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喇姑(公元1612-1705)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生于蒙古族牧民家庭,最初叫苏茉儿(蒙语音译,意为毛制的长口袋),康熙年间改为满名苏麻啦(半大口袋之意,看来马背民族对口袋情有独钟),而苏麻喇姑则是她死后,宫中上下对她的尊称。
这位历经清宫四朝的苏麻喇姑,从卑微的侍女到最后备受皇家尊重的特殊家庭成员而独享93岁长寿睿智人生的她,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呢?
13岁的苏麻喇姑跟着孝庄皇后入宫,不断扩大眼界,凭着刻苦和勤奋,冰雪聪明的她不但蒙语说的特别溜,而且很快就出色的掌握了满语汉语,特别是满文也写得非常漂亮,赢得全宫上下一致称赞,这在当时纯属多语人才。
另外,聪明勤快的苏麻喇姑还将孝庄皇后的日常起居大小事情照顾得井井有条,孝庄皇后非常喜欢这个忠诚而又有才干的“妹妹”。
苏麻喇姑不但生性聪颖,而且还多才多艺。她非常喜欢服装设计,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参与了清朝开国冠服的设计与制作。
在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后,当时孝庄文皇后年仅31岁,其子福临才刚刚6岁。虽然经过孝庄文皇后的精心谋划,福临当上了皇帝,但朝廷实权却掌握在多尔衮手里。
按清朝当时的规矩,孝庄母子每个月只能见一次面。而且,孝庄与福临的信息只能靠聪明机警的苏麻喇姑来秘密联络。这在当时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一旦稍有疏忽,不但会自己性命难保,而且还会危及顺治和孝庄的安全。
苏麻喇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从不敢有半点马虎。终于天遂人愿,所有的暴风骤雨惊涛骇浪,苏麻喇姑陪着孀居的孝庄皇后闯过来了!在那些一起度过不平凡的峥嵘岁月里,有委屈的泪,也有开心的笑......
就这样,孝庄和苏麻喇姑一直形影不离相伴60多年,她们名为主仆,实为患难情深的知音,朝夕相伴的好姐妹。因此孝庄称她为格格,这可是清朝八旗王公贵戚家女儿的专用称号。
据《啸亭杂录.苏麻喇姑》记载:玄烨(康熙帝名字)赖其训迪,手教国书。
康熙帝的启蒙老师是苏麻喇姑,并且手把手地教玄烨书写满文。当时苏麻喇姑已经40岁左右,在生活上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玄烨,在学业上给予他循循善诱敦敦教诲。特别是康熙帝那一首好字,就是源于苏麻喇姑的熏陶。
爱是相互的。康熙也非常尊重苏麻喇姑,称她为额涅(母亲),而康熙的皇子、公主们则称她为奶奶。
这足见她在皇宫里的地位是重量级的,绝不是一般侍女所能相比的。可苏麻喇姑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倚老卖老。
孝庄皇后于康熙26年(1687年)逝世,这对70多岁苏麻喇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她陷入极度的悲伤和孤独之中,长此以往对她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为了让她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康熙决定把十二阿哥胤陶交由苏麻喇姑培养抚育。按清宫制,也只有嫔以上宫廷内主才有资格抚育皇子。让苏麻喇姑抚育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
而苏麻喇姑也不负康熙重望,她二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培养胤陶,把自己的广博的见识传授给胤陶,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影响胤陶。因此,胤陶在苏麻喇姑的言传身教下很快成长起来,多次遵照康熙旨意处理重大政务,深得康熙器重。
由于胤陶秉承了苏麻喇姑的智慧,是在康熙35个皇子中唯一一个没有参与康熙晚年为角逐皇位而明争暗斗的皇子。所以,在雍正即位后没有遭受打击而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陶又被晋封为和硕亲王,而且也享79岁高龄寿终正寝。
另外,苏麻喇姑有她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虽然始终生活在深宫大内,但一直终身未嫁。在完成培养胤陶后,90岁高龄的她得到彻底解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终于有时间开始她恬淡而宁静的生活,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用她的话就是“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
苏麻喇姑在“养生”上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习惯,——
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在每年除夕夜,她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脏水全部喝掉。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难以理解或是难以忍受。
二是终身拒绝吃药,哪怕非常严重的病情都不吃药。
她这两个独特的养生习惯雷打不动地保持了一生,居然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活了93岁,是任何医学专家都解释不清楚的一个谜。
康熙44年(1705年)8月27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而卧床不起,腹内攻痛便血不思饮食,而且病情愈来愈重。胤陶自然和妻子日夜守在苏麻喇姑身边照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