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鸿观
一起涨姿势~
社会将迎来一轮“人”的淘汰潮,什么样的人将被淘汰?什么样的企业必须得倒闭?
30年后人们每天只工作4小时 失业会成大问题
随着智能飞速进化,AI(人工智能)已杀入世界每一个角落。
全球数百位顶尖科学家,耗费漫长时间,搭建了一个复杂数学模型,通过类似摩尔定律的多重推演,得到一个最终结论:
人工智能或将在2040年,达到普通人智能水平,并引发智力爆炸。
这一时刻,
距今还有23年。
斯坦福教授卡普兰做了一项统计,
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超过70%。
当然,对于人工智能的“威胁”,也有不同看法。马云就表示,人工智能将带来许多帮助,将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负担。
机器要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而不是代替人类的位置工作
,这样机器才能成为人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抢饭碗”的竞争对手。
所以,他认为未来30年,人们每天只需工作4个小时,或许一周只要工作4天。
当然人工智能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存在弊端。未来会有更多工作被抢走,一些能顺应潮流的人将变得愈发富有和成功,而那些被时代甩在身后的人则会越来越痛苦。马云也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富人和穷人,即老板和员工,将逐渐被数据和自动化所定义
,除非政府愿意去做一些“艰难的选择”。
李开复:10~15年之后,50%的
人
可能失业
李开复认为,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方面,机器的识别率已超越人的识别率,这意味
那些主要靠“听”和“看”吃饭的人要被机器取代。
比如“看脸”作为核心工作的保安;比如那些靠“听”吃饭的人——客服、翻译。
“每个领域人工智能都有可能对传统公司产生颠覆,每产生一个有价值的机器人,一个人、一个群体就会失业,这对社会影响非常大。
10~15年之后,世界上90%的工作,也许50%的人类可能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
”李开复说。
而另一个科技界的大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从更高维度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
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
即使我们实现生产、服务过程智能化,需要的也是高级技师、专家、现代农民……因此,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
与任正非的判断英雄所见略同,要想不被机器取代,李开复认为人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启发式教育,用互动式教育启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正视发育右脑的学科领域,平衡文理;
三,鼓励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挑战自己, 孜孜以求,成为专才;
四,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安稳”但是重复性的工作上。
技术一直在进步,作为“围观者”的我们能否超越变化的浪潮,不被时代抛弃?
世界正在淘汰什么样的人?
来源:经营指数专刊(rentouclub)
作者:廖永胜、水木然
按照变革的逻辑和进展,社会将迎来一轮“人”的淘汰潮,什么样的人将被淘汰?乃至什么样的企业必须得倒闭?这是当下每一个人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01 互联网时代,公司不重要了
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公司”倒闭,而没有听说过“人”的倒闭?
其核心原因:
公司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一切反应只传导到“公司”这个基本单元。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在某个阶段全世界都需要某种产品,产品是标准化的。这时资本获利的最好方式就是实施“海量、单品”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公司的形成逻辑。
这个时候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能,需要在目标和行为上最大化一致,这就要去除“人”的差异化,把“人”机器化,变成千人一面。
就这样,公司的效能决定它存在的价值,效能低下的公司被淘汰,而人只是公司的一份子,如果所在的公司不行了,不过是换另外一家公司。所以,人是永远都有饭吃的。
但是在
互联网时代
,我们惊讶地发现,
公司不再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量个体被解放,个人成了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
大工业时代,个人的爱好和需求无法被精准对接,只能被归类和整齐划一,但是互联网却可以精确、高效地将个体需求激发并对接个体的特长,让每位个体都能自我实现,把“面对面”变成了“点对点”,这就是互联网变革的基本原理。
大量的设计师、美甲师、咨询师、司机、律师、会计、保姆等等,都开始脱离企业去发展,或者处于半脱离的状态。过去受限于市场规模不能成立的特色小生意,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客户;过去受限于信息障碍不能满足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利用互联网找到生产者。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传统公司”已经没有存在价值了
,它们流程又长又慢,沦为了“低效率”的代名词。况且,很多传统公司很多时候依靠资源、关系、模仿起家,而这才是很多公司倒闭的真正原因。
个体崛起,组织下沉,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大变革,它不仅会让很多公司消失,而且将深刻改变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
02 最可怕的是,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人还是那个人
来看一个三度空间的分析:
一度空间: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是各种组织(比如社团、企业、单位)中的一份子,此时我们在组织中的位置如下图:
在这个一度空间里,我们必须遵守组织的规则和章程,并按组织的运行规律进行作业。
二度空间:
随着组织的发展,有能力的个体会逐渐成为部门的管理者,成为某个分支的核心,这时该个体所在位置和组织的结构图如下:
在二度空间里,我们成为了一个小组织的核心,并让组织成员按照我们的指令进行作业;同时,以我们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将配合大的组织体系进行作业,我们承载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度空间:
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组织变革,在个体崛起时代,很多个体已经游离于各大组织外面,依靠的是协同与交互,进行协同作业,如图:
这是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大量个体在各种平台上生产协作,这种平台看似有组织、无纪律,但是个体的某一个想法或行动,都将影响着若干组织的运行,这就是聚变效应与裂变效应,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
因此,
社会从金字塔形状变成了网状,与之相伴随的是“人”的升级:
一度空间: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我只要按照命令去做事。
二度空间: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发挥多大作用。
三度空间:我究竟是谁?我能为世界创造什么?
于是“人”的主动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可施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光阴里经历“人”的三个时代特征,并且有幸已经进入三度空间,开始深度思考,上至对天地万物的迷茫,下至自我存在的反思。
人的创造性,只有这个阶段才能充分发挥。
最可怕的是,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人还是那个人。
至少还有80%的人停留在二度、乃至一度的阶段,要么是等待指令,要么胡乱指挥。
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问题——人的同质化。我们的天赋、个性早就被大工业时代磨平了,产品同质化最多导致产能过剩,而
人的同质化导致整个社会都乱了章法,没有兴趣、没有特长,无论做什么都是一拥而上、趋之若鹜。
在经济上行时期,大家都抛开一切去赚钱。经济一旦趋于平缓,大家一下子都迷茫了,大眼瞪小眼,这就是现在的情况。
其实
哪有什么社会固化,只是人与人之间严重趋同而已。
怎么才能把社会从“千人一面”变回“千人千面”,
让每个人找回自己真正的位置,才是当今最根本的问题。
既然个体被明晰化了,
未来每个人都必须明白自己的责任、权力、利益,这才是真正的“三权分立”。
而这一点在传统组织里是混沌的。
先来看一下传统组织的架构体系:
在这种组织结构里,决策层掌握战略、管理层负责策略、员工负责执行。上层的人行使权力,中层的人承担责任,底层的人定期领工资,组织里每个人的责、权、利是不明晰的,这就让大家总是产生纵向和横向的利益对比,或责任推诿、或权力争夺,从而出现各种矛盾,组织架构危机四伏。
而互联网带来的组织变革,把金字塔状变成网状,不仅让组织成员的责、权、利越来越公开透明,而且也是一场责、权、利的再划分,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组织里的个体应该迅速找到自己定位,然后确定自己的责、权、利。
也就是说,你要用你的长处去创造“权力”,然后你所得到的每一分“利益”,都对应你承担的每一份“责任”。
今后不会有人再告诉你,你该怎么做,你能接收到的信息最多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项任务。
世界要淘汰的,就是那批无力承担“责任”,而无度索要“权力”和 “利益”的人,或者因为找不到自我,而无法定位的人。
03 未来,无可取代即等同于无限价值