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因察觉自身处境危险,通过马皇后送来的枣子和梨预示的警示,决定回乡避祸的经历。他在明朝建立后的遭遇,包括与朱元璋、李善长之间的矛盾,以及面对丞相人选问题的考验。最终,刘伯温因受到胡惟庸的诬陷和朱元璋的猜疑,虽请辞回乡但仍受到监控,最终离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刘伯温的功业与遭遇
刘伯温作为明代开国功臣,以智慧和战争能力著称。他多次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明朝建立后,他察觉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因马皇后送来的枣子和梨的警示而决定回乡避祸。
关键观点2: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疑与不信任
朱元璋虽然器重刘伯温的才能,但对其智慧和影响力也深感不安。他给刘伯温的伯爵封号,表达了对他的不完全信任。随着天下太平,朱元璋开始逐步清除可能威胁他统治的功臣,刘伯温成为他的目标之一。
关键观点3: 刘伯温与李善长的冲突
刘伯温与李善长之间因部下贪赃枉法事件产生冲突。刘伯温坚持原则,判处了李善长部下的死刑,引发李善长的怨恨。李善长联合胡惟庸诬陷刘伯温,虽然朱元璋知道真相,但为了巩固统治选择保持沉默。
关键观点4: 刘伯温的坚持与正直
刘伯温在面临朱元璋的试探和丞相人选问题上的考验时,坚持原则,否定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等人选。他的坚持和正直引发朱元璋的不满和猜疑,导致他在朝中的地位逐渐不稳。
关键观点5: 刘伯温的晚年遭遇与离世
刘伯温选择请辞回乡,尽管得到朱元璋的宽慰,但仍受到严密监控。他的晚年生活充满困苦,最终因病离世。关于他的离世是否存在朱元璋的借刀杀人手段,存在争议。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正文↓
刘伯温,作为明代开国功臣之一,以其料事如神、运筹帷幄的能力闻名于世。然而,明朝建立后不久,刘伯温便察觉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这两颗枣子和一个梨,其实是朱元璋对他警示和猜疑的象征。马皇后通过这种方式暗示刘伯温,朱元璋对他的怀疑早已悄然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分封功臣,但却只给刘伯温封了一个伯爵。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朱元璋对刘伯温深度不信任的原因。虽然朱元璋器重刘伯温的才能,但也深知他的智慧和影响力,既是助力,也可能成为威胁。因此,朱元璋选择了不高不低的伯爵封号,以表达对刘伯温的不完全信任。这种不信任与日俱增,尤其在天下太平之后,朱元璋开始逐步清除那些可能威胁他统治的功臣,刘伯温当然也成了他的目标之一。除了与朱元璋的矛盾,刘伯温还与李善长之间有着更大的冲突。明朝建立的那一年(1368年),朱元璋率军北伐,留下了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守京城。李善长的部下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最终被有良知的官员逮捕并交由刘伯温处理。李善长得知后,急忙找刘伯温求情,希望他对部下从轻发落。然而,刘伯温为人正直,坚持原则,不顾李善长的求情,果断判处了那个部下死刑。这件事让李善长极为愤怒,当朱元璋北伐归来后,他立即联合胡惟庸上奏诬陷刘伯温。虽然朱元璋知道这些诬陷的真相,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选择保持沉默。从此,刘伯温逐渐被疏远,朝中的大臣们也都对他敬而远之。朱元璋多次试探刘伯温,特别是在丞相人选上尤为明显。他提出了杨宪和汪广洋两个人选,试图试探刘伯温的态度。刘伯温对这两个人选都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气量不足以担当大任。当朱元璋又提出胡惟庸,刘伯温同样认为胡惟庸不合适。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种坚持和正直感到不满,甚至怀疑他有谋逆之心。因此,他开始有意识地排挤刘伯温,让他感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固。马皇后送来的两颗枣子和一个梨,更加坚定了他请辞回乡的决心。他立刻向朱元璋请辞,尽管朱元璋心中早已有了打算,但表面还是装作宽慰地说:“伯温啊,你辛苦了。回家好好休息,若有需要,朕随时会请你回来。”回到家乡后,刘伯温深知为官的险恶,因此选择低调生活,拒绝了所有地方官员的求见。一次,刘伯温的儿子向朱元璋报告家乡有海盗活动的情况,胡惟庸却借此机会大做文章,诬陷刘伯温有谋反之心,导致他的退休金被停发。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刘伯温不得不离开家乡,重新回到京城居住。尽管他已经远离朝政,但仍受到朱元璋和胡惟庸的严密监控。最终,刘伯温卧病在床,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诊治。他的离世,令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实施了“借刀杀人”的手段。
· 完 ·
/ 推荐阅读 /
▼
咸丰皇帝为什么只宠慈禧?专家:身体一部位异于常人
武则天年过古稀,为何还要找男宠?多年后才知道她有多高明!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