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小城镇是新时代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
“
龙头
”
。浙江省正在奋力实施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挺起小城镇这个
“
龙头
”
,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全国提供了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浙江图景、浙江实践。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始终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全局中来思考,放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中来衡量,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来统筹,努力让浙江1191个小城镇成为群众向往的幸福家园。
第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挺起乡村振兴
“
龙头
”
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九大明确提出
“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
,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来源。乡村振兴的标志是乡镇首先要振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时势所趋。实践证明,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农村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美丽环境正在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为实现
“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浙江承担着实现
“
两个高水平
”
建设、为美丽中国提供鲜活样本的光荣使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
“
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
要求的具体化,既体现了浙江与全国
“
两个一百年
”
历史进程同步,也体现了浙江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上
“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
。近年来,浙江一方面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和美丽县城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涌现出一个个体现浙江风采、江南韵味的美丽城市和美丽县城;另一方面,坚持不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打造了风景如画、最忆乡愁的美丽乡村。相比之下,不少小城镇既不如村、更不如城,既有
“
城市病
”
,也有
“
农村病
”
,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格格不入,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一大隐痛,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
“
短板
”
。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就是着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打造城市和乡村两张美丽
“
名片
”
的基础上,抓住小城镇这一突出
“
短板
”
,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联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决不把污泥浊水、违法建筑、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全面小康的鲜活样本。
第三,浙江具备了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基础。浙江是山水之乡,因山水而美,2005年
8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科学论断。12年来,浙江坚守这一发展理念,通过环境整治倒逼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绿色发展。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要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整治
“
低小散
”
,消除脏乱差,治出新面貌,腾出新空间,引入新产能,培育新产业,打造一批既有风貌特色又有产业特色的特色小城镇,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初心是消灭脏乱差现象,使命是增强内生动力、发挥节点集聚功能、倒逼小城镇的转型升级。2016年
9
月
29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其根本目的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改善小城镇环境,让小城镇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整治对象上,以乡镇和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办事处为主要对象,确定了全省
1191
个整治对象,实现了集镇全覆盖。其中省级中心镇
180
个、一般镇
465
个、乡集镇
271
个、独立于城区的街道
123
个、仍具有集镇功能的原乡镇政府驻地
152
个。整治目标上,计划用
3
年左右时间,使全省小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镇街面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整治任务上,实施
“
一加强三整治
”
18项任务,通过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突出解决小城镇面临的
“
脏乱差
”
问题,主要做法和保障举措如下。
第一,注重思想先导,确保高位推进。在整治工作中高度重视提高各级整治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着重强调要牢牢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强调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着力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融合;二是强调要处理好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的关系,各地各部门要定准位、不越位,不大包大揽,沿着市场化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三是强调要处理好小城镇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着眼推动产业的集聚提升,实现产镇融合发展,把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让老百姓收入更高、生活更幸福,绝不能为了整治而整治,搞
“
涂脂抹粉
”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这项工作,成立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省建设厅、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局、通信管理局等23个省级部门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在省建设厅设办公室,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实体化运行。市、县、乡按照省里要求,成立相应实体化运行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整治行动的组织实施。
第二,注重顶层设计,确保责任落实。全面落实整治行动的主体责任和实施责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行动组织协调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抓落实。明确了1191个小城镇整治的
“
路线表
”“
施工图
”“
任务书
”
,
“
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乡镇实施、群众共建
”
的运作机制基本形成。在多项重点工作中,
“
量身定制
”
了工作方案,如整治环境卫生实行
“
创建制
”
,有序推进国家、省级、市级卫生乡镇创建;整治城镇秩序实行
“
销号制
”
,全面排摸后列出问题清单,逐个销号解决;整治乡容镇貌实行
“
项目制
”
,明确每个乡镇的整治项目清单、掌握项目进展,督促按时落实。
第三,注重要素保障,确保支撑有力。资金支持方面,省财政采取新增债券和专项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助
——
3年总量为
30
亿元新增债券和
15
亿元专项补助。补助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上的差距,分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地区两类有差别地实行补助。土地保障方面,省里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涉及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给予专项全额保障,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出台了支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用地保障政策,从
6
