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该画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江苏常熟人。幼时
父母双亡,后被过继给一位被人们尊称为“黄公”的老人。黄公看他聪明伶俐,“吾望子久矣”,因此给他取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中年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后上京到都察院,然而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46岁的黄公望也受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做了道士,改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绘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作画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所绘的,完成时黄公望已经81岁。
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明四家”之首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反复欣赏、临摹。
当时收藏家惯于把自己收藏的书画珍品拿去请好友、名人题跋。沈周也把这幅画交给一位朋友去题跋,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竟见利忘义把画偷偷卖掉。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念念不忘这幅让他魂牵梦萦的画作,硬是凭着记忆画出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他的仿作与原作在构图等方面都惊人相似。
后来,《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到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宜兴一个姓吴的官宦世家。在吴家流传了三代后,传到了
收藏家
吴洪裕手中
,他把这幅画视作珍宝,不惜花巨资专门为其造了一个楼,叫“云起楼”,把楼中珍藏《富春山居图》的房子取名为“富春轩”。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明亡清兴之际,吴洪裕舍弃家中的金银财宝以及其他珍宝,只随身带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临死前,因实在舍不得这两幅书画,竟决定将其烧掉殉葬。弥留之际,他先是让家人点火烧掉了《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就在这时,
侄子吴静庵往火中投入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然而,画虽
被救下来了,大火却在画作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这幅画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段,画作起首一段已被烧掉。前段画幅虽小但较完整,后人装裱后命名为《剩山图》;
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画幅较长却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因这幅画当年被无用禅师拥有,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征入宫,乾隆爱不释手,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
没想到第二年又得到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一时真假难分。
他坚定地宣布第二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赝品,请大臣来观画题跋,大臣们虽然有人鉴别出这其实是真迹,但谁也不敢点破。
乾隆提拔,现称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后来有一种说法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入宫后,乾隆皇帝其实也鉴别出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和仿作的真假,但他在此之前一直把仿作当成真迹珍藏,觉得没面子,因此在真画上题字示伪。
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
《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属于国宝级文物,在台湾每4年展出一次,每次只展出40天。
经
徐邦达
考证,
乾隆御笔批伪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
如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都被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
1938年秋,“汲古阁”古董店老板曹友卿探望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随身带了一张刚购买到的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赏。
吴湖帆捧画品鉴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
几番交涉之后,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商周古铜器换下残卷。后由曹友卿再到原卖主处寻找,终于在废纸篓中找到了题跋,恢复画作原貌。
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卷》
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内心颇为不安,怕一旦再遭天灾人祸以个人之力极难保存,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于是,他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又请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