活脱。”


爱唱爱跳,泼辣爽利,这些气质对成熟演员而言不算难找;在破解成都方言和造型关之外,更重要的是抓住外婆对春和的爱与疼,以及跟女儿的情感纠扯。


影片中,刘春和的身残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可外婆动用自己所有的筋骨肉身去给他支撑,让他跌跌撞撞的脚步不至于那般沉重。在导演杨荔钠看来,外婆代表了人际关系最良善朴素的部分。“我一无所有,但我什么都会给出去。”


“她作为一个wise(智慧)的女人,就让春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看刚一开场,她看到猫粮盒子空了,就意识到,唯一陪伴孩子的雷震子可能出问题了。”采访时,林晓杰向我点出这处细节。“外婆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抚慰春和,但又不刻意。母亲就没那么敏感。”


春和去少儿培训机构试讲,外婆在教室后头录视频,“你讲得太好啰!”春和去咖啡馆应聘,她心知孩子要证明自己可以独自前行,仍然小心地跟在身后,殷切地隔着玻璃看着;春和想考心仪的师范大学被妈妈阻拦,她不光提供物质后盾还给他打掩护;春和有了20岁男生的秘密,她察觉而不点破,默默地做一个最靠谱的“吃瓜”老太和交心对象。


“你不觉得,孩子只有感受到了爱,才会去爱别人吗?”林晓杰问我。“外婆和春和都很敏感,有爱心,生命力很强。他们很相似。”


只是,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四口之家里,人人都带着各自的伤痕:母亲陈露背负着“她让”儿子终生无法正常生活的原罪枷锁;春和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天伦之情和对自己的尊重;外婆在女儿出生之后没多久就外出打拼挣钱,十余年亏欠,像她脖子上的伤口一般,平时不显山露水,实则痛至心底,无法弥合。


在春和面前可以肆意大笑的外婆,面对紧绷的女儿,只有局促和掩饰,“你真的了解我吗?”便是她最掏心的一句表达了。


也因此,夜晚天台上外婆与春和的谈话戏份便显出承前启后的可贵。她用不疾不徐的口吻,回忆当年穷山恶水的往事:歹徒抢劫,刀架在脖子上,她宁可被砍也不肯拿出给女儿攒的奶粉钱。说出这段,是她打算放下自己数年的心结,也是对女儿的忏悔,也是希望外孙体谅妈妈的不易。这段戏林晓杰拍了两遍,最后采用的这条用了几个“嗖嗖”模仿被劫和飙血的动作,风格依然是平实的。


有观众评价:林晓杰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达到了无痕的境界。没有浮夸的情绪宣泄和刻意的台词表现,但每一个眼神和微笑,甚至连一声叹息,都让人觉得真实、有力量。


“无痕”的背后,其实有浓烈的情绪做底。


影片结尾,春和对外婆说:以后的路,就让我自己去走吧。看得到的镜头里,外婆欣慰地笑着,哽咽着。


现场拍摄时,林晓杰一听到春和这句,泪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想到这样的一个孩子,要把他放走,尽管心里早就期待这一天,又那么舍不得。但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在哭,我都是避着春和的,一直看着江边。有些人说在银幕上看到我有一滴泪,我不知道,都忘了。”


蓝天下,背着沉甸甸的爱的外婆解下纱巾,一颠一颠地手舞足蹈。“那是一种释放,春和能迈出这一步,想到他整个的成长,这一切都达到了想要的结果。”


这之后呢,会发生什么?杨荔钠笃信,看似“放飞”的外婆一定还是放不下,会去帮陈露带刚出生的小孩。至于会不会与陈露之间再开启一次深入内心的对话?


林晓杰的想法是:“外婆是一个那么敏感的女人。如果陈露不主动提,我觉得她不会去触动女儿的软肋,她只会去帮女儿,希望她过得更好,一定是这样的。”


▲《小小的我》



难与易


采访完杨荔钠两天后,导演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林晓杰老师身上能看到质朴的母性之光。我相信现实中她也是好母亲好女儿,虽然电影中她不是陈露眼中的好妈妈。当投射到外婆角色中,她那种全然给予的对春和的爱一定有一部分属于她自己的特质。”


具有这样眼光的不止杨荔钠一个。


2021年,回家给母亲治丧的林晓杰,因为新冠疫情被隔离在酒店,收到了《漫长的季节》剧本,很快就跟导演辛爽见了面。


剧中的罗美素生命定格时不到40岁,林晓杰本人与角色有二十多岁的年龄差——无妨,化妆可解决;可她此前有三十余年没在国内拍戏,剧组未曾试戏便定了她。她不知辛爽为何这么笃定?


