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三星/MIT/成均馆大学合作,Nature! ·  2 天前  
PaperWeekly  ·  直播预告 | ... ·  4 天前  
募格学术  ·  中国墓地招聘!月薪1.9w!早8晚5、不限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春节,谁是那个做饭的人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2-14 12:16

正文

《未来简史》颠覆你的认知,见底部"阅读原文"

来源|作者投稿  作者 | 金俊荣

编辑:学妹(ID:xuemei700) ,媒体转载请联系学妹要授权


春节临近,北京城空了。腊月二十九一睁眼,朋友圈里就被各种各样的美食刷屏了。手机还没放下,老公就催促去做早餐,今天老公儿子都不用去上班了,团圆饭从早上开始。有点手忙脚乱,只想到不用上班了,没想到还要吃饭。老公很勤快,自告奋勇去买包子,让我熬点粥等待即可。我自然欢欣鼓舞,还嘱咐说,楼下小馆如果没卖的,就去庆丰,多买点。结果老公空手而归,那些店都关门了。失望之余一直感慨,所有的人都要过年,凭什么卖包子的不能过年?


过年就是休息,休息就要吃大餐,这基本就是公理。可大餐不是晒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要有煎炒烹炸煮涮炖。做之前,还要有谋划、采买、洗切。做得了,摆上桌,这才轮得到拍照发送晒朋友圈呢!那么春节期间,谁是那个做饭的人呢?


过年就是休息,休息就要吃大餐,这基本就是公理。可大餐不是晒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要有煎炒烹炸煮涮炖。做之前,还要有谋划、采买、洗切。做得了,摆上桌,这才轮得到拍照发送晒朋友圈呢!那么春节期间,谁是那个做饭的人呢?


有人说,吃年夜饭可以去饭店啊,未必都需要自己做。是的,春节还没到,北京城里的饭店就开始接受年夜饭的预定,只有一些没有年夜饭供应的饭店可以放假大吉,而大多数的饭店还是营业的。然而,过年的时间较长,不能每顿都去饭店,尤其是家有老人孩子的,需求也未必可以由饭店包圆儿,至于平凡日子以及各种亲人相聚的日子,就更缺不了那个做饭的人。



我老家是河北农村,饭店虽然不像北京这样方便,但平时亲人聚会的日子也可以选择去饭店,如果不去饭店,饭店送餐的服务也非常便利,饶是如此,在家做饭的几率还是要大过去饭店。而每到春节,饭店基本都关门大吉,做饭就必须自力更生了。


出生于“文革”时期的我,对幼年“吃”的记忆深刻。现在被人们视为健康食品的红薯,是我小时候的主要食物,说得极端一点,几乎是唯一的食物。一年到头吃红薯,干粮是红薯,熬个玉米面稀粥,里面仍然放满了各式各样的红薯块,想撇一勺纯粹的玉米粥都难,我仇恨红薯。如果说盼望过年,毋宁说盼望的是“吃”。那时候,一过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家里每天都会有新蒸出来的馒头、蒸饺、枣糕、粘窝头,这些是要存在缸里、笸箩里,盖上屉布,留着过年的时候慢慢吃的,一直可以吃到过正月初五。富裕点的人家,要吃到过了十五才算是过完年。每天大人的主食还是红薯,但受优待的小孩子可以提前过年了。对我来说,飘荡在炊烟里的麦面的香甜味就是年味。真正的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八九煮肉开始,啃骨头是最像过年的吃食,大年三十下午包饺子,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是过年的高潮,高潮过后,过年的气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既有“吃”的幸福,就有“做”的辛劳。准备过年的食物的人,都是平时家里做饭的,从初一开始,不必每天都做新的主食,看似春节有几天相对清闲的时间,其实类似现在的放假调休,该干的活计提前都做了。我家平时做饭的是母亲和姐姐,年节时母亲操持着一切,支使姐姐们劳作。唯一的例外是初一煮饺子。平时从不做饭的父亲会出现在灶膛前,行使煮饺子的权力。权力而言,是因为只有主事人才可以“煮”,取“煮”的谐音“主”。其实父亲平时在家并不是一言堂,但在这个环节上,父亲主事人的印象就这么突出。初一的饺子过后,亲戚们走动起来了。家有客人的时候,父亲是陪酒的当家人,灶下做饭的还是母亲和姐姐。


来北京三十年了,虽然一年中会数次回老家看望老人,但回家过年是必做的功课,而这功课也在逐渐缩水。一开始要在老家住上十天半月,而现在完成走婆家、回娘家的任务来回只需三天。婆家娘家的叫法是一种习惯,在我,婆婆和娘都已不在了。两位母亲过世后,在家呆的时间就越来越短了。驱车从北京出发,四百公里后到达位于河北、山东交界处的婆家住上两晚,往回走一百公里在位于衡水附近的娘家停留一天,晚上赶回北京,几乎是最近几年的固定模式。路途短、躲高峰是一个原因,另外有原因是对做饭的畏惧。北方农村的厨房,寒冷、油腻、不方便的上下水,很考验人。年轻时候,对自己的下厨的本领就没有自信过,后来年纪也越来越大,在老家的时间短,做饭的事亲人们就不让我动手了。但饭是要吃的,看别人忙来忙去,我也于心难安。


