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鸿基是与万科同时期上市的深圳老牌房地产公司,在2008年以前,公司一直是由深鸿基工会实际控制。深鸿基于1994年在深交所上市,实际控制人一直都是深鸿基工会。1999年,深鸿基工会与力普科技以资产注入的方式合资组建了东鸿信投资,各持50%股权。一直到2005年,东鸿信投资都持有公司29.36%的股份。2006年2月,由于股权分置改革,东鸿信投资持有公司的股份减至12.26%。
中国宝安集团和深圳东鸿信的股权争夺始于2008年7月,双方通过在二级市场的筹码争夺最终确定了中国宝安的控股股东地位。当时全球正处于金融危机中,深鸿基的业绩受到明显的影响,2008年半年度公司的净利润亏损2850万元,市值缩水60%。此时中国宝安集团开始在二级市场不断买入公司股票。截止2008年底,中国宝安共持有深鸿基10.76%的股份。此时深鸿基第一大股东东鸿信总计持有12.8%的股权,双方差距仅有2.04%。随即双方开始在二级市场不断买入筹码来争夺控股权,最终在2009年6月,中国宝安集团以19.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后通过驻派董事入主深鸿基。2011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宝安地产。
公司业绩差强人意,中国宝安集团最终将上市公司平台出让给东旭集团,至此公司主营业务由单一的地产转变为地产+新能源双主业。尽管中国宝安集团旨在将上市公司打造为集团旗下的房地产平台,且集团本身与公司原有的地产业务都是重点在广东省,协同效应较强,但中国宝安集团接手公司后业绩仍然持续下滑,净利润从2011年的1.4亿元下降到2014年5317万元,在房地产行业中也属于盈利较差的。在2015年,东旭集团分别收购了中国宝安和东鸿信共计29.88%的股份,成为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16年7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东旭蓝天。
2.3.3 深国商的控股权变换:从茂业系举牌到皇庭国际入主
深国商大股东引入战略投资者将公司运作上市,后由零售百货也转入商业地产领域。深国商,全名深圳市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深圳国资旗下的特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兴办了深圳国际商场,即深国商的前身,主营业务是零售商业。1995年,公司第一大股东深特发引入马来西亚和昌父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将深国商先后在1995年和1996年分别于B股和A股运作上市。深特发持股19.03%,马来西亚和昌父子公司持股13.7%。在百货业经营停滞不前后,公司进入了现代商业地产开发领域。
公司原控股股东深特发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成为第二大股东。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战略投资者和昌父子以持股13.7%成为第一大股东,特发集团持股比例跌至13.28%,成为第二大股东,但公司管理团队还是来自特发集团。
金融危机下公司市值缩水明显,而核心资产价值提升,引来商业大鳄茂业系举牌。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北京下,公司A股、B股市值严重缩水至4亿元、1.5亿港元。此时公司的“壳价值”明显。除此之外,公司最核心的资产是位于福田CBD黄金地段的晶岛项目(深国商持有60%,和昌公司持有40%),项目可租面积达到10万平米,按当时的价格估算,项目权益价值达到20亿元,而公司2008年半年报中,该项目的开发成本仅为6.9亿元,公司归母净资产仅为2.5亿元。未来公司资产重估价值可观。茂业系从2008年10月开始不断在二级市场增持,截至2009年一季度,深圳茂业商厦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陆续增持公司股份至13.18%。
公司股权流转至多家公司,最终茂业系退出,皇庭国际入主上市公司。股权2009年5月,和昌父子将晶岛项目40%的股权转让给海外的南国基金。同年又将上市公司的13.7%的股权转让给百利亚太投资,在2009年彻底退出上市公司。百利亚太投资是湖北冰晶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收购深国商股权而设立的壳公司。2010年1月,南国基金将晶岛项目40%的股权转让给郑康豪的皇庭投资。同年8月,郑康豪(皇庭地产实际控制人)受让百利亚太投资100%的股份。至此,郑康豪持有公司13.7%的股份,成为深国商的第一大股东,同时拥有了晶岛项目的控制权。茂业系于2012年减持,退出股权争夺。截止2015年,郑康豪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49.8%的股份,并于2015年9月更名为皇庭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