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致论道讲坛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科学文化讲坛,每月一期线下活动,分享科技文化新知、观点和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格致论道讲坛

40年后,我把这件儿时的“玩具和刑具”,变成了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样子 | 吴彤

格致论道讲坛  · 公众号  ·  · 2025-01-23 17: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只要你可以享受寂寞,

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视角,

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生活。


吴彤 · 跨界音乐家

格致论道第26期 | 2018年5月26日 北京


大家好,非常荣幸可以参加格致论道讲坛。接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我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要和科学家同台,分享我的感受,我觉得这好像本身就不太科学。 我们都有不同的专业、学科和经历,为什么会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呢?但我仔细一想,这恰恰说明了科学的开放性,说明科学也是一直在变化的。


现在的很多学科,都有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甚至没有学科这个概念,比如,易经是什么学科,是自然科学、预测学、数学,还是哲学?在我看来,它其实涵盖所有方面。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太空、音乐,还是某一项艺术,其实讨论的都是自己的内心,我觉得一切都相互联系。 怎么成为自己,或者说,我是谁?是个肉身凡胎?还是自己想象的样子?是穿上衣服,还是没有穿衣服的样子?哪一个才是你真正喜欢的自己,或者是你想成为的自己?

我的经验告诉我,想要感受自己,有两点最重要的要素。第一,享受寂寞。 第二,把握当下。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看手机还是电脑,通过互联网,一切扑面而来。我们好像不缺信息,却人云亦云;我们不再关心自己是什么,而是在乎在别人眼中自己是什么。 当你享受寂寞,看回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真正的做你自己。

怎么把握当下?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发生,而我们所有的过去和未来,都由当下组成。 当下你感受到的一切,也都受到过去的知识、概念,和对未来期待的影响。你每天都在做自己,习以为常,但如果没有用心体会,也许就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笙的五张面孔
已完成:10% / /// ///// /

下面我就以手里的笙为例,把笙和我联系在一起。从我5岁开始吹笙之后,我对笙的认识,也就是我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我想分享我经历过的五个阶段,也是笙的五张面孔。

第一张笙的面孔,是在5岁时,我接过了父亲给我的第一个笙,那个笙非常小,特别可爱,像一个玩具。可我刚吹一星期,我父亲就给我换了一个比较大的笙,可是那个笙太重,一直在折磨我。

笙是一个入门很容易、也很难的乐器。说容易,是因为它的音比较准;说难,是因为它不像钢琴,音调左低右高,也不像吉他和二胡,长弦为低音,短弦为高音,笙的音位是没有规律的。但时间久了会发现,笙的音位非常方便演奏时换音。

我吹第一首曲子的时候,很受折磨。当时父亲说,吹好了这首曲子,就给我买一块威化巧克力。我就吹了一下午,看着墙上的谱子,想着手指的位置,再考虑呼吸,眼泪都流下了,才换来一块威化巧克力。那首曲子是这样的——


听起来很简单的旋律,让那时的我非常抓狂。无论如何,我的音乐之路就这样跌跌撞撞的开始了。 在第一个阶段,笙对于我,既是一个玩具,又是一个刑具,我的所有业余时间都花费在它身上。

第二个阶段,笙就变成了一个工具。我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直至大学,我专业课的老师是杨守成老师,他花了很多的时间,教我用笙来表达情感。

我记得有一首曲子叫做《沂蒙山歌》,它的引子是这样的——


这一段叫做散板、引子或者前奏,听起来是一种情绪的连贯表达,感觉站在高山上,俯瞰万物。其实这一切都经过千百次的训练,老师通过不同的角度教我表达,才有了现在一挥而就的演奏。 所以,那时的笙就是我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


再往后,笙就变成了另外的样子。我20多岁的时候,接触了《晋调》,这是由笙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闫海登先生,将山西的民间音乐素材综合在一起作成的。这首曲子是这样的——


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报名了一个国际器乐比赛。寄了录音带以后,居然被选上了。但当时已经开始组建轮回乐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作曲、唱歌、写词,基本上不练琴,所以我决定放弃。后来组委会找到了我老师,希望我去参赛。我就把《晋调》中复杂的部分改编得更简单、顺手。

到了比赛现场,发现评委席正中间坐的就是闫海登先生。我想,再改也来不及了,就闭着眼睛吹。吹到一半,闫海登老师问旁边的评委,他吹的什么曲子?

最后闫老师还是给了我非常高的评价,我也拿到了很好的名次。后来其他评委跟我说,闫老师其实在开玩笑,因为他知道, 传统音乐有很大的可以自由调整的即兴空间。 包括这一首经典的《晋调》,也是闫海登老师搜集了很多民间音乐素材,比如山西梆子、晋剧、民歌等等综合而成的曲子。

这首曲子,也许是他某次演奏时的某个版本,记下谱来就成为经典了,但如果他下次再吹就不一样了。感谢闫老师给我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鼓励我可以继续做我自己。

再往后,笙又从一个我真正掌握的、可以得奖的乐器,变成了我的武器。 我组建轮回乐队的时候,很多人说我离经叛道,说我是民乐世家,为什么要去做摇滚?