公公年近八十,有慢性病缠身,但还能自理,照料日常饮食的是一房孙媳,而关于老爷子的大事小情都由两个已出嫁的小姑子负责;老父亲已八十有五,身体硬朗,但一日三餐需在哥嫂家吃。我们回家的日子,是号令聚会的日子,婆家人口少些,也有将近二十口,而娘家会有三十来口,大家亲热寒暄,甚是热闹。此时,婆家做饭的主力是两个小姑子和公公的那个孙媳,而娘家掌勺的是哥哥嫂子。


短缺经济时代过去以后,年味就越来越淡了。娘家人过春节已经不隆重地提前准备过年的食物,不可或缺的主食馒头也经常是买来,且不多存货。而婆家过年的习俗变化不大,除了准备我幼年时认定年味的食物,还有炸藕合、蒸肉丸子等,每当我们过完年离开的时候,汽车后备箱里被她们塞满了各种过年的美食。



婆家娘家都有一个说法,已出嫁的女儿是不许回娘家过年的,否则会使娘家变穷。因为没有着意打破的必要,我每年都会在婆家过完年再去娘家。而婆家过年的规矩更多一些。他们大年三十上午堂屋的八仙桌上摆满了贡品,下午开始包素馅饺子,包完饺子男丁去上坟,说是把已逝的先辈的魂灵请到堂屋过年;初一下午还包饺子,这次是肉馅的,初二吃过饺子后,男丁去上坟,把堂屋的先人送走,这年才算过去了。我第一次听说先人灵魂在家过年的时候,着实新鲜而惴惴了一阵。据说先人的灵魂最反感出嫁的女儿回家。


但两个忠于职守的小姑子会在需要做饭的时候适时出现。为了不与先人灵魂碰面,她们会从边门进来,溜进厨房,还笑谈我没去堂屋啊,先人们看不见。平时做饭的几个人齐了,家里的气氛开始轻松起来,一般两桌菜需要几个小时。初二中午开始她们才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出了,而这时给老人拜年的亲戚也上门了,她们需斟茶倒水,还要比平时多做上一桌子的下酒菜和一道主菜。


娘家的主厨依然是哥哥,嫂子、侄女、我的姐妹们都会争着过来打下手。哥哥一般在喝酒菜上桌后就收工,其余饭菜由刚才打下手的人接替做好。


分桌原则一般是男一桌,他们有少量的喝酒;女士和孩子一桌。注意过有些地方女士不准上桌吃饭规矩的讨论,娘家还真没听说过有这样的规矩,婆家据说原来是有的,而这些规矩现在也没人提了。因为边吃边上菜,就像饭店里有跑堂的,家里吃饭过程中需要一直有人张罗,所以很难等大家都到齐了再开饭。张罗人在婆家是两个小姑子,娘家是嫂子。等到她们吃饭的时候,菜也基本上凉了,她们确实是家庭聚会中最辛苦的人。撤桌后大量的洗碗工作就开始了。娘家这边,因为我的姐妹侄女外甥女多,大家齐动手不长的时间也就收拾好了,而婆家洗碗的还是那做饭的人。


喜庆团圆是春节的色彩,春晚、春联、鞭炮、红包是增色的,而团圆饭才是春节的底色。我们之所以可以举杯同庆,是因为有了做饭的人。而做饭不仅仅是“做”那么简单。经济状况、家庭分工,掌勺者的见识、少时口味、情趣、心情、爱、努力程度等都可以从饮食上有所显现。春节期间,我们会关注迁徙的困难、堵车的烦恼、回乡的不适,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有个永远不会放假的人群,他们是平时在家劳作、照顾老人的人,还是春节厨房里的主力军。成为主力军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熟门熟路,可以当柴米的家,在吃什么、怎么吃上有天然的决断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定是那个对家庭有热忱、最负责任的人。《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老人的心声,而回家看看的人,只能解老人的相思之苦,对老人的生活起居基本插不上手。


这个主力军的主体基本都是家庭主妇,男性像我哥哥那样下厨的属凤毛麟角。如果从这个群体性别构成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男女是否平权的问题。但是,既然我们必须在厨房里获取滋养,那么就无需把什么人从厨房里解救出来,而需改善厨房的条件,把饮食男女拉到下厨的队伍里来,培养他们创造美食的爱好,让他们把自己的爱与责任放在一蔬一饭之中,共同地担负起佑护亲情的责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

·

END


l 后台回复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l


红黑榜    未来简史    没有抱负博士生    教师挖角之争    梦想    开题报告    页码设置    毕业论文    论文写作   科研必备    阅读技巧     英文科研写作    国家社科基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未来简史》颠覆你的认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