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3 天前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淡淡地打工,浓浓地发疯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4-11 13:11

正文

《0.5的男人》

近期互联网热词之一,是“浓人”和“淡人”。
浓人和淡人没有官方解释,但可以顾名思义:浓人的情绪浓度高,愿意对万事万物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淡人平淡、安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这两类人没有好坏之分,可能只是使用心理能量的方式不同。淡人逐渐放掉了对外界的控制,淡淡地活着是他们储存能量的途径;浓人则选择精力浓缩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浓浓地表达好恶。
浓人和淡人当然是对于人类的二元式划分,但借着这个话题,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今天的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理论入手,来讲述如何更好地分配个人的心理能量。祝不论是浓人还是淡人,都能自如地生活!


讲述 | 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来源 | 看理想App节目《人格心理学40讲》

01.
心理能量守恒吗?
弗洛伊德的理论叫做“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理论,它异常庞大,也很完整。弗洛伊德整个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一个叫做“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的概念。
能量首先用于物理学。物理学在19世纪进入了辉煌时代,弗洛伊德深受当时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的影响,后者认为生理上的事情也可以以物理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并致力于用实验验证能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即能量可以多种形式存在,但总量不变,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
弗洛伊德将精神视为身体的一部分, 既然身体是一个机械性的能量系统,那么精神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一个能量系统。而且能量是有动力的,并在特定时刻是稳定且有限的,也就是心理能量守恒。
《0.5的男人》
因此,一方面,如果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能量,能量被用来做了这件事情,便不能用来做另一件事情。例如,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大量的心理能量可能会用来不断地反刍事件,或者努力地忘掉不愉快的曾经,那么就不大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同时产生什么创造性的想法,甚至其他的日常行为都难以完成。
另一方面,能量聚集在一个地方会引起紧张,产生释放的冲动,如果没能实现,便会随时间不断累积,变得越来越强,这种压力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消除紧张,回复到一个平静的状态。比如你饿了,就会去找吃的,如果找不到就会越来越饿,直到吃进东西为止。
简单来讲就是能量具有动力性,如果不释放就会引发紧张,所以必须让能量释放出来,这一过程叫做宣泄(catharsis),宣泄会让有机体获得快感,让人感到满足。
然而,此时如果一直把盖子死死摁着,不让能量释放会怎么样呢?那些被牢牢控制着没有释放出来的能量不会消失,而会转换成其他形态表现出来,比如一些躯体症状或者精神疾病症状。这符合能量的转换律。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认为, 心理能量有限,心理活动会消耗能量。 虽然弗洛伊德的诸多研究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研究者有重要启发。
02.
自控资源是有限的
现代研究者已经不大用心理能量这个词,而是更多使用资源(resource)的说法,比如注意资源、认知资源,还有研究最多的——自控资源(self-control resource)。
简单来说,几乎所有有意识的、带有目的性的、涉及到自我控制的人类行为,比如说做出选择和决定、承担责任、发起一个行为或者抑制一个行为、制定行动计划和执行这些计划 ,都会好像“做功”一样消耗资源,而且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在做这件事情时有所损耗,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的话,紧接着再做另一个任务,效率就会下降。
比如说,在看一个极其好笑的喜剧片时努力忍住不笑,或者在一块巧克力和一根胡萝卜之间强迫自己选择后者,再去完成一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像是解字谜,就会发现表现得更差或者更难坚持下来。这个现象叫做“自我损耗效应”(ego-depletion effect, Baumeister et al., 1994, 1998, 2004, 2007
《海女》
人们常说:“控制不了自己身体的人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这句话不大对,因为以自我损耗效应的逻辑来看, 特别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人反而可能在人生的其他方面控制不住,因为在前者上已经消耗了太多。
研究的确发现,长期节食者比不节食者更容易自我损耗 (Wang et al., 2015) ,因为他们已经在控制食物摄入量上动用了太多的意志力,于是在面对其他诱惑时反而更容易失去自制力。研究甚至还发现,人们在晚上做出不道德行为(比如欺骗)的可能性都要比早上更高(昼伏夜出的人除外),因为一整天的活动也可能耗尽人们抑制自己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有违道德的行为的能力 (Kouchaki & Smith, 2014)
这也从侧面说明,“做个好人”或者“不为恶”是一件需要意志努力的事情。人类学家罗伯特·阿德里(Robert Ardrey)曾说:我们生来就是站立的猿猴,而非堕入凡尘的天使。
这一领域研究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心理资源和生理资源是相通与共用的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那些导致资源损耗的心理活动做完后,人们在体力活动上的表现同样也会更差,反过来,经过身体的休息(比如好好睡一觉、美美吃一顿,甚至注射葡萄糖),心理的资源也可以得到恢复与补充。
通常我们会非常崇拜那些有坚强意志和超凡自控力的人,他们往往能在常人难以抵御的诱惑下全身而退,比如“坐怀不乱”“视金钱为粪土”,又或者在常人难以忍受的重压之下力挽狂澜,比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但是,大量研究发现,那些被公认拥有高自控力的人并不比一般人更擅长抵制诱惑或处理压力,而是比一般人更擅长避免诱惑或“躲闪”压力,也就是说,他们更少将自己置于需要动用自我控制的充满诱惑或者麻烦的情境里。
比如,知道自己一到晚上就会忍不住大吃大喝,就不在家里储备零食,知道自己经不起考验,就少在“河边走”或不“立于危墙之下”,不给自己制造问题,自然也更少体验到损耗,也就有更充沛的资源来做计划和执行计划。
所以,他们并不是“杀敌”有多厉害,而是很聪明地不给自己制造“敌人”,或者根本就不给“敌人”机会,这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 (de Ridder et al., 2012; Hofmann et al., 2012, 2014; Baumeister, Wright, & Carreon, 2019)
03.
与其控制,不如接纳
另一个现代研究提出来的与压抑有关的现象,叫做思维压制 (thought suppression, Wegner et al., 1994, 2000, 2004, 2007 )。研究者没有用压抑的说法,是为了去除掉压抑这个词里心理动力学的意味。 压制是一种普遍的认知现象,被压制的不一定总是充满能量的消极内容,而且也可以发生在意识层面。

研究结果印证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即 被压抑的内容不会消失,反而更多地出现。
一项研究中 (Wegner, Wenzlaff, & Kozak, 2004) ,学生们被要求在睡觉之前写日记,并要将自己认识的一个人作为目标人物。他们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想了解谁,就去写关于他们的事情;另一组则想了解谁就不能写谁,必须写一些其它的事情,同时压抑自己关于那个人的想法。写完之后,所有被试被安排去睡觉,第二天起来后,他们要记录各自的梦境,由研究者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同那些想了就写的被试相比,睡觉前想了却不让写的被试会更多地报告自己梦到了目标人物。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日常生活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现象,越想不要脸红,脸就会越红,越是让节食者不要去想薯条、奶茶、甜甜圈,就越是促使他们去吃这些东西。
对此研究者的解释是,我们越想抑制一个想法,就越需要在脑海里进行检查,以确保自己并没有在想它,然后,就想得越多。这也在提醒人们,有的时候, 过度控制可能适得其反, 抑制并不会让欲望消失,对抗只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或许越是严防死守、如临大敌,就越显示了对方的强大和自身的虚弱。
类似地,在进行自我控制时,有时候压力的进一步扩大可能就来自于强烈地想要控制和减少压力的意图。特别在我们本来自控资源就不足的时候,很可能已经遭遇自控失败了,但因为太想要控制,一旦失败就会非常内疚或者情绪低落,还要花费所剩无几的心力去处理内疚和挫败感,结果只会导致更彻底的失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