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大臣们一旦违逆皇帝的意见,一旦被皇帝谴责,可能遭遇牢狱之灾时,很多人都选择了直接自尽,以避免受牢狱之辱,此举为后世所无。
然而,这并非代表着汉朝大臣当真比后世更有风骨,“宁死不辱”,实则,只是因为
汉朝刑法太酷烈。
大臣被皇帝不满后,如不尽快自杀,
就意味着大概率自己和家人生不如死。
后世刑罚,最酷莫过于
凌迟
“千刀万剐”,比如刘瑾刘公公,被活剐了三千多刀。然而,这基本只是对“谋反大逆”之人才会施加的极刑,而且极其难得用在国家重臣身上。
比如清朝两百多年来,最著名的三个权臣,让他们的君主恨之入骨,所受的刑罚也只是:
-
鳌拜:囚禁下狱,被“病死”。
-
和珅:白绫赐死。
-
肃顺:斩首。
而汉朝呢?动辄血淋淋的“
夷三族
”,而且对灭族之人还要“
具五刑
”:就是刺面、割鼻、断舌、斩去双足脚趾、活活打死、于闹市中斩首、尸骨剁为肉酱。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与其妻、子女、兄弟姊妹三族,每个人皆是被“具五刑”杀害。所谓后世流传的“韩信被宫女竹签钉死”云云,已经是美化过无数倍的小说家言了。
本质上,汉朝处于从
先秦版本的五刑制
【墨刑、劓刑(割鼻)、剕刑(断腿)、宫刑、大辟(死刑)】,向后世刑法的过渡阶段。
因此,
汉法之惨酷,仅次于秦法,而远重于后代。
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所以留下千古骂名,并不在于他活埋了几百个仅仅是骗子的方士,而在于秦始皇禁止私人学校,焚毁除秦国以外的各国史书,焚毁除博士官所藏图书,除医药、农书、占卜以外的天下所有私人藏书,违令者被罚戍边为苦役,
"聚谈诗书"则斩首,"是古非今"则灭族。
而这个摧残先秦灿烂文化、阻碍华夏文化交流和扩张的【
挟书令
】,在汉朝建立后依旧保留,居然是到了汉惠帝时期,才被明令废止的。
《汉书·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注:秦律敢有挟书者族。】
之后的汉文帝,废除了墨刑、劓刑、剕刑等断残肢体的肉刑,改为笞刑(小竹片抽打),废除妻孥连坐法,因此赢得千古仁君之名。
然而到了他孙子、汉武帝刘彻时期,实际上就将连坐法恢复了,同时还屡次对臣属施以宫刑,不止是严重的肉体损害,更是严重的人格侮辱和精神打击。
除了众所周知的司马迁,仅仅因为给李陵辩护,违逆汉武帝之意,就遭此酷刑。而且,像名臣张汤的儿子张贺,音乐家李延年,汉宣帝的岳父许广汉,甚至还有楼兰国派到汉朝当人质的王子,都是因过失或罪责,就被处以宫刑。
汉朝的掖庭令(太监总管)及下属官员,相当一部分并非是专职宦官,而就是由受了宫刑的大臣担任。他们甚至还可以在宫外有自己住所,保留原来的妻室并共同生活。如张贺、许广汉都是如此,就不知道这究竟算是恩典,还是羞辱了。
司马迁受刑后,也同样被任命为当时专门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所以,汉武帝对待司马迁,就是视同于宦官的。
而太史公对此的感想,是「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当时所谓的“
刑不上大夫
”,本意并非是上大夫级别的达官贵人,当真可以不被刑律惩处,而就是劝他们早早自我了断,自然免受刑罚。
只因汉朝大臣一被下廷尉,就犹如人间地狱,不肯自杀的,狱吏在皇帝的授意和暗示下,有一百种办法让他生不如死……而且,这些大臣饱受痛苦摧折之后,还是不能活命。
比如周亚夫的下场:入狱后「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即使幸运值高,侥幸得以出狱,许多也如司马迁一样残损肢体,颜面扫地,从士大夫沦为被世人不齿的宦者,所谓“刑余之人”。
汉宣帝刘询即位时,以“故剑情深”立此前的正妻许平君为皇后,想依照旧例封自己岳父许广汉为侯,霍光就以“刑余之人不可封侯”为借口,硬拖了一年多,最后给许广汉封了个“昌成君”。
霍光与霍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