很多天以后的一次聊天里,辛爽告诉她,“你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东西”,但她没好意思问那究竟是什么。


她能确定的是,第一次见面,她就想和辛爽谈剧中儿子王阳的丧事那场戏。要处理成“悲痛、瘫倒,怨天怼地(特别是对造成孩子死亡的丈夫王响)”都没有问题,但她有自己的想法。


“人在面对特别大的变故时,反应并不见得很激烈。”林晓杰想到比自己小10岁的弟弟,是三姊弟里最帅气、最有才华的一个,父母心尖尖上的人儿。正是英姿勃发的年纪,却因为车祸猝然离开。


得知消息时她人在法国,住在老同学家,聊起弟弟却没掉泪。“我说为什么我不觉得难受?他说你可能还没接受这个事实。”


等回到哈尔滨,家里亲戚一拔拔地过来。妈妈叫着弟弟的小名,打开相簿跟人介绍。“看着啥事都没有,她还老逗人家,开玩笑。”一直到弟弟火葬之后,曲终人散,林晓杰身子忽然软了,扶着门,瘫坐在地。


辛爽也有相似的经历,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


所以那场戏里罗美素的反应,她觉得就是本能。实拍那天,她在棚里转来转去,心里堵得慌。“我知道范伟老师他在河边发现王阳走了,有那样的台词,‘这么冷,你趴在这儿干嘛’……那是撕心裂肺的。可我不能演出这么痛苦,不能去看照片,不能哭出来。真感觉像一个大山压在心脏,第一次有那种感觉。”


罗美素与王阳在世间最后的“碰触”不过短短数秒:从墙上端详了一下儿子的遗像,取下来,她忽地放到嘴边,亲了亲。这也是即时处理:“我就是觉得那么年轻那么帅的人,再也没了,下意识地就把它贴到了我的嘴上。”


接下来,罗美素把儿子的遗像放到柜子里,已做好了自绝于人世的打算。后面有个镜头显示她离世时,柜门是打开的。


“许多观众猜测,是不是罗美素在自缢前,又看了一下王阳的照片?”


“柜门开,因为她自杀时用的毛线是从那拽出来的吧。”林晓杰一副“欣然又不敢造次”的表情:“所以演戏真的不要演得太清楚,要给观众点想象力,让观众去填满。”


有影评人评论,与这样的重场戏相比,《漫长的季节》其他看似平常的生活戏,更显演员功力。林晓杰觉得,如今她的认知里不存在“难”与“容易”的分别。“年轻的时候觉得情感戏、重场戏很难,要去准备。到现在这个年纪,只要感受到这个人物,根本不用担心你的情感到不了。”


扮演王阳的演员刘奕铁,最动容的是妈妈绕毛线和他聊天那场戏:“她摸着我的脸,说话的语气,真的觉得这就是我妈妈。遇到这样的对手演员,很幸福。”


林晓杰原本想演得再充沛一点。“罗美素都不知道她这病能活到儿子多大,结果王阳跟妈妈说,‘我挣了钱给你养病。’心想儿子真的长大了,她是很激动的。但导演觉得,你要是搂不住,眼泪迸出来,观众会以为后头有什么事儿。这到底是个悬疑片。就又拍了一条。大家觉得这场罗美素的眼睛里有光,大概是因为我从一种更强烈的情绪里又往回收了,才出来的另外一种感觉。”


“演戏就是研究人呗,你把人想明白,这个角色也就(整)明白了。”



被爱浇灌


饱满的长圆脸,颧骨和高鼻梁轮廓分明,眼睑下浅浅的卧蚕,不事雕琢的大波浪和深眼影特别能衬出这张脸的明丽。扬起的下巴或侧着脸的眼神里,透出一分深不见底的幽然和矜傲。


▲出国前林晓杰生活照 图/受访者提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多岁的林晓杰拥有一张当之无愧的“明星脸”——那是今天多少人花钱动刀也买不来的天然资本,她却一心要与之切割。


