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宏观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内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旧有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
PPI
与
CPI
指标的偏离,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偏离,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长与
GDP
指标的偏离等,实际上近几年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已经对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新要求,从前以速度和绝对值来看待宏观增长情况的方法将不再有效,今后观察宏观增长指标的侧重点需要作出改变,需要更加注重中微观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矛盾的解决,更加注重把握新时代宏观走势的新特点。
具体看投资方面:未来我国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将持续发生变化,不再追求量,更加追求质,国家将加大力度鼓励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的投资,在区域方面更多向经济欠发达省份倾斜。未来基建投资保持中速增长会是一个常态,但是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仍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重点,房地产投资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未来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将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确定性最强的一个方面。对于消费这一长期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政策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最终也将极大促进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二是引领消费升级换代。
出口将更重质量,进口和引入外资将更加开放。十九大报告不再简单谈扩大出口,而是着重于出口质量的提升,“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进口和吸引对外投资方面则将更一步开放,特别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于外商来说也是很大的利好。此外,一带一路建设是未来拓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依托和观察点。
未来国内大宗商品仍将保持供需紧平衡格局,产能过剩时代将成为过去。未来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将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金融方面仍然会保持目前的去杠杆防风险政策主基调。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此外,包括中央金融系统开放日里周小川行长、郭树清和刘士余主席的发言,都意味着今后金融监管只会更严,而不会放松。当然,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融资,金融和货币政策也将呈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正
文
十九大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理念、新方略,从总体来看,发生主要变化的方面有三个:
首先是对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转化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一是人民的需要已经从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已经出现大发展大变革,我国已经成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过剩,但是高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因此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界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的时间规划提前。
十九大报告指出到
2020
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
2020
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是尽管时间提前,但这一目标没有再提具体的
GDP
或人均
GDP
数量目标,
而是重点强调要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显示出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对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发展矛盾的高度重视,不是盲目追求发展,而是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四是报告中没有再提速度概念,不再有
“
平稳较快发展
”
、
“
又好又快发展
”
等提法,
而是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十九大报告的这些新变化,意味着未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于
GDP
的观念和保
GDP
增长的倾向将会有根本改变。
从宏观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内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旧有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
PPI
与
CPI
指标的偏离,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偏离,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长与
GDP
指标的偏离等,实际上近几年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已经对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新要求,从前以速度和绝对值来看待宏观增长情况的方法将不再有效,未来将不再以增速大小来判定实际增长情况,增速未必会进一步提高,但是增速保持平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增速下滑可能也不意味着实体经济出现大幅下行,今后观察宏观增长指标的侧重点需要作出改变,需要更加注重中微观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矛盾的解决,更加注重把握新时代宏观走势的新特点。
具体我们还是以三架马车为分析框架,首先投资方面:
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小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
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第二小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四小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五小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将持续发生变化,不再追求量,更加追求质,国家将加大力度鼓励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的投资,在区域方面更多向经济欠发达省份倾斜。
具体看数据方面,今年
1-9
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
7.5%
,同比少增
0.7
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
8.1%
,同比多增
2.3
个百分点,高于预期;民间投资累计增长
6.02%
,同比多增
3.55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好于去年同期水平,但是增长态势还不够稳定;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
4.2%
,同比多增
1.1
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增长
15.88%
,同比少增
1.7
个百分点。可见固定资产投资下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建投资持续下行。
关于基建投资的问题,在十九大的发改委答记者问专场中,张勇副主任指出“客观上我国进行了
30
多年大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包括产业、物质基础、装备,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和完善。过去的投资一直在高速增长时段,今后恐怕会相对的进入一个高中速的增长。”
这意味着我国大规模铺建基础设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将不再以量为主导,而是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注重效益和更注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所以未来基建设施投资的中速增长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而不是说基建增速下滑就意味着宏观经济将下行。
在新兴产业投资方面,张勇主任指出“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技术改造投资都呈现了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投资结构得到比较好的改善,在短板上着力,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投资发展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也是我们未来观察和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民间投资方面,张勇主任指出“民间投资的门槛还有障碍,包括PPP推行的模式当中,如何进一步怎么把它更加便利,同时还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力。”
在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方面,张勇主任指出三个工作重点:“第一,不能投的问题,要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降低门槛,特别是制定负面清单,使市场更加透明,民营企业自主决策权更大;第二,不愿意投的问题,现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建设政府信息平台,特别是诚信体系,包括政府同样要讲诚信,签订的合同就要遵守合同,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三,不敢投的问题,要加大这方面的督查,同时要保护知识产权,要培育企业家;最后往哪儿投的问题,要加强政策的引导,进一步引导民间投资投向产业链长的、增长前景好的这些领域上。”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我们认为和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其实是一体两面,一方面对于国企功能的重新界定和改革方案的重新梳理,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和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有助于吸引优质资本的加入,促进国有资本做大做强。
房地产投资方面,我们之前文章已经谈过,中央调控房地产的思路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从以前房价“一涨就控”的治理模式已经转化到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轨道上来。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意味着以后在增加商品房供给、满足普通民众住房需求的方面将是发力的重点,同时报告还指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这对于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地方政府而言也是未来的解决途径之一。
所以综合来看,未来基建投资保持中速增长会是一个常态,但是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仍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重点,房地产投资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消费方面,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专门论述民生问题,其中第二小节“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指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小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第四小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