个方面进行细化。技术支撑方面,省建设厅组织力量编制发布了《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和《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指南》,图文并茂地向乡镇一线干部展示哪些样式可以借鉴、哪些做法需要杜绝。同时,还组建了专家服务百人团,开展了
“
省里提供菜单、市县看单点菜、乡镇按需吃菜
”
的系列培训活动。
2017年
8
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全省
“
三改一拆
”
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了
“
五个必须
”
的要求,即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强化改革意识、树立创新思维,必须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守牢安全底线,必须与剿灭劣Ⅴ类水互促共进、同步推进。
2017
年
1
月,浙江省长袁家军在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提出了
“
四个出
”
的要求,即
“
出样板、出标准、出人才、出模式
”
。结合省委省政府精神,浙江以历史的站位、时代的担当、高度的自觉,呈现出了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生动画卷。
第一,规划引领绘蓝图。围绕
“
文化是小城镇的灵魂,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命
”
的理念,着力突出特色,凸显
“
一镇一品
”
。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细化整治内容162项,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明确禁止拆老房子老古董、建大马路大新区等。在前期集中评审、专项审查和示范评优的基础上,组织开展
“
规划设计回头看
”
活动,确保整治规划特色明显、接地气能实施。努力弘扬乡土文化,如临海市系统整理分析300栋历史建筑,编制了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并从小城镇整治项目库中单独梳理出
72
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投资
1.13
亿元作为专项内容整治。
第二,务实为民换新颜。以旧貌换新颜为目标,着重民生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破题之策。基础设施
“
做加法
”
。各地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补齐民生短板。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列入2017年达标计划的
443
个小城镇新增停车位
10
万余个、公交站点
597
个、农贸市场
196
个,改造沿街立面
1631
条干道,极大补齐了民生基础设施短板。资金投入
“
做减法
”
。开源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增发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加以解决;节流方面,乡村干部集思广益,发挥
“
土专家
”
作用,多措并举降低成本,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整治、小投入引来大投资。项目推进
“
做乘法
”
。通过优化服务、简化程序、创新机制等办法,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开工建设。全省1191个小城镇计划实施整治项目
24700
个,已开工
23265
个,开工率达
94.19%
;计划总投资
1697.51
亿元,已完成投资
1286.23
亿元,完成投资进度
75.77%
。落后面貌
“
做除法
”
。各地以小城镇整治为契机,消除安全隐患,腾出发展空间。实施古镇古街原真性改造,对不和谐建筑
“
做除法
”
,解决新老建筑不协调、古街风貌被破坏等问题,如磐安县在整治中开展的
“
四清零
”
行动,清除违章房、危旧房、一户多宅、附房。
第三,创新治理重长效。以构建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为乡村振兴创新治理机制。大力推广实行
“
驻镇规划师
”
制度,通过购买服务、对口合作、志愿服务等各类方式,引导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等人才扎根乡镇。全省1191个小城镇均已聘请驻镇规划师,包括专职与兼职驻镇规划师
1358
名。大力推广建立
“
街长制
”
,全省设立街路长1.26万名,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共建共管
”
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形成。探索了智慧化治理,如乌镇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乌镇管家联动中心,由3000余名基层网格员和社会群众担任乌镇管家,成为乡村治理的
“
移动探头
”
,实现线上信息收集交办与线下管控整治联动共管。
第四,产镇融合促发展。牢牢把握好
“
三对关系
”
,即面子与里子、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补齐短板。以整治催生美丽经济,打造可持续的内生动力,通过环境综合治理,打通了
“
绿水青山
”
和
“
金山银山
”
的转化通道。以整治倒逼转型升级,实现产镇融合。盘活存量土地、改用旧厂房、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建设小微企业园区,引领了小城镇的产业升级。绍兴市以印染产业集聚区改造提升为契机,创建集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时尚类特色小镇
——“
蓝印小镇
”
,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03亿元,完成集聚印染企业
95
家。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的重大判断。就小城镇而言,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体现在小城镇在联结城乡发展中的战略节点作用和集聚功能不充分。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的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以提升城乡环境品质为切入点,高质量深入推进整治行动、巩固整治成效,发挥小城镇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围绕目标任务,我们将始终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联结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抓手,全面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着力把1191个小城镇建设成为群众向往的幸福家园,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强化主体责任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历史站位、凝聚整治合力。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一线干部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锻炼,在整治脏乱差中增长才干,在解决复杂问题上提升能力,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提升水平,克服等待观望、敷衍应付的消极思想,打造一支善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整治铁军,为整治工作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发挥各级整治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围绕要素保障、工作推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
三改一拆
”“
五水共治
”“
治危拆违
”“
美丽乡村建设
”
等各项中心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协作配合,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最大化发挥综合效应。
二是以民生项目推进为抓手,着力突显
“
旧貌换新颜
”
。首先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力度,应对国家金融政策调整新情况,完善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各地开展方案比较、砍掉
“
搭车
”
项目、优化整治方式,进一步节约整治资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发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多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建立
“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
”
的资金保障机制。其次是强化项目建设。充分运用PPP、
EPC
、
BT
、
BOT
等方式,加快项目进度。正确处理
“
面子
”
和
“
里子
”
关系,推动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村镇道路、地下管网、洁水治污、电力通讯等配套完善工作,优化提升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以六大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高质量整治工作。规划设计引领专项行动,深化
“
回头看
”
行动,加快推进驻镇规划师全覆盖,完善村镇规划设施和风貌管控机制,不断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开展卫生乡镇创建专项行动,强化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力争到2019年底,国家级、省级、市级卫生乡镇达标率分别达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