美貌和爱情,那时在林晓杰的世界里从来都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可承受之物。“实力才是底气。”


刚会认字没多久,妈妈问姐妹俩,想当医生,还是从艺?自己选。


当然是后者。虽然妈妈从医,但更吸引她俩的不是白大褂和亮晶晶的手术器械,而是周末舞会上,妈妈的歌喉和翩然的身影。


于是,乐感好的姐姐晓梅六岁开始练小提琴,中学毕业便独自坐绿皮火车去了广东话剧院。“那时没有电话,每个星期我妈站在大路口想她,揪心的痛,但是居然就这么把她放走。姐姐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才到广州,换作我,做不到。”林晓杰叹服。


而她自己的一副好嗓也来自“童子功”。母亲先是送她去学声乐,后来又引着她进入评剧院。大冬天里驮着女儿骑车走上起伏的三拱桥,从不叫苦;把成人衣服裁剪成童衣款式,拿铁烙铁搁火里烧热,放在床底下把裤子压一压,烙出笔直的裤线,便是孩子们最干净利索的行头。


1970年代末,父亲在当地工厂任职,从老房子的院落径直往后,便是大车间。按说家里条件不算差,沙果树、豆角、黄瓜都种,养鸡孵蛋,不亦乐乎。但“文革”后百废待兴,家里像样的家具也数不出几件。洗碗、扫地这些事,娃儿也断不能偷懒。


“我爸说,永远不要因为我有关系去帮你找任何地方,你要有本事,到任何地方都是人才。”这话,刻在15岁去评剧院的二女儿身上,也刻在十多年后在澳洲打拼的她心上,成为毕生信条。


回想起来,林晓杰觉得,母亲身上有着与陈素群极为相仿的特质:乐观、幽默,能扛事儿。


那些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蹲过两年牛棚。母亲从不认为父亲是“特务”。批斗时,父亲身上的衣服被人翻过来,作为福利发给职工的皮鞋也被人拎了一把,挂脖子上。“我妈走上台,拿了围巾给我爸围上。当着众人的面,她跟爸爸说,你相信党、相信政府,咱们没问题。”


就这样,母亲像雌鹰一样护佑着全家。“再难的时候她脸上也没有什么阴霾,我觉得我们是在被爱中长大的。”


林晓杰 (左) 和母亲、姐姐林晓梅 图/受访者提供



拿得起,放得下


在评剧院练到风生水起,她一心要考上戏,最终凭实力遂了心愿。此后去珠影厂,有因缘际会,也有姐姐的影响。当时在广州工作的林晓梅看到有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试戏,便鼓动林晓杰也南下。


那几年,林晓杰接连出演了《人生没有单行道》《幸福不是毛毛雨》《乡民》《商界》等多部电影,参演彭小莲导演的《女人的故事》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也是《大众电影》封面和挂历上的常客。


“那个时候还不太有偶像概念,我很怕人说‘这个演员漂亮’,就是要走实力派。”


▲年轻时的林晓杰 图/受访者提供


林晓杰回忆,在胡炳榴执导的《乡民》和《商界》里,她分别饰演对城市新生事物跃跃欲试的县城女孩,以及拥有才华和见识的大学毕业生。“角色很有差异,说明导演很信任我,敢用我。”


天赋、资源,冉冉上升的前景,尽在眼前。林晓杰却选择了申请出国。“那时候年轻,得到很多并不珍惜,从哈尔滨到上海再到广州,似乎整个世界都被打开,觉得我输得起。在哪儿也无所谓。”


她并非一穷二白。在广州时做过制片、配音,也和朋友一道走过穴。但她想重新开始:到澳洲读书,就得赚澳洲人的钱去勤工俭学。 


那时她从唐人街的书店出来,总有一帮人在门口等着看她;一群建筑工在路边施工,冲她又是吹口哨,又是大喊“beautiful”。她暗下决心:可以打工,但不能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地方。


去当地华人开的服装厂学车衣,先从剪线头做起,一件一毛钱。别人漫不经心,她仔仔细细,剪得规整、干净。干活时全程站着,胳膊得一直举着,一晚上下来全身酸疼,能挣二十多块。“全靠年轻啊。”老板一下就看中了这个有心人,其他人按件计费,林晓杰计时。