其实我还在吹笙,只不过吹的是不一样的“笙音”。请大家为我打个节奏,我来表演上世纪90年代末轮回乐队的《花犄角》。


在轮回乐队,我的演奏完全是这个状态,征服舞台、征服观众。我在探寻笙的更多表现力,也尝试成为想象中更好的自己。

在我40岁以后,笙又变成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样子。西晋潘岳的《笙赋》中,有一句是“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 从这个角度看待笙,它不但是一个演奏乐器,还有非常优雅的一面,我总结出四个字——和、德、清、正。 这四个字看起来形容人的品德,可以用来形容笙吗?

当然可以。首先,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希望通过音乐移风易俗,甚至想和自身、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和”就是两千年前笙的名字。

庄子的《齐物论》讲到了天籁、地籁和人籁,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天、地、人三位一体,拥有共同的属性。庄子认为,天籁是宇宙的声音,不受影响,自然运行;地籁是“风吹大地,万孔怒号”,风吹过大地,所有的洞穴、树洞都在发声,是大自然的交响;人籁即是笙,在传统乐器里,尤其是管乐器当中,唯一可以吹和声的就是笙。


笙有很多都是单音,也有传统的和声。但在唐朝以前,有些单音都是由五六个音组成的,声音是这样的——


所以,笙就是用和谐的声音,模拟自然界的交响,这就是“和”。

德是什么呢?刚刚那句“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道出笙的朴素、简约和优雅。疏朗的声音,简单的节奏,其他乐器都没有它美妙。这是我们的先人在精简之中,体会到的一种美学境界。

笙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名字,比如“清笙”。瘦石、孤花、清笙、幽磬,也是非常简单、优雅的美学概念。

为什么用“清”来形容笙?因为笙里面有一个非常秘密的宝贝。笙苗下面有一个簧片,负责笙的震动发音,手风琴和口琴也有类似结构,演奏者按住笙的音孔来控制簧片。铜制的簧片不是黄色,是绿色的,由石粉和铜粉融合在一起涂于表面,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当簧片振动时,铜粉和石粉也在振动,就形成了一层神秘的光,音色与手风琴非常不同,是这样的——



可见,我们祖先用最简单朴实的方法,达到了让人产生无限想象的境界。

“正”是什么呢?是正音的意思。笙的音很准,在乐队里起到定音的作用,但是笙的定音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调小提琴、二胡、吉他的音,只要拧旋轴即可,钢琴相对复杂,但笙比钢琴定音还难。因为钢琴有机器可以帮助调音,调笙全凭耳朵听。

调音时,钢琴上相邻的两键,半音之间分一百份,正负的误差不能超过两份。调音的律不是十二平均律,是将十二平均律和中国的纯律(五度相生律)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律。这样演奏民乐时,才可以拍音更少、更和谐。

调音时,要正身、正心,心无杂念,才能全神贯注地去正音。这是乐器教给我的,也影响了我的生活。

用心呼吸的智慧
已完成:80% / / / / / / / / //

笙教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呼吸。 笙是通过呼吸发声的,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吹吸自如的簧乐器。口琴吹吸都可以发声,但发出的音不一样,但笙却一样,可以自然地通过循环呼吸来演奏。

呼吸,是人体最重要的循环之一。道家的导引当中也有呼吸导引,对健康非常有益。离我们剧场不远处有一个白云观,创始人丘处机曾经写过自咏诗,最后两句是,“每到夜深云霁处,蟾光影里学吹笙”,难道他也吹笙吗? 我专门找白云观的道士朋友请教,想知道丘处机有没有留下作品。他说,也许有其他答案,他或许想透过笙来比喻呼吸吐纳。

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能为我们提供氧气,我们的动脉血滋养全身后,从静脉流回,和肺部中肺泡里的氧气接触变成新血,再重新输送全身。 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掌握呼吸方式,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在中国、古印度、犹太的文化中,都有讲到正确的呼吸吐纳的方法。

跟大家分享一点呼吸的技巧,在累的时候呼吸几次,身体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们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是横膈膜,胸腔里有12对肋骨,上面7对是真肋,从脊椎连接到胸骨,下面的5对是假肋,透过软骨连接到胸骨。

呼吸时,第一个阶段是先将气慢慢吐出,之后深深地吸,吸到横膈膜,再到最下面的假肋,会感觉到它慢慢扩张。

第二个阶段,当吸到肺的中部,即胸腔的部分,会有舒展之感。最后一个阶段,到肺的上部,把气吸满,还可以稍微耸肩,帮助肺的上部伸开。

三个阶段是连为一体的,吸满气后保持几秒,让我们身体在充满氧气的状态下,多停留一会儿。一个成人的肺泡,铺开大概是一个网球场的大小。我们吸进来这些氧气,能给血液带来营养。

把嘴形成孔状,气慢慢吐出,完全吐净后再吸第二次,循环做几次之后,会觉得精神好一点,甚至眼睛都更亮了一点,几分钟就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这个智慧,我是透过笙得到的。

享受孤独,把握当下
已完成:90% / / / / / / / / / /

只要你可以享受寂寞,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视角,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生活。

别人会问我,你的人生是不是没有计划性,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摇滚,一会儿作曲,一会儿演奏,现在又在做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分享?


但我觉得,人生这么短,我没有理由不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如果你没有用心呼吸,也许你就闻不到空气里的花香;如果你不认真品味食物,也许你就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

也许你会说,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但我喜欢这种生活,因为这就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每一个瞬间,我都在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我喜欢的自己。

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孤独,把握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寂寞笙歌。

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格致论道演讲活动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