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玄法师
前几日,一位女艺人发布了一条微博,宣传她在印度所经历的一个“心灵课程”:“十年前,在生命最混屯的时刻,我去了印度,见到了智慧尊者阿玛巴关老师”,从而“看见了自己”。
不久“中国反邪教”官方微博就转发了她的这条微博,并进行批评:在很多人眼里,印度这个国家,似乎从来不缺少“大师”。在诸多网友的善意提醒之下,她删掉了微博。
但大家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她的诚恳与善意,显然她真的对“智慧尊者阿玛巴关老师”仰慕有加。然而,在网友的眼中,这个宣传充满了邪教和洗脑的既视感。
回溯到过去,大众对王林、李一等“大师”的调侃中,不乏他们与娱乐圈明星们、商业大亨们的合影。不禁让人慨叹,为何近年来精英们都有了信仰,特别是当这种信仰充满了神秘感,似乎整个人表现得都“脱胎换骨、罗袜生尘”一般。
“神秘感”恐怕是最好的推手。
这名女星虽然宣称此课程与任何信仰无关,但她的导师“室利·巴关”却曾在1989年声称自己是迦乐季(毗湿奴第十个化身),当然他现在不太使用这个圣名了。
在俗世的人,往往需要一些“灵性”来净化自己的身心,或者以此炫耀自己与红尘的不同。精神导师的神秘感比他自身的修为或许更有打动人的能力。
尽管我们中华文明素来号称是以人文的精神为主体,但寻诸史料,往往让决策者倾心的,并不是在义理上辩论的胜利一方,而是显现出神通能力的人。
这一心理被心照不宣地继承了下来,
现代人一方面追寻神秘感带来的刺激与傲慢,一方面又以“自我净化”和“生命觉醒”自诩,在这两种状态的穿梭中无缝衔接,你上了“自欺欺人”的当。
且看佛教的最高经典《金刚经》描述佛陀的生活:“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他有着种种超乎常人的智能,却以最为简单的乞食、吃饭、洗脚、禅坐为最究竟的示现。
这又是怎样一种境界呢?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而这位巴关,却宣称“人的头脑就像是将人神隔开的一堵墙。合一灵能的电流能在这道墙上打一个洞。一旦成功了,人、神便能同心协力。”
他的信徒也坚信,“合一经验”和任何人类感官的光觉、色觉和声觉一样真实,但却是透过不同的脑神经处理回路来传导。
其实,这种种的境界,《金刚经》一句话就道尽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这些花里胡哨的表相,否则在“神秘感”的加持下,很容易产生“自欺欺人”的自我催眠,赶着趟往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去寻求救赎,自然而然“易受群邪”。
而自我专注力、觉察力、离执力的培养,并不需要花上三天几十万的课程费,也不需要漂洋过海,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如实知自心”,就有足够让人宁静和觉醒的力量。
但是,众多明星与商人对神秘感与“大师”的追逐折射出社会各个阶层的焦虑,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并不是只会标榜“一套以素食、念经和朝圣为代表的生活方式”而已,这位不远万里去拜访“世外高人”的女星,也的确显示出了对精神世界的渴求。
只不过,许多人并没有“择法眼”,才走了这么多弯路。而他们内心的焦虑,却很容易引发同情,特别是
许多人一边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一边不忘盯着手机等待商机的“天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普遍的心理,现世富贵与出世解脱二者皆不可抛。
究其根源,“择法”的误区,还是发心的问题。许多假大师的盛行,都不难逃离庞大的信仰市场。
巴关所建造的合一大殿,建造成本估计有7500万美元,据说内有亚洲最大的内部无柱式静心殿,他和种种大师一样,能抓住各色人等的心,倒不如说是这些“求仙访道”人士心里幽微的贪婪让人有机可乘。
——许多求仙访道的人心中仍旧保持着对自我极强的贪执和对“捷径”的侥幸心理,这样想不“愿者上钩”都难,即使得遇明师,亦会当面错过。
不过,这一切也并不必去嘲讽,希求现世丰饶和后世富贵皆是人之常情,正如在佛教里,
只要依据因果法则如法求取,依然是正信的行为,也会如愿以偿。
只不过,我们或多或少有些不自信,对自己生命缺少把握,这驱使我们中的许多人一面通过囤积财富、声名来增加生存的安全感,一面又寄希望于大道的高渺或者构筑起“生活在别处”的心灵世界,这中“不安”驱使我们轻易地被环境所左右,被表相所裹挟。
可叹的是,大多数人都只是凭着印象与潮流去想象佛道神仙的存在,很少有人去真正了解它,走近它,更难以发现,道的真实面目简单而直截。
唐代大梅法常参马祖道一禅师,问:“如何是佛?”
马祖说:“即心是佛。”
法常禅师当下大悟,遂到大梅山隐居。
过了一段时间,有位僧人问他:“得到什么好处,便在此住山?”
他说:“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僧说:“大师近日佛法又别,说‘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却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这里只管‘即心即佛’。”
后来僧人将这段对话告诉马祖,马祖却赞叹有加:“梅子熟也!”也就是说大梅法常禅师的见地纯熟了。
经中说,大地众生都像如来那样,人人本具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但信自心是佛,具有觉悟一切圆满功德的能力,直下承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出无量功德,有何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