去牙医诊所做护士,医生不用张嘴,她就能立马拿来正确的药品。没有病人看诊时,她把诊所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让人以为有洁癖。“他按小时给我开工资,拿了人家的钱不能不干活。”这是她眼中正确的事儿。


当地唐人街最大的文化社开keno(彩票销售点)和卡拉OK。她在门口卖彩票,唱歌,当DJ(放曲目),拿过文化社歌唱大赛的高名次。赚的钱除了供自己学习生活,剩下的都寄回家里。


曾经与人合租铁路附近的出租屋,夜里11点多打工完,坐地铁回家。一路走她一路毛骨悚然,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最后干脆快跑起来。“其实可能就是自己的脚步声或者裤子蹭的声音,自己吓自己,但我好像也不为自己感觉到sorry。我觉得我拿得起放得下,可以接受鲜花掌声,也可以到工厂做工,我挺钦佩我自己的。”


演戏,并未完全放下。


刚去悉尼不久,她跟同在当地的上戏师哥、儿艺青艺的同道排演了中文话剧《黑眼睛》,场场爆满,由此获得了出演系列剧集《皮囊之下》的机会。她饰演一个移民澳洲的香港女人,曾是夜总会歌星,跟着海员到了澳洲,被抛弃后自杀。


因为出色的表演,她获得了澳洲最重要的电视奖项AFI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然而,自此之后,再到获得澳大利亚喜剧类最佳集体演出奖的电视剧集《罗家》和她参演金球奖的获奖影片《别告诉她》,则要等上二十余年之久。


▲2019年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林晓杰在《别告诉她》放映活动上  图/受访者提供


关关难过关关过


七千多天的影视“空窗期”,如何舍下的?


在她,好像并不是外人所想的那般难作抉择。“当时是我运气好,可是做演员特别是在西方,可能一部戏可以把你捧到这儿,半年后就不声不响,再也拿不着好的作品。”收入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她有了孩子,这是一份逃不开的责任。


有什么不用经常离家的工作可做?继承自母亲的果敢和敏锐又发挥了作用。原本去服装厂打工就是为了日后创业做积累,她曾经从国内加工厂进衣服再销到海外,但成衣流程复杂、利润薄。从悉尼搬到昆士兰后,她很快发现了商机。


“澳洲人说,一辈子有三件最看重的事:房子、车子和泳装。”彼时国内价格两位数的泳装,在澳洲已卖四位数。她一去海滩,就盯着女孩们身上着装的颜色款式瞅个不停,被朋友劝告“小心人家当你是同性恋,告你骚扰”。


泳装和沙滩装面料少,制作工序简单,利润还高。很快她就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全境开了数家实体店,意大利和日本的移民客户大清早排着队要买她家的货。


“我没有学过设计,也不会画图。就是直觉。你知道吗?搞艺术是相通的。”做销售也有快感:圣诞节员工休息,她亲自去顶。虽然员工英文比她溜、经验也丰富,但每次只要她出现,销售额至少提升三成。


遇到过什么难事?她想了半天,“还真没有——关关难过关关过,遇到就解决问题呗。”


对了,有一件事,差点让我们与这个豪爽的女人在尘世擦肩而过。


生儿子时林晓杰三十出头,身体没什么毛病,却不知怎么产后大出血,“血流得腿都成了军绿色”——硬生生给输了四袋的血。她记得产后站起来的时候咳了一下,一个踉跄就晕倒了。护士推她进手术室时,她只觉全身发冷,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开空调?”


“失去意识前,不是别人说的眼前出现一道白光。只觉得脑子上空在转,好像人在旋啊旋啊,一下子想起好多跟当时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事情。”她一边跟我回忆,一边拿手朝天比划挥动着,餐厅服务生会错了意,径直过来问:“您好,是要点餐吗?”


她摇摇头,接着讲:两天之后睁开眼睛,身旁守候的丈夫一下就哭出声来,指给她看,“地上墙角全是你身上喷的血。”


儿子如今早已立业,和她感情很深。有一次他无意中问起林晓杰:“你那个时候差点人没了,是不是?”


