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司马光砸缸?
说起司马光,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觉。
总而言之大部分人都只知道他小时候砸了水缸,救出了无知的小伙伴。但看完下面的分析,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砸的是缸了。
这就很像有一个笑话,说从曹操墓里挖出来一大一小两个头盖骨。一个是曹操成年时候的,另一个是曹操小时候的。
这种现象放在司马光身上,居然也毫无违和感。
总觉得童年时的那个大力水手,和成年后编写《资治通鉴》并致力于怒怼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是同名同姓却毫无关联的两个人。
从砸缸英雄到党争斗士 司马光的一生足够丰富
我们先来看古代的一口缸,到底是不是可以容纳小屁孩的巨大容器。
在北宋时,缸可是价格不菲的容器。要制作一口能淹没小屁孩的大缸,着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砸缸故事诞生的北宋,缸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勃然大物。当时的缸如果搁现在,充其量也就是吃火锅的调料碟大小。
现存历史最久、体型最大的古代缸,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仰韶彩陶鹳鸟钓鱼大缸。距今约6000年,高也仅47厘米,口径32.7厘米。想把小屁孩塞进这样大小的缸,都有些困难,更别提一般人家里的缸了。
古代的缸 其实往往就这么点大
从制作工艺来说。缸的底小口大,应力向外,用陶土烧制容易开裂变形。所以,到了大缸制作鼎盛时期明清两朝,早已经吃过陶制大缸的苦,改用青铜等金属来制作。
那种现在民间和水用的大缸,既不是瓷也不是陶,而是一种叫做“石”的特殊器材。烧制的温度也要在2000°C,而北宋窖内高温最高也就达到1400°C。
所以,从缸的大小和制作工艺角度来说,小光砸缸是不存在的。
此外,就故事的版本来说,司马光砸缸最早的记载在北宋时期惠洪
《冷斋夜话》
卷三之“活人手段”: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
瓮
,一儿偶堕
瓮
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
瓮
,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即儿童)中,至今京、洛间多为
《小儿击瓮图》
。
司马光事迹的最早记录来自《
冷斋夜话
》
到了元代的
《宋史•司马光传》
,版本相对简洁一些: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
瓮
,足跌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
翁
破之,水迸,儿得活。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相信你也已经发现了,司马光砸的根本不是缸!
同样的原始版本,一直延续到清朝,并被收入了《四库全书》。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
《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第二册里才
第一次出现了砸缸的故事:
温公俯取石,急击
缸
。
缸
破水流,儿不得死。
从这以后,各种白话版本与童谣版本纷沓而至。
这一则司马光幼时一笔带过的童年故事,也逐渐被单列出来变成启蒙必读读物,并有了属于自己响亮的名字《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原始版本出现在20世纪初
或许你还想问,原始版本的瓮和后来所说的缸有什么区别。两种最大的不同,就是形状。
瓮和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上面收口而非敞口,制作起来比缸容易的多,基本上可以说是平民家庭都可以拥有的使用容器。唐代就有
“请君入瓮”
的典故,其在当时的大小就足够一个成年人洗桑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