“他想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你才……”林晓杰没有细说,就像陈素群没有对陈露透露过脖子伤口的来源。大约天下母亲人同此心。她打电话给儿子,永远是报喜不报忧,不愉快的事情自己解决掉。


“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感受吧。当时流那么多血,我还想要记住这感觉,有一天演戏会把它用上,你说我是不是有病?”


▲林晓杰在澳洲读书时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图/受访者提供



解冻


一晃,就到了2010年代。


生意上了正轨,她的心思像初春即将炸开的冰面,活了起来。想起当年上中学时和姐姐夜里去看话剧,回来差点没赶上公交车,“最后一班冻得嘶嘶哈哈,照样谈论得热乎乎的。”


2014年,上戏80级表演班班庆,大家话起家常。有几个老同学对林晓杰快言快语:你从小那么喜欢演戏,怎么那么容易放弃了?她有点自惭,“我说我这人是哈,挺没责任心的。这辈子最爱的,不就是演戏吗?”


她参演了澳洲话剧《小皇帝》,有好几幕人完全浸泡在水中的戏,她演得酣畅淋漓。当地演员们纷纷打探: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个叫Diana Lin的演员?好成熟的演技!“嘿,我们也是中国大专院校培养的,出手也不凡哈。”林晓杰笑着,露出少有的自我褒奖。


就这样,她在经纪公司CAA认识了现在的经纪团队,重回国内影视业。


经纪人毫不掩饰,遇上林晓杰,自己“捡到了一块宝”:“你看她演《漫长的季节》和《小小的我》,不管是医院里范伟要吐,她立刻上手帮他抹嘴,还是春和吃糖时给孙子掰开嘴,她都放得开。她没有固定的方法论,没有套路,完全根植于生活。”


戏是通的,戏外则要面临诸多的调适。


问起妹妹这几十年性情的变化,林晓梅扑哧一乐:“变傻了。想当初她在珠影厂时,号称‘南林北谢’,北方有个谢园,南边有个林晓杰,只要大家坐一块,她脑子特好使,段子一个接一个,能把大家乐翻了。”


如今乐还是乐,可又少了些自在,多了些紧张。“国内讲究察言观色,话到嘴边留一半。她倒好,想到啥就说啥。结果呢,常常话到嘴边,不知该怎么说。”


同学笑称林晓杰是“被冷冻了20年,刚刚解冻”:语言和思维系统都需要切换、再组装,等想好了怎么说,可能时机都过了。为新片路演时,她想对观众说“希望你们的生活更美好”,结果半天只说出rainbow umbrella,找不到别的词儿。团队的人赶紧说,那是‘绚丽多彩’,她心说“好家伙,太丢人了”。


“彩虹色的雨伞,不论是英文表达还是直译过来,都很美啊,用不着怯。”我跟她说。


“对哈,跟外婆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对应的呢。”这次她坦然地回答。


虽然回国才短短两三年,她还有好多要学着消化吸收,但也感受到了如今年轻艺人面对的饭圈文化,和这个行业看似滚滚而来的财富一样具有的摧毁性。“每次和他们合作,我也想好好地和他们相处。大家都开开心心的。”难怪刘奕铁说,拍《漫长的季节》时,每天去片场赶工的路上“身上就有劲儿”,充满了憧憬和兴奋,如同踏上开在那片茂密玉米地里的专列。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路演,有个学生问林晓杰:“外婆,怎么能活得心大一点?”


“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你认认真真地爱自己,爱你想爱的人,勇敢地说出你对他们的情感。不要考虑过去,也不要考虑未来。你活的是今天。”


林晓杰的哲学是,多不好的事都不过夜。“《飘》里的斯嘉丽总爱说,Tomorrow is another day, that's it。回想我这辈子,没有真恨过谁。我很幸运,每个时代都遇上了对我怀有善意的人。”


观众这么喜爱她,杨荔钠、游晓颖都由衷地为这位可爱的大姐和嬢嬢高兴。“她是个那么明亮美好的人。你会觉得,好的作品和演员的魅力,一定能被看见。”


自然的表演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在林晓杰身上,没有秘笈可寻。她坦言自己就好像一个再入影视界的新人,一个票友,无法评论。但当采访结束,我们把眼前的葡萄酒一饮而尽,她忽然问我:“你说是不是因为我像普通人一样,我去踏踏实实生活了,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感谢受访者和银